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钟表,抓住了时间,也留下了光阴 一门手艺,沉淀了技艺,也承载了历史 在涪陵这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城市里 他们犹如不紧不慢,不急不快的钟表 在一天天的守望中悄悄走过 (该图片来源网络) 在涪陵上个世纪70年代初,手表,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修表师也因此风光无限。正直弱冠之年的年轻小伙王师傅,怀着对大城市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听说兄弟在外学习修表,便毅然决定走出农村,到涪陵城里学习修表的手艺。 王师傅不仅聪明伶俐,并且对于修表这门手艺活甚是喜欢,时常花很长的时间专研一块坏了的手表。修表是门技术活,本身需要学习很长的时间,王师傅却只学习了四五个月就掌握了大部分的技艺,然后出师摆摊,做起了自己的修表行当。 在王师傅出师摆摊的那段日子里,缘分就这样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同样来自农村的张阿姨经过介绍认识了王师傅,得知王师傅是修表师,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不错,这么年轻就自己到城市里打拼,还有一门手艺,是个能过日子的人。于是,两人相互产生了感情,在指针转动的“滴答滴答”声里相互给了对方一辈子的承诺。 婚后,两人在南门山菜市场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共同经营修表的摊子,张阿姨每天在家做饭带孩子,王师傅偶尔还会教张阿姨一些修表的技艺。他们就这样靠着修表摊相互依靠,陪伴着,也靠着修表这个技术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王师傅在巷子里摆摊修表,一摆就是32年。每天早上7:30摆好摊,一直到晚上6:00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不论冬冷夏热,王师傅每天都在那里坐着修表。全年365天,除了过年的那两天,王师傅都不会给自己放假,而是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王师傅说:“修表是个细致活,需要很大的耐心,有时遇到难修的表,可能会修一整天,既然人家给了你钱,你就得给人家修好才行;可能在别人眼中花几个小时摆弄这些细小零件是在受罪,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职业操守和享受。” 王师傅的这种职业操守和为顾客着想的服务态度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客源。直到现在,很多熟人,周围邻居只要表坏了都是拿到王师傅这里修,而且还会介绍新的顾客。 王师傅修过的手表没有几百也有上千,小到十几二十块的小手表,大到一两万的名表都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修表行业日渐衰落,王师傅的修表摊子生意大不如以前。并且,在这个困难的时期,44岁的王师傅突然生病,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修表摊是否还能继续开下去成了王师傅最大的难题。 在这个时候,迫于无奈的张阿姨决定自己代替王师傅将修表摊继续开下去,不管怎样,吃饭的手艺一定不能丢下!就这样,张阿姨每天就像以前王师傅那样坐在巷口的修表摊修表,遇到实在难修的表,就会带回去给王师傅修。 从2011年至今,张阿姨已经守着摊子快九年了。张阿姨说:“以前还不太理解他(王师傅),能耐着性子坐这么久修表,自己经历了才知道,当你花了时间修好一块表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的很快乐。” “干一行爱一行,修表这个行业做老学不老!”这句话是在南门山地下商场开修表铺的王师傅说的,他跟南门山小巷里的那位王师傅一样,两人不仅同姓,并且都是对修表行业很热爱的老手艺人。这位王师傅已经干这一行38年了,正所谓“四十年磨一剑”,王师傅双手上的老茧,便是这把“剑”的见证。 可能是人到老年,感叹就比较多。见证了修表行业的兴衰,59岁的王师傅回忆起修表业的历史变迁感慨不已。以前修一块手表四五块钱,如今修一块手表几十百多块钱。以前年轻,为修好一个手表,坐一天都没事,现在老了,做个三四个小时的有点受不住了。 两位王师傅都已步入老年,对于修表手艺的传承,他们都表示无奈。修表这项行业在国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如今,愿意学这项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这项手艺是纯粹的技术活,需要耐心日积月累。很多人大都不愿花费3—4年的时间去学习。 所以他们基本没有收徒,都是教自己的孩子,希望将孩子们培养起来,并继承他的这项技术。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对社会有作用,修表这个行业虽然微小,但同样对社会有责任感。同时,也希望年轻人能够学习这项技术,不让这门手艺失传。 岁月流逝,时光永恒 老手艺人的双手 不仅修补了他们自己的一生 还修补了这座城市的光阴 涪陵这座城市里 还留存下多少这样的老手艺人? 可以在评论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
|
来自: 好书风 > 《记忆.拆迁.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