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惜乎,贾谊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2-13

  何淼玲

  太傅里位于长沙熙熙攘攘的太平街,因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时居此地三年而得名。我不知去过多少次,也不知还要去多少次。

  最近一次拜谒太傅里,是在一个斜阳西照仲冬午后。“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里的句子。写得真是太好了。拜谒太傅里确实要在这个时节适宜。这样的氛围适合凭吊,摇落之中有萧瑟,寂静之中有孤独,惆怅之中有悲切,空寂之中有澄明。

  回望两千多年前的时空,我不知道汉文帝时的冬日斜阳是什么景象。但我知道,贾谊谪居长沙后,太傅里的这片斜阳注定是独特的、独有的。它属于贾谊,也属于懂得贾谊的人。

  贾谊,天纵英才。18岁即有才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即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然而,天妒英才,好景不长。贾谊23岁时因遭权臣忌恨,贬为长沙王太傅。谪居三年后,贾谊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及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不能自拔,终于在33岁时忧伤死去。一代奇才,黯然陨落。

  初识贾谊,是高中时在《古文观止》中读到《过秦论》,进而才知道长沙的太傅里原来是他的故宅。《过秦论》这是贾谊政论文代表作之一,千古传诵的名篇。其立意之深远、见解之独到、文笔之酣畅、气势之纵横,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对后世影响巨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治安策》《过秦论》,皆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再识贾谊,是从《唐诗三百首》中读到李商隐、刘长卿的诗作。他们对贾谊的人生遭际有着相同看法。“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对才高八斗却未受重用的贾谊充满惋惜和同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对贾谊被贬长沙满怀痛悼和痛心。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持不同看法,“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他认为贾谊治国安邦之策还是被采用了一些,汉朝皇帝对其并非“恩薄”。何况,自古以来,比贾谊位高之人,其建议没有被当权者采纳也很常见。

  王安石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建议一时未被采纳,那是囿于当时各种主客观原因。若干年后,一旦环境和条件变化了,一切会随之变化。比如,到汉武帝时,主父偃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即采用“推恩令”削弱诸侯王,被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采纳,收效良好。而“推恩令”的思想在贾谊所著《治安策》中早有全面、详细论述:“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汉文帝没有采纳贾谊建议,是当时的各种条件不具备。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令”建议,是条件已经成熟了。

  由此观之,善于等待,对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贾谊之失,正在于此。从年少时“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意气风发,到黯然被贬长沙,再到抑郁而终,不过倏忽15个春秋。这是一个“断崖式”下跌,并且一直跌至人生谷底、生命尽头,不再有“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希冀。

  在贾谊故居徜徉数小时,走出来时已是斜阳不再。太平街热闹的华灯渐次绽放。涌动的人流中,忽然传来一位年轻妈妈教小孩背诵唐诗的稚嫩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啊,生命的隐忍、生命的张力、生命的韧劲,对于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内炼其心,外修其形,以待天时,对于成事,是多么不可或缺。

  慧极而伤,情深不寿。惜乎,贾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