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后,就不要在大公司工作了。 大部分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都标出了「仅招聘35岁以下员工」。很多人就想:那我35岁之后就不跳槽好了。但这种想法早被狡黠的HR及管理者发现了,所以出现了「90后员工只能夸,中年员工随便骂的现象」。 很多人觉得大公司稳定,人到中年就要避免跳槽,但这种心态往往忽视了一种风险。首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下面这两种工作,哪个风险更高:
很多人都觉得甲好,毕竟乙具有太多的不稳定性,有很大的风险。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风险」的含义。我在这套用纳西姆的「反脆弱」给大家解释一下: 一个玻璃球、铁球和篮球同时从高处掉到地上,玻璃球碎掉了,铁球完好无损,而篮球不仅没破损,还会回弹到空中。我们可以把玻璃球理解为脆弱状态,铁球为强韧状态,而篮球为反脆弱状态。 强韧状态看似美好,但经常事与愿违。当铁球遭受了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时,终究会破碎,因为事件的波动性、无序性常常出人意料,黑天鹅事件频发。当事态的严重性超出我们的防范措施时,就会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造成严重损害。 如果我们能够将「波动性」巧妙设计,我们反而能从中获利,这就是「反脆弱」的力量。就像我们上面举例的篮球,不仅没有收到伤害,反而借势回弹到空中。 1、看似稳定的工作,带有哪些潜在的威胁?每个人都想通过增强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但黑天鹅都能绕过你的防线,从背后给你深深一击,就算你硬扛过去了,也会元气大伤。 08年的经济危机,让资产配置单一的雷曼兄弟轰然倒塌,却让产业配置多元化的高盛集团大赚一笔。所以,高盛集团的反脆弱能力更胜一筹。 应对风险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以毒攻毒」。我们把自己暴露在风险下,观察可能存在的风险后,设计一个「反脆弱」的结构。利用波动性去平衡风险,伺机从不确定中获利。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看似稳定的甲因为长期没有暴露在风险中,如遇到危机(如裁员、强制996等),将会因抗风险能力不足而陷入严重困境,是「脆弱状态」。 看似不靠谱的乙,却因为积累了足够的风险管理经验,构建了一套获利体系,属于「反脆弱状态」。 2、为什么人们总认为大公司稳定呢?大公司往往很聪明,他们早早地构建起了自己的「反脆弱体系」。而他们的反脆弱体系,往往以牺牲个体利益为基础。 如果你是一位工作超过10年的职场老人,至少经历过08、18年两次经济危机,一次行业萧条和若干次公司自己的经营危机。 你的处境,一般分为两种:
这就如同玻璃球从高空落下,要么粉身碎骨或出现破损不能用了,要么完好无损。 而自由职业伙伴自由职业者就不同了。因为我做时尚博主,经常和一些独立设计师打交道。他们工作收益随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当行情好时,他们会放弃一些投入大受益小的项目,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市场行情差时,则会降低合作门槛,甚至找一份工作度过寒冬。 而这种工作模式,则是降低经济周期风险的最好模式。 自由职业者因为长期直接面对市场竞争,能力一般都不错,想要找工作并不难;但在公司里呆习惯的人,想在市场寒冬里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做自由职业,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就如同铁球从高空落下,破损的可能性比玻璃球小一样。虽然不可能100%不破损,但比玻璃球强多了。 当然,有人会觉得,被裁员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一家公司上,只要自己专业傍身,总能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这不也是一种“强韧状态”吗? 3、强大的市场,而不是个人可能有人问了,我只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不指望一家公司,在市场上为自己争取一个好价格,不也是「反脆弱状态」吗? 是的,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着反脆弱的属性,不管市场是好是坏,人力资源市场永远繁荣。但它繁荣的是市场,而不是个人,借用《反脆弱》一书中的一句话:“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这就如同细菌,细菌想要抵抗某种药剂,就要通过牺牲一群细菌,来获得免疫力。虽然很多细菌死掉了,但整个族群却活了下来。 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就属于典型的「青春饭」职业。35岁以上的设计师,因为年纪大了而思想固化,很容易进入被裁员名单。而整个行业源源不断地涌入20多岁的新鲜血液,为公司制造更多符合当下潮流的款式。 某些专业能力就是如此,因为年龄原因或者行业突变,瞬间就变得毫无价值。例如自动制图软件的出现,很多平面设计师就丢掉了饭碗,因为媒体广告的出现,很多推销员就突然下岗。 为了应对这种「必然出现,尚未发生」的35岁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反脆弱体系」。你不仅要从玻璃球变成铁球,还要做到从风险中获利——像篮球一样借势弹起。 4、大公司是如何做到反脆弱的?30岁之前在大公司工作,可以积累系统工作的方法,借用大公司的平台积累资源;但35岁之后,应该脱离大公司。 估计前半部分,大部分人都认同,但后半部分是为什么呢?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公司这么稳定? 还是前面的一句话: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大公司的稳定,是建立在「公司利益至上」的基础上的。一旦公司遇到危机,别说普通员工,就算是CEO也是随时可以牺牲掉的。 翻开中国富豪的发家史,哪家公司不是建立在「高杠杆」上的。公司的所有者通过把「高杠杆」的风险转嫁给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自己坐拥「高杠杆」的好处,建立起自己的「反脆弱体系」。马某、李某哪个不是这样干的? 只不过某些人成功上岸,然后洗白,有些人运气不够好,背上了千古骂名,但也能全身而退。 工作的稳定假象,让人像感恩节前的火鸡,直到屠夫对自己举起了屠刀,才幡然醒悟。而且,大公司的长久工作,会让人放弃搭建自己的「反脆弱体系」,在环境变动时,如同坠地的玻璃球毫无还击之力。 首先,大公司的职位高度细化,如果离开这家公司,就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工作能力;其次,大公司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让人们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威胁,如同温水里的青蛙,不安地被麻痹着。 5、如何避免成为他人的垫脚石?在18年之前,是中国服装品牌的黄金年代,某服装巨头公司里的员工估计没有想到自己有被裁员的一天。 那一天公司的大门口被堵住了,怪公司没义气,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公司,而公司说辞退就把他们辞退了。 因为这件事,我坚定了自己不打工的信念。 因为这次大裁员,让公司实现了几年来的首次盈利。而包袱不会凭空消失,员工的「脆弱性」成了公司嫁接风险的最佳突破口。 当危机被嫁接在你身上时,HR当然不会说:这是公司的「反脆弱方式」。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个体牺牲,才成就了无数团体、企业的不断前进与迭代,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虽然从道德层面上,任何人都不应该利用他人的「脆弱性」,来建立自己的「反脆弱体系」。但我们仍旧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建立自己的「反脆弱方式」,来避免自己成为他人的牺牲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