我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一直要我学先进,立志做个有用的人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人生楷模、人生目标,甚至是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是非常早的。 初中开始,我就设想过自己做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之类的。读人物传记,想自己最想成为谁。然后又开始很喜欢看一些哲学书,思考诸如'我思故我在'之类的问题。总之,感觉从我识字开始,好像我就是在不停地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找优化路径去实现这个目标以及我理解的人生大目标。 直到很久以后,我已经创业几年了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我对幸福的思考、理解和探索是非常晚的。 最开始,我读过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据说这是哈佛很有名的一门课程。它对我短期有一些影响,不过不太持久。对这个话题我经历了好一阵的琢磨和一些不容易的实践,感觉慢慢有点明白了。 然后读到了罗素的《幸福之路》,按英文名直译可能应该叫《征服幸福》(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这本书不厚,但把事情讲得很透,还都是平易近人的语句。它把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已经都讲完了,而且好像一百年前不同职业阶层遇到的幸福的问题和今天没有一点不一样。用Charlie Munger的经典的回答来说,就是'I have nothing to add'。 那我为什么还要接着写呢?主要是两点:一是想凭记忆做一个书中内容的'摘抄',供以后自己review,或是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的对比。二是想写一点点我看到的罗素生平的实践和他自己的幸福理论的对比,因为这是罗素自己的书基本上无法涵盖的。以上两点也就是本文标题的组成。 一、罗素的'幸福' 读完《幸福之路》,我自己的总结大概就是下面几句话: A) 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B) 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C) 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这里第一句是核心,因为后两句其实是第一句实践的自然结果。对于第一句,两个关键词是'理性'和'常识'。下面就请容忍我很不严谨的从书上以及我添油加醋的记忆里'摘抄'一些对这两个词的解读吧。
二、对自由的贪婪 罗素自己说,'我的一生始终为一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不可遏止的探究;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不可遏止的追求'。他的这些不可遏止的追求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数学原理》这样对数学和哲学有着巨大影响的著作,还给我们带来了'多样且重要'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幸福之路》是其中之一。 同时他的这些不可遏止的追求也给他带去了四段婚姻。我有点没有想明白的是,他的四段婚姻以及当时他'过于开放'的行为,应该也给一些人带去了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他本人。这应该是不利于快乐抑或幸福的吧。这三个不可遏止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由的贪婪呢? 罗素自己在《幸福之路》的《论努力与放弃》一节中说,'中庸之道,是一种乏味的学说,但很多事情都能证明它的确是真理'。所以,对知识对自由的追求是否也应该有所放弃呢?比方说,放弃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无尽探求,而只是笃信他存在,这样会不会更幸福?如果能心甘情愿的放弃部分自由,笃信自己在一国一地和一个人在一起是好的,会不会更幸福? 当然,罗素的长寿一定程度上也让我质疑我对他人生的揣测是缺乏足够事实基础的。毕竟我是很难相信一个非常不快乐的人或是一个一生都极度放纵的人能活到九十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