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 | 老济南“洋车”史话

 小园耕夫 2019-12-13

看过《骆驼祥子》或《四世同堂》这些电影或电视剧的人,都看到过一种用人力牵引的、有两个巨大轮子和两根长辕杆儿的车子,这种车子的动力既非牲畜、也不是机器,而是人力,因此,人们把它叫做人力车。这种人力车不是土生土长像长安的兵马俑那样的国粹,是本世纪初由日本传到中国的“舶来品”东洋货,因此,当它刚刚光临中国的时候,人们把它叫做“洋车”。“洋车”起初流行在我国沿海一带的通都大邑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以后便渐渐传到我国内陆,到了20年代,连远处我国内陆的四川成都、甘肃兰州,也有这种“洋车”在姗姗行进了。

旧时的济南有没有这种以人作动力的“洋车”呢?有的。确切的传入济南的日期已无从查考,但与20世纪同龄的济南人大都知道,在1916年张怀芝当山东督军兼省长的时候,他已不再坐八抬大轿,而是骑马或坐“洋车”了;到了20年代田中玉坐镇山东时,不但这位省长大人有自己专用的“洋车”,连省里的厅长、科长也有自己私用的“洋车”。当时的济南街头既无公共汽车,更无什么“面的”、“轿的”或摩托,济南街头是这种“洋车”的一统天下,“洋车”是当时济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经常拉车的人约有1000。

“洋车”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两个巨大的车轮是铁制的,所到之处,嘎嘎作响,特别是在经一路或城内的石块砌成的马路上行进时,那嘎嘎的响声就像坦克隆隆而过。因为铁制的轮子过于笨重,后来人们便加以改进,在铁轮圈的外层钉上了一层约有一公分厚的胶皮带,并美其名曰“死胶皮”。“死胶皮”虽较铁轮子改进了一步,不再有嘎嘎的响声,但拉起来还是比较费力气,所以到了20年代中期,便又加以改进,换成了像今天的自行车或汽车一样有内外带的轮子,这样的“洋车”被人们称之为“活胶皮”。

“洋车”也像历代的入主中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样,时间长了,便在语言上、服饰上被“同化”。“洋车”传入中国后,不但铁轮子改成了“死胶皮”、“活胶皮”,连车灯也改用中国历代沿用的白铜或黄铜来做,式样也变成了宫灯式样,灯油也换成了中国产的桐油、菜籽油、棉油或蜡烛。“洋车”的动力在日本时自然是大和武士,到了中国便换成了骆驼祥子式的破了产的中国农民,好在这样的农民在当时的中国多而又多,有四万万!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军阀连年混战,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便到大城市拉起“洋车”来。

拉这种车子的人当时被叫做“车夫”或“拉洋车的”,是和“戏子”、“吹鼓手”、“剃头匠”一样被人贱视的等而下之的人,即所谓“引车卖浆者流”。这些拉车人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买车自己拉,但这是极少数,因为一个破了产在农村无以为生的流浪到大城市的农民,是极少可能拿出几十块银元买车的。另一种便是到“虎妞”式的人所开的车行里去租车来拉,租车虽被车行老板剥层皮,每天大约要交5角到1元钱的租金,但不需要自己掏腰包买车,只出力气就行了,所以在车夫大军里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还有一种是给人拉“包月”,只拉固定的主儿,不再兜揽别的顾客。这种包月车,有的由顾主购买,有的由拉车人自备。正由于这种包月车有固定的顾主,一般比在街上拉散车要少跑路、少费些力气,收入也较固定。拉车人为了顾主的体面,也为了自己的体面,这种包月车的装扮一般比较阔气,不但车把、车身要漆得锃亮,车灯明亮耀眼,连车篷、车座也用黄布包装,所以后来人们也把人力车叫做“黄包车”。因为20年代以前济南还没有汽车,所以上自督军、省长、厅长,下至商号老板、厂矿经理、机关职员或普通市民,都以这种人力车代步。以上这三种拉车人不管是哪一种,坐车人对他们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快、稳,包月车还要求拉车人漂亮、干净、精神。所以比较讲究的年青的拉车人,大都腿缠花绑带,脚蹬缨子麻鞋(当时还没有球鞋),身穿蓝色或黑色裤褂,显得干净、利落、精神,人们对这样的拉车人还赠送了些带赞扬性的外号,如“草上飞”、“金钱豹”、“飞毛腿”之类,并编了些这样的歌谣赞颂他们:

黄布篷,白铜灯,

走起来,一溜风,

车铃一按响叮咚,

叮咚叮咚真威风!其实拉车人有他们自己的辛酸与痛苦,并不像旁观者看来那样“威风”。在旧中国拉车人成千上万,他们拉上顾客之后,都是那么轻捷快稳,好像踩着音乐的节拍行进,从没见过一个慢吞吞懒洋洋拉着顾客行走的车夫,你想,这样“一溜风”地跑那么一天,少说也有百把里,却只能挣一两元钱(从济南火车站拉到院前大街只三角钱),还得向车行老板交块儿八毛的租金,有时遇上兵痞流氓坐车,不但挣不到钱,挨顿拳脚也是家常便饭。“狗肉将军”张宗昌坐镇山东的时候,人力车夫为自己编了一首倾诉他们的辛酸与痛苦的歌谣:

张宗昌,坐济南,

抓洋车,拉洋面,车站拉到省政府,

后面跟着“二尺半”。

要车钱,他白瞪眼:

“妈拉巴子”加“混蛋”!

(旧中国当兵的穿的上衣约有二尺半长,所以人们通常以“二尺半”作为旧军人的代号,有讽刺意。)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人们,就是这样地挣扎着。

本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人力车的“黄金”时代,到了30年代,自行车慢慢多了起来,当官的也开始有了汽车,坐人力车的人便不像20年代那样多,也不像过去那样时髦了。到了40年代,两个轮子的人力车渐渐被三个轮子的人力车代替,有的人还在三轮车上添加了马达,变成名不副实的人力车了。到了这时,拉两个轮子的人力车的人已是年老体衰而又无力改装车子的人了,他们只能靠拉货或拉“冷角”维持生计,很少有人再坐他们的破车。到了50年代,济南早已解放,人力车也就绝迹了。

从日本发明的这种人力车传入中国,它经历了“洋车”——人力车——“黄包车”——“三轮车”各个历史阶段,直到绝迹。今天,当我们以汽车、摩托车代步时,但愿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忘记先辈们在炙热的柏油路上拉着“洋车”踟躇行进的艰难的脚步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