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征文】2019年,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

 昨日残荷 2019-12-13

本文参加了【难忘的2019】有奖征文活动

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大事、喜事。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还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国庆大阅兵等,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就我个人来讲,2019年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是我的散文《麦收如歌》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表,并入选由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选编、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集《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一书。该书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深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是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收到的数万篇作品中精选而成。图书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集结了全国各地各行业普通基层工作者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讲述人们履职敬业、追梦筑梦、奋斗圆梦的成长经历,以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透视祖国70年发展的巨大变迁,抒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每篇文章都源于普通群众最真实的生活与感受,见证着祖国的日益强大,是祖国70年光辉历史的鲜活侧面,是群众对新中国70年来的集体记忆,是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对新时代的礼赞。我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同身受。今年年初,我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得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看到征文通知后,我便于今年3月份写了散文《麦收如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通过邮箱发给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没想到428就发表在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下面摘抄部分片段:

站在时光的这头,回首张望,麦收的种种往事浮光掠影般涌上心头。我从芳华到不惑岁月都是在农村度过,目睹了麦收的岁月变迁,见证了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村生产方式的巨变。

三十年前的麦收情景依然如昨天的故事刻骨铭心。那时的麦收季节是累并快乐着。

刚分到地的那年,父亲的干劲极高,麦子的长势也就极为喜人,加上我家的地多劳动力少,只有提前动手。

首先要准备好轧麦子的麦场。麦场是村庄的颜面,每年麦季到来之前,麦场是要重新整饬的。家乡所在的乡镇属北方山区,真正的水足养肥、一年种两季庄稼的平地并不多,其余山岭薄地只能种一季花生或地瓜,小麦自然就“物以稀为贵”了,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就象征了一个村庄的富裕程度。村子富了,形象就好,年轻人就好找对象。因此,小麦就愈发变得“金贵”起来。经历了一年的风雨洗礼,麦场已坑坑洼洼,深浅不平。父亲把家门前的一片空地洒上水,牵来分来的一头老牛,把缰套拴在它身上,身后拖上只几百斤重的碌碡,人站在空地中间,牵着缰绳,让牛围着场转圈,这就开始轧场了。直到场地平整了,麦场才算好。只等割后的麦子运进来。如果家里没有牲口,那就靠人力了,用绳子系在碌碡的木框上,人肩背绳子用力拉动,碌碡便随着人的脚步吃力的挪动起来。

割麦,是一种早已习惯了的叫法,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最初的收麦方式却不是割,而是拔。说来有些难以置信,刚分田到户那会儿,就连镰刀都是奢侈品,能拥有三五把用来割麦的镰刀,就算是富裕人家了。没有割麦的镰刀,那就只能拔。

拔麦的确是个力气活。

要说起拔一天麦子的那个累呀,真是连吃饭的劲都没了。拔麦也不光是累,在时间上也有很大的学问:白天,麦穗在太阳的暴晒下变的很脆很容易折断;夜晚的潮气太重,麦秧麦穗上全是露水。白天太热与夜晚太冷时是不能下地干活的,只有趁着太阳出来的前后或傍晚那两段工夫抢收。没等麦子完全成熟时就开始拔,可待到全部成熟、麦穗一遇到风就折断时还没有拔完……

那一年,我家着实尝到了拔麦的苦头。年底,父亲用自家麦子换来的钱一下子买了六把新镰刀。这六把如月牙般弯弯的镰刀,伴随着我一年年长大,也目睹了我的家境一步步走向殷实。

这篇文章的发表,激励了我笔耕不辍,今年以来,我一口气写下了100多篇散文,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有的在360个人图书馆和今日头条发表。我也因此加入了市作家协会和省散文学会,圆了我的作家梦。感谢学习强国!感谢360个人图书馆!感谢今日头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