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眼,看破星辰,中国拥有了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惑非憾 2019-12-12

导读

“中国天眼”FAST,可能是今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之一。这个落成于2016年、看上去像一口大锅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不通路、不通电,与工业文明几乎隔绝,20公里的距离,就是村民眼中的整个世界。20多年过去了,这片大山深处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敬请收看《中国有故事》
第7集:那一眼,看破星辰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

大家好!在我的身后,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天眼”。



这个落成于2016年,看上去像一口大锅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


我身边的这位科学家叫南仁东,就是他最早提出了“天眼”的构想。
  
那是1994年,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直径只有25米,为了做研究,科学家有的时候就只能跑到国外去“借”。

  

中国难道就不能造自己的大望远镜吗?

造,就要造最大的!


南仁东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构想,那一年,他49岁。



这个年近半百的科学家,把眼睛瞄向了喀斯特地貌集中的贵州,在这里,他要给“天眼”找到一个“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地图,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

这张照片,记录着南仁东一次“寻坑”经历。

这天,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眼看着山洪就要冲下来了,他连滚带爬地回到垭口时,全身都已经湿透。身边的人都吓出了冷汗,南仁东却一笑带过。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危险,伴随着他寻址的12年。


工程建设的5年半,同样不易。身为“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牢牢扎根在现场的一名工人。
“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 ,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这是2014年,在“天眼”反射面吊装之前,南仁东进行的“小飞人”试验。这项试验要把人吊起来,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南仁东坚持第一个上。

那一年,他69岁。

这个东西(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2017年10月10日,“天眼”捷报传来,中国望远镜第一次发现脉冲星。


这个消息,震惊了国际天文界!

南仁东,却没能等到这一刻。此时,为“中国天眼”操劳了22年的他,刚刚去世25天。

72载人生路。

南仁东永远闭上了双眼,但给人类留下了看破星辰的“天眼”。

来源: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