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把病娇柔顺这种审美加在中国女人身上的,真的是够了

 neijia 2019-12-12

P&G曾经拍过一个公益广告,叫《Like A Girl》(像女孩一样),证实了波伏娃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工作中的波伏娃

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加在女人身上的,诸如“温柔”、“善解人意”、“脆弱”等性格和人格标签,并不是什么天经地义无可辩驳的存在,只不过是社会文化的塑造成果罢了。

编导以“像女孩一样做某件事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入手,给不同性别/年龄的调查对象同样的指令,让后者依据第一感觉去执行,然后收集他们的反应,进行分析。

第一个指令是,“像女孩一样奔跑”。青春期少女、少男以及男孩调查对象,在听到这个指令时,做出的反应是这样的:

无一例外的懒散内八矫揉造作,表演痕迹浓重。特别是在男孩做得时候,甚至带有一丝嘲讽跟羞辱:

看吧,女孩就是这种做作无脑的样子。

“像女孩一样扔东西”,也几乎是同样的反应,想扔不扔、有气无力:

男孩模仿的夸张版,甚至在最后放弃执行这个指令:

扔什么扔,扔不动!

“像女孩一样战斗”,更是让人看得尴尬癌爆发:

这是在打架还是在搞笑

特别是少男模仿女孩打架的时候,drama感简直要溢出屏幕:

在他眼里,女孩大概就是笑话吧

但把同样的指令给十岁以下,青春期之前的小女孩时,她们的反应非常不同。跑就好好跑,不会刻意内八也不会扭扭捏捏:

扔东西和打架的动作也很到位,不是随便做做样子:

特别是在编导问一个小女孩,“当我说像女孩一样奔跑时,你想到了什么?”,小女孩回答说:

“就是尽力去跑呀!”

在做完这些测试之后,被调查者中的青春期少女,开始意识到了“像女孩一样”这类话语的问题。

没错,女孩是有生理期,女孩在开始第二性征发育后,身体素质的确会逐渐弱于同龄男性。

“这确实会打击到女孩的自信”

但这并不是女孩将自己弱化到像前面那种,似乎什么都做不了的理由。

于是当少女们再次执行“像女孩一样奔跑”这个指令时,情况发生了改变,她们决定不再去表演“像个女孩”。

“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跑”

是啊,我本身就是女孩,又何来“像女孩一样”这种说法,我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态度都应该天然地被纳入“像女孩一样”这个集合,而不是相反。

这种让女孩学习如何做女孩的荒谬逻辑,通过文化和教育作用在每一个女孩身上,将她们塑造成符合社会文化期待的女人,温柔、贤惠、顾家、好嫁…

可悲的是,女性自己也会在这种约束下,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就该是这个样子,忘了她们或许还有其他的热情和愿望。

▲还好吕潇然有尊重她本性的爸爸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女孩子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女科学家、宇航员等都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存在。

▲可能发现了“上帝代码”的数学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科尔·福瑞

但就像每年三八妇女节都免不了强调一遍,“妇女”的称呼源于女性平权运动的努力,远比“女生”有意义。“女生节”有糖衣炮弹的风险,大家可不要当真。

▲工科高校的“女生节”横幅是重灾区

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弱化女性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就像近些年爆发的汉服热,一方面可以看得出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自信了。

但在另一方面,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忧虑和排斥的情绪。他们担心不加判断地一味媚古,在复兴汉服的同时,可能也会把传统文化里的审美糟粕带回来。

比如对于病娇柔顺,以拥有“力量感”为耻的所谓女性美的推崇。

这种审美的问题不在于其美学本身,而在于这种审美背后的文化预设,即弱化女性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性。

这对女性群体长远的利益来讲是很大的危害。等于把女权前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又给送回去了…

▲1952年,申纪兰带领妇女们和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

而且“病娇柔顺”并不是什么自古以来无可辩驳的经典审美格调,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我们捋一下中国文化对于女性的审美历史,大家就会知道了。

首先来看远古时期。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不发达,人的寿命短死亡率高,所以人类对于女性的审美,带有浓厚的生殖崇拜意味。

▲奥地利的史前雕塑“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艺术品塑造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都拥有丰满的胸、四肢、阴部,且多以怀孕为主题,脸是不太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完全忽略。

▲辽宁红山文化的“孕妇像”

到了夏商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还留存于现实社会之中。晚商时期的女性玉雕,依旧保留着细腰、宽胯、丰臀的审美。

▲左女右男

不过与远古时代不同的是,玉雕还精细刻画了五官。浓眉大眼、宽鼻阔嘴,商代人除了喜欢充满生育之美的女性身体,还偏好力量感十足的“浓颜”。

▲主持人启米翁姆很符合这个标准

商代人对健硕刚强女性的偏爱,也可以被历史文献侧面证明。比如商王武丁最尊贵的妻子妇好、妇姘,就都是体质强壮的女将军,可以率领止冒、侯告这样的男性猛将南征北战。

▲现代人制作得妇好雕塑还是以文弱为美的明清审美

到了周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不再拥有干预政治和军事的机会。开始沦为男性的附庸,失去了对自己身体和外貌的定义权,自此走上了我们熟悉的“女为悦己者容”的道路。

不过这个时代的女性,依旧以高大健壮为美,只是不再像夏商时期在高大健壮之外,还要具备勇猛刚强。

《诗经》里记载的所谓,“硕大且卷”、“硕大且俨”,意思都在说高大的美人令青年辗转难眠。美而近妖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褒姒,也是拥有丰满高大身材的所谓“硕人”。

▲林志玲是名副其实的“硕人”

到了战国时期,高大健硕不再是美女的标准,不高不低、纤秾合度的所谓“东邻之女”成为了新的审美标准。

这种审美一直延续到了汉代,汉人所欣赏的美女是兼具南人与北人之美的女性。衣饰干练,气质典雅敦厚,给人以温煦和谐、大气庄重的美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文化和艺术却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成长空间。这个时期的女性审美,偏好自由飘逸、灵动洒脱,并且十分注重女性的艺术才华和思辨能力。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局部,女性的姿态昂扬挺立,丝毫不怯懦退缩

进入唐代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整个国家富强无比,国民心态开放又浪漫,女性的社会地位达到了自夏商以后的最高峰。

比如唐代仕女画就多以郊游休憩和劳动为主题,女性审美偏好丰腴雍容,举手投足间往往带有极其强烈的自信与自足:

▲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

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贵妇带着女宝宝骑马春游,每个人都神态自若、姿态矫健,侍女甚至可以穿男装出行:

▲画里都是女的哦~

但是到了宋代,伴随着整个社会风气的收紧,女性的审美标准变成了素雅端庄、清秀柔顺的内向型。并逐渐向驯服退缩的病娇审美发展,不再像唐朝那样自然放松。

▲唐朝贵妇&宋朝贵妇

绝大多数宋代仕女画中的女性,都保持着退缩内收,低头含胸的僵硬状态。

▲宋代《女孝经图》

明清时期,对于女性的病娇审美达到了巅峰。体型瘦弱、樱桃口蚂蚱眼的女性被认为是美的典范:

▲唐伯虎的《红叶提诗仕女图》

仕女画中的贵妇,无不满面愁容,纤弱无力,自信程度甚至比不上唐代女仆:

▲明代贵妇&唐代女仆

更不要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权精英”了:

▲明代贵妇&东晋贵妇

无论是在以刚强勇猛为美的夏商,以典雅庄重为美的秦汉,还是以智性才情、秀骨清奇为美的魏晋,抑或是以活泼雍容为美的大唐。

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对于女性的审美,都至少没有脱离身体健康这个标准。从宋代中后期开始,女性审美的品味才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真正的“败坏”。

▲《红楼梦》是经典没错但不代表它“正确”

不惜以牺牲女性健康为代价,以病态愁容、“苟且偷生”为美。在道貌岸然的宋明理学的支持下,女性彻底沦为了被虚伪文人和有闲阶层把玩的对象。

▲画中的女性就像一个玩偶

中国的女性审美发展史再一次证实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女性审美从来都不仅仅指向美学本身,社会意识和权力结构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部分。

▲从“劳动好的美女”到“有钱的美女”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警惕流行的女性审美标准,成为真正的自己,即使到了现在,也依旧是每个女孩要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