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盈 | 岁月手掌(第一部分:镰刀篇、铡刀篇、麦场篇、笸箩篇)

 卷小耳 2020-08-18

作者简介:心盈,原名张建英,河北容城人,文学爱好者,诗歌、散文、小说、歌词等均有涉猎,作品多见诸报端,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岁月的手掌轻轻拂过时光的烟尘,记忆中的画轴便慢慢打开:“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邮件都慢……”木心的句子如老电影的一幅画面,那是从前没有这么智能化的时候,那种老时光里的慢镜头。我对家乡几十年前的记忆也正如这样的慢镜头,那些年,那些事,那些老家什——朴拙的,单调的,然而又是浓烈的,醇厚的,那样挥不去的乡愁……

如今,很多老家什都被闲置在角落里、废弃的仓库里,曾经劳累过那么多年,终于默默地休息了。但它们怀里,拥着那么多故事,藏着那么多老时光,那是乡愁酿成的老时光,在岁月的浮尘之下,在历史的幕布之上,它们永远清晰永远不老。

1
镰刀篇

麦收是天地间一场黄金酿的酒。 

那么一大片一大片的麦田,金光灿灿波澜壮阔,天醉了,地醉了,人也醉了。但是在农民的孩子看来,这美丽的金子做的酒可是很苦很苦……1978年出生的我,很小的时候大人们还是要用双手拔麦子的,粗大的手掌,强壮的胳膊,仍然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面前苦不堪言。等我稍大点,父辈们的双手终于能够稍微好过点了,从拔麦子过渡到割麦子了。

记得麦穗沉甸甸弯腰低头的时候,爸爸和哥哥就早早将沉睡了一冬的镰刀唤醒,提前磨好,镰刀弯如月,锋利的刀刃闪着月辉一样清冽的光。家家户户恰如“沙场秋点兵”,镰刀们是最趁手的武器,时刻准备冲锋陷阵,打一场艰苦卓绝的麦收仗。

我只割过一次,是上初中的时候,后来就有割麦机了。割过那一次我就已经备受煎熬,小时候不懂得调整心态,在繁重的田间劳动面前小小的脸上总是愁闷忧伤。首先为了避开强烈的阳光,起得那叫一个早,对于爱睡觉的我来说就是苦刑,三四点钟就必须起床(是被大人叫好几次才勉强睁开眼的),困得简直在去麦田的路上走着都能睡着,一路走一路瞌睡。到了地里开始割麦了,最好把眼睛睁大,千万别打盹,如果不想腿上脚上被镰刀割个大口子的话。美丽的镰刀此时让人望而生畏,伤口不期而至,总是一个不小心割一个,一个不小心又割一个,只好抓把土摁上,若能找到布条就绑住止血,找不到就算了,接着割。镰刀让人又爱又恨,很快手上磨出了血泡,疼得钻心,怎么办?接着割。疼也只好忍着,那么多麦子不割完怎么行?直到血泡磨破再磨成茧子。从天不亮割到阳光要把人晒晕了,就停下,每当听到大人说今儿早上割到这儿吧,家去吃饭去吧!小小的心里真是欢呼雀跃啊,大赦天下了,扔下镰刀,赶紧往家跑,其实已经累得没有力气跑了。那时候自行车都少,来来回回的路全用脚步丈量。回家先要做饭,吃完饭赶紧补会儿觉。在我们女孩子回家做饭的时候,爸爸和哥哥还要先把割下来的麦子捆成一个一个的麦捆,方便往家运,还要用铡刀铡呢,不能一盘散沙。

2
铡刀篇

起好几个大早,又困又累又浑身疼地把麦子割完,镰刀休息了。用个小拉车一趟一趟把麦子运回家之后,就要一个麦捆一个麦捆的送到铡刀下,开始铡麦子。

铡刀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古时候铡刀可是刑具呢,多么恐怖。但是麦收时节,铡刀是协助麦收战役的功臣,没有它,就无法打胜仗。铡刀一抬一落,麦穗与麦秆成功分离。

我们主要是递麦捆的,麦捆堆成了山,一个一个好多啊,递麦捆的时候,可得小心手,千万不要一个不小心把手伸到铡刀下面去。铡刀抬起,麦捆递过去;铡刀落下,麦秆抱走;再抬起,再递一个麦捆过去;再落下,再抱走一抱麦秆……周而复始,累得好像没有尽头。山一样高的麦捆,好不容易全部铡完,胳膊也如山一样重,抬都抬不起来了。

将铡下来的麦穗运到早已收拾好轧得溜光的打麦场上,然后麦秆摞起来,成一个圆形高高的金黄的柴堆,做饭烧火用(下雨一定要想着盖)。这个时候若航拍一个个村庄,一定是一座座“金山”闪着耀眼的光芒,金黄的麦浪“沧海桑田”,化作逶迤起伏的金色“麦岭”,奇丽壮观。

3
麦场篇

麦穗到了打麦场上,就要借阳光来帮忙了,一定要晒得干干的脆脆的,再用一个其沉无比的大桶状的石头——学名叫碌碡,来转着圈地轧这些麦穗,直到把麦粒都从麦穗中轧出来。碌碡是打麦场上的重型武器,轧麦穗若是人拉着碌碡,那真是耗费巨大的体力,一定是身强力壮的男人来干的。(许久以来农村人重视生儿子,跟从前太多的农活儿没有男人实在干不了关系最大,没有儿子的家庭在农活儿面前真是难死了)若用牲口拉还能省点力气。

烈日炎炎,碌碡默默地转着圈,陪伴着农人和牲畜,它见证了多少辛劳,也拥抱了多少丰收啊……

麦穗碾压出来之后,要先用叉子和耙子把大部分麦秸挑走,剩下一些碎碎的和麦粒混在一起的麦糠,就需要借风来帮忙了,这就是扬场。

 好在麦收时节风是很多的,但风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风力要能恰好吹走麦糠,留下麦粒,将麦粒与麦糠分离。爸爸和哥哥拿着铁锹,铲起麦粒与麦糠的混合物,顺着风一扬,麦粒在近的地方落下,麦糠被吹到远的地方落下,成功分离,麦粒终于被收获出来了。经历过那个时候的劳动,才深深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绝不只是一句唐诗。我们负责把麦糠扫到一起,运走,打麦场上就要晒麦粒了。晒麦子同时也是晒人,要时不时用铁锹和耙子翻腾翻腾,利于快速干燥,翻得勤干得就快。因为麦收时节很容易变天,那时候所有的农民压力特别大,根本没办法睡好觉,还没有到家家都有电视机的时候,天气预报没有现在这么便利,要时刻警醒,关注天气变化,日观天象夜也观天象,从收割之前就担惊受怕,怕风大麦子倒伏怕雨大麦子发霉,更怕风雨交加。收割后怕下雨,下雨赶紧盖好,千万别下好几天雨,那就绝对发毛了,心血与汗水都白费了。所以毒辣的阳光反而是人们盼望的,在毒日头底下翻腾麦粒,那热劲儿,只有一点好处,不需要美黑,人人都是铁铁的健康色。

其实农活儿虽然苦虽然累,却是真正充实有意义的劳动,麦粒晒干以后装口袋收起来,保住了丰收果实的农人很开心很幸福,这都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劳动所收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令人踏实和满足的。

 将麦粒装进口袋的过程也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几个女孩都是张口袋的,也都很有经验了,用双手尽量将口袋撑圆,眼看爸爸的一簸箕麦粒就要倒下来了,马上将头扭向一边,尽量离口袋远点,否则呛呛的土味会让你抱怨自己鼻孔上没长个门儿,能关上就好了。眼睛倒是有门儿能关上,一不小心还是会迷了眼。所以眼看麦粒要倒下来的时候,赶紧闭上眼睛扭过头去最要紧。待下一簸箕麦粒收起来了,要赶紧闭住气扭回头来看看口袋有没有张好,有没有对准大人的簸箕,妥妥的了,又要赶紧在麦粒倒下去的时候闭眼扭头……重复若干次这个动作,一口袋装好了,人也成了土人。一口袋又一口袋,要装好多,这时候宁可忍着些,也希望麦子越多越好。

农忙时节,身处其中才明白,什么叫吃得香睡得香。还挑食?还失眠?我们那时的字典里没这些字眼。有凉面有大饼有窝头,有满园的蔬菜随便摘随便吃,没空炒菜也吃不起太多的油就直接啃黄瓜和西红柿,咸菜永远是桌上的常客,为保证繁重劳作下的营养供应,提前腌制好的鸡蛋就是美味了,每顿饭煮几个,一人一个用饼卷着吃,就着小葱,那时候饭量可大呢!吃得香睡得着,是如今发达了的社会反而很难得到的简单的幸福。

4
笸箩篇

 那个小村落/是时常静谧地卧在/炊烟的雾里/和/麦香的海里……这是我一首小诗里的句子。农家的生活,除了苦和累,也有着恬然静谧的时刻和自然清新的诗意,即使仍然是干活儿,比如捡麦穗。

粒粒皆辛苦的田间劳作果实每一颗都弥足珍贵,所以遗落在地里的麦穗一定要捡回来,每捡到一个麦穗都是一阵小小的欣喜。割过麦子之后,只要有点零碎的空闲,孩子们都是要去自家地里捡麦穗的。

捡麦穗是好轻松的活儿啊,蓝天做幕,白云如絮,时时变换一个个生动的图案,调皮的风吹干了汗珠又吹乱了头发,满村满野的麦香如此醉人,亲近大自然,多么好的田野几日游!我们也常常比谁捡的麦穗多,捡得多的就总是很有成就感,就差仰着头说一句了:我骄傲!

麦穗捡回来之后,放到一个大笸箩里。那时候谁家没有这样的大笸箩呢?状如满月,摇篮一样摇出了多少粮食的芬芳……奶奶有时间就会慢慢把上面的麦秆一个个剪掉,剩下麦穗头,常常这个时候打麦场上的碌碡已经工作完毕休假了,为这么几个麦穗值不得这个大家伙出山,奶奶就慢慢用手搓,将麦粒搓出来。我们没事也想尝试尝试,但搓不了两把就投降了,手又扎又痒地受不了。奶奶笑着说,你们的手太嫩了。她手上的皮肤像老树皮一样,又粗又硬,很多的皲裂,那时候我看着常想,等我老了手也这样吗?还有那像干核桃一样皱皱的脸,等我老了脸也这样吗?但是从不为这个想法停留和忧伤,因为童年的心里,老,是太遥远的事情;而老了的奶奶是那么疼爱我们的,让我们在脾气大的爸爸和哥哥面前能够多一些温暖呵护。那时候,谁家没有这样的老人呢?这些老人家,干不了重活儿了,但从来不闲着,总是与一些老家什一起,手上不停地劳作着,慢慢地慢慢地更老一些,更老一些……

知道想当年70后的学霸是怎样练成的么?不是塞着耳机听着音乐写作业,更不是明亮的灯光下温暖的教室里老师和同学陪着上晚自习……那时候要有这条件就太高大上了。点煤油灯点蜡烛学习的情景都弱弱的,下地干活儿时怀里揣着书、搓棒子剥花生时笸箩边放本书、做饭时水缸盖上放本书……这些才最强悍!田间地头歇息时背一会儿;看一段再接着搓棒子剥花生;一边烧火做饭一边飞快看几眼书将书往水缸盖上一扣,默背中饭熟了,有时候也糊了……

记得哥哥更霸气,砌墙头时口袋里装本书!看几眼垒几块砖……各位观众可能要担心了,这要分神摔下来咋办。没事儿我哥哥会轻功,经常从墙头上一跃而下,身轻如燕。有了孩子也是那么任性,一次他在房顶上干活儿,听到屋里我小侄女儿被开水烫了,一着急就从房顶上蹦下来了,偏偏院子里还铺了点地板砖,落地邦邦硬。(此举危险,切勿模仿。)多年后他的膝盖还是不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唠嗑唠远了,还说那些年,我们干过的活儿。上次说到围着大笸箩搓棒子,这次咱围着大笸箩剥花生吧!别忘了在笸箩边放本书,看几眼剥一会儿,剥一会儿再看几眼……如果想要满墙奖状的话。搓棒子磨疼了的手刚好点,剥花生又要累手指头了,尤其需要用力的拇指和食指,剥得多了不仅粗糙不平,还肿胀疼痛,疼到剥不了,就歇歇,过几天好点了再剥。没办法,花生剥了卖比带皮卖当然要贵多啦,除了留出种子,自家吃点,一大麻袋又一大麻袋……的花生都要剥完了,农家的小女孩,很难有一双细嫩的手。

如今,剥花生自是早已不再用手,各种机器替代了辛苦劳作,纯手工反而成了一种高档的讲究的方式了——在网上找图片,难见小时候那样热闹的相似场景,却处处可见纯手工的广告。

忽然有一种想法,如果带现在的孩子们体验一些三十年前纯手工的劳作,会不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离开电脑,放下手机,围着大笸箩坐在一起,听妈妈给讲讲老辈子的事儿,让彼此的呼吸和笑语家常暖了空气,暖了时光,暖了岁月中那份叫作亲情天伦的美丽……


新鲜公众平台投稿及赞赏相关事宜:

作品须原创首发。

半个月内没有收到卷先生的回复,即不采用。

百元内赞赏全部归作者。

超过百元,卷先生眼红,会提取你赞赏的百分之十。

卷先生微信:a6693269

添加好友之后,沉默不语,会被卷先生速度拉黑。

接受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等各种体裁。

想到什么,以后再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