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评卧冰求鲤,我只是想就事论事

 碧海真空月如水 2019-12-12

  孝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但是,有些问题,要实事求是的分析!《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卧冰求鲤,我认为就不适合!至少我们成年人有责任,杜绝模糊孩子对孝的理解!

  

  这是我和一个网友的争论,截图。事先声明,大家只是见解不同,想拿出来跟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分享讨论。

  故事是这样的!“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我觉得这个事情疑点太多!

  被一些网友误解了,有位仁兄给我写了一首诗。

  

  另一位网友就更加直接了!

  

  这是我的回答!我没有想到得到了这样的答复,我因此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思之极恐的问题!

  

  为此,我回答是这样的!

  

  我觉得我们面临一个纠结的问题!什么是至孝!难道,只要宣扬至孝,就可以用荒诞的故事来衬托吗?历史现实是真的吗?编写这个故事的人,到底处于什么目的?就算至孝能感动天地吗?这是在宣扬孝吗?冬天卧病求鲤?能感动天地?这到底在宣扬什么?

  

  再评卧冰求鲤,我只是想就事论事,有些故事真的不适合孩子!不仅《卧冰求鲤》, 《哭竹生笋》也挺扯!“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 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大家可以看到了一个问题,作者给扭曲的故事,安排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我怎么觉得这里套路更深了?中国历史,受儒学的浸润,德才兼备的人有的是,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领先世界几千年,在道德层面,我们的榜样太多了!为什么用这种扭曲的故事教育孩子?

  查查历史吧!《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故事取材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干宝的《搜神记》!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有人给我定义是杠精,我只是想说,我们不能给孩子灌输谎言!孝是人性最温柔的光辉,但根本无法感动上天!大自然只有规律,没有感情!我只是尽我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