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垦里弄,一个改建后的精品仓库,由若干条弄堂和小巷连接而成。通过开发与利用改造,创建成了一系列有趣的公共空间和露台。十年来专注于为摄影艺术提供展示平台的M97画廊,去年刚搬至于此。这并不是一个常规理念上的展览地点——上海特色石库门的外墙,昏暗陡立的楼梯,位于2楼的展厅狭长且隐秘,透露着浓郁的老旧气味。 M97画廊,昌平路363号 黄晓亮的新作《东窗》便在此展出。谈起这个“特别”的展厅,晓亮笑说一般画廊空间都是白盒子,太正儿八经的展示空间成为了常态,产生了惯性思维,一提到做展览,就想到这里挂几张那里挂几张。有时候就是这种奇怪的空间会刺激到新的想法,但也没办法做太多展览,因为对于艺术家和作品都是挑战,单纯的布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晓亮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光影效果,朦胧的画面呈现,多样的影像载体,奇妙地与这座历史建筑物融合到了一起,生动无比,非常有趣。 《东窗》展览外部 《东窗》展览内部 《东窗》展览内部 《无题》系列是《东窗》展出的十张彩色大幅作品。《无题》以不断变迁和扩张的中国城镇为背景,勾勒出各种有意思的空间构造。而以城镇作为生活空间的人,也在画面中留下生活痕迹,使作品超脱于纯粹的视觉感官,更散发出生活的气息。 晓亮对我们诉说了此次创作的心路历程:“在新作诞生之前,我有一两年的时间一直在画画、拍照片。画画、拍照片都是在不停地积累心里的某种感觉,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把那种感觉爆发出来。所以我在做的时候并不清楚心里所想,很模糊,但很想要做点什么创作。那一两年中,我用手机拍了大量的照片,就像你看到新作品中的那种场景的感觉——几个人站在场景中,或者别的画面等等。” “拍了上万张后我来整理这些照片,我发现这些照片都有一个共性,都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的感觉,那时候我才更清晰地了解我心里所感受到那种东西,也是这时候我才开始来进行新作的计划。” “一个有人的地方最有魅力的就是关于人的日常生活因时间推演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系统。人的活动痕迹,建筑的样式等等都能体现这个地方的气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我们站在一个旁观人类的角度去看每天生活和行走过的世界,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些仿佛都像是在看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是现实版且正在演变的,再看看自己却又正活在其中,非常奇妙。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创造历史,自己也是创造者的一部分,尽管那么渺小。” 除了《无题》系列,展览同时展出了7件投影作品,一系列绘画作品及一百多张黑白照片。因为没有特别注明,很多人容易把其绘画作品误认为是摄影作品。晓亮表示他们不去给观众说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是想让大家把关注点放在展览的整体上,尽力地不让每一个作品散发多余的能力影响到展览的整体气息。 黄晓亮绘画作品 黄晓亮绘画作品 黄晓亮黑白照作品 黄晓亮黑白照作品 黄晓亮黑白照作品 乙未光:首先还是先祝贺一下《东窗》的顺利展出,毕竟举办一次展览真的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 晓亮:谢谢!展览确实很劳心,挺累的。但是干这件事情本身就挺让人兴奋的。所以都是在筹备完成以后停下来才感觉到很累。 乙未光:我们比较好奇这次展览为什么会取名《东窗》,我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是会联想到“东窗事发”。不知道展览名称有何寓意? 晓亮:所有人都会联想到东窗事发的成语,取这个名字也是有这么个大概的意思,但我只要这两个字,因为我不想让展览听上去像是一个明确的故事题材。新作里面我所想要传递的那种气息是有事要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这种指向不明确,不知道是好事儿还是坏事。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感觉,我希望传递这样的气氛,表达这样的气氛。看展览的人能感受到和我差不多的感受那就更好,能联想到其他的我没有预想过的也是很好,艺术本来就不局限观者的想法。 乙未光:从你新作的时间轴上来看,拍摄的画面、建筑、人物的状态和偶尔出现的汉字,感觉更像是上个世纪的影像,你觉得这就是中国城镇的现实情况吗? 晓亮:差不多,大部分的城镇是这样吧。有好多乡镇还保留了很多文革时期的房子。 乙未光:感觉《东窗》与你之前的作品风格略微有所区别,但其中的关联纽带都是关于社会,比如传统文化、城市变迁等,是否这种社会类题材会是你始终关注的主题? 晓亮:我几乎没去想过要寻找什么题材。就是随着我的成长和所思逐渐变化我的创作。最早的创作是在大学时期完成的,那时候我并不是说我没读过文学,哲学等等听上去很深的学问。我曾尝试过去创作一些关注社会题材作品,但很快我就觉得不那么做,因为我的生活并没有那些东西,艺术创作应该做自己熟悉的,了解到,属于自己的经验、经历。你想啊,一个大学生能有多少社会经验,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不是食堂就是教室,不是图书馆就是课堂。身边除了同学就是老师…。日子挺单纯的,没什么刺激。经验无所谓变化。 乙未光:也就是说,你更倾向于从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灵感。 晓亮:是的。我倾向于日常。在日常中发现细节。美的,有趣的细节。 乙未光:你一定是个挺敏感的人。 晓亮:你说对了,哈哈哈。我的确对周遭事物比较敏感,我愿意花时间投入其中,比如进到山里、郊外,我可以做到立马进入那种气氛中去的状态。 乙未光:如果有人评价你的作品,是对摄影中画意语境的新书写,你赞同么? 晓亮:不是很赞同。摄影和画意是两回事,绘画和摄影之间的关系一直很模糊,争论很多。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没有认识到这两者都是媒介。 乙未光:我记得你是学过绘画的,你觉得绘画对于你的摄影作品影响大吗? 晓亮:绘画对我的摄影影响很大,摄影也影响了我的绘画,是相互影响的。 乙未光:你的系列作品虽然都是黑白或单色调,但我个人却觉得并不让人感到忧伤,反而有满满的温情和回忆感,不知道你想借由作品传递的是何种信息和情感? 晓亮:我想传递像并不是强调忧伤或者美好,我在保持我的日常心态,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我的生活和我生活在其中的体验。 乙未光:你更像是一个记录者是吗?但会美化你看到的东西。 晓亮:会有。但最终观者看见作品产生的感受都有很多不同。你说产生了回忆,有的说看到了社会批判精神,哈哈哈。但我相信好作品就是要散发出一种力量,与他人共鸣。至于因为共鸣使得对方想到了什么那是根据观者的自身日常经验决定的。我不喜欢用艺术批判什么,艺术之所以不是哲学,不是理工科学,不是文学,就是因为它本就在所有学科之间的那个地带,它是中性的。 乙未光:每次艺术创作之前,是有完善的计划去拍摄,还是偶然间的灵感迸发? 晓亮:没有灵感,灵感不可靠,我说的是那种即兴创作的灵感,这种不可靠,有了就创作了,没有就不知道创作什么,和想点子差不多。 乙未光:其实所有的艺术,还是要从生活中去积累经验。所谓的灵感,可能也就是突然有个线索和主题对吧,对,就是你说的点子。 晓亮:对对。应该说就是一个出发点,但是不脱离主线。不是今天画山,明天看到个美女就去画美女了,哈哈哈。生活的经验对个人艺术的影响比较大。 乙未光: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那些动态影像是怎么拍摄的吗? 晓亮:动态的那些全都是以影子呈现的,就像影子来自屋外的光影投射。投影作品都是我身边熟悉的人,我在生活的空间里布置拍摄的简单道具,然后摄影机离得比较远。尽量地让表演的人在其面前保持日常的生活状态,比如化妆、踱步。 乙未光:到目前为止你的影像作品都是以光和影的结合来表现,有着浓郁的个人色彩和标记。以后会尝试其它形式吗,还是会把这种形式贯彻到底? 晓亮:其它形式会有,但主线不会变,除非我这个人变了,哈哈哈,变成另外一个人。 乙未光:听说你除了绘画,还喜欢写诗?这似乎与你的作品画面也有共通之处。 晓亮:哈哈,我个人网站上有。我以前不打算放在网站上,想了好久才放。我是想网站就是给人看视觉的作品。诗歌在这个年头显得矫情,不是诗歌的年代。后来我放的原因是觉得这是我写的,烂也好,不成熟也好,那毕竟是我写过的东西。要全面了解我的艺术,那诗也是一部分。 乙未光:写诗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 晓亮:有。培养我的情绪是一方面,让我丰富起来也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诗是高度概括的文字形式,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表达某种东西,这种锻炼对于创作有很大帮助。 乙未光:你今年还有什么新的展览计划吗?还是打算休息一阵?下一部作品是否已经在酝酿中了呢? 晓亮:作品还在创作,一直创作。我已经习惯了一个节奏,作品的成熟度也是在不断地创造过程中成长的。我几乎每天都会做一点工作,没怎么停。其它的展览可能在北京、香港、国外等地的一些联展、艺术博览会等等,具体的要春节之后才有明细的计划。 艺术家黄晓亮 我是一条街 想起曾经有些不舍的 已经没有感觉了 现在我不需要爱情 像下面那条街一样 对什么样的车 永远是无所谓的 我是一条街、一条宽阔的马路 不会对一阵风欢笑 更不会因为段落的碎痕而悲痛 我是一条宽阔的马路 什么车 都可以、都可以 二零零七年五月 北京 晓亮 注:文章转载于乙未光画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