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422:10
自从灵帝驾崩以来,朝野上下诛杀宦官的呼声越来越高,团结在大将军何进周围的袁绍、袁术、曹操等人更是屡次劝说,盘踞在皇城内部的宦官们愈加惶恐,宦官势力与外朝的士人的激烈对抗,最终导致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铤而走险,在皇城内部诱杀大将军何进,袁绍、袁术与曹操等人见何进被杀,索性率领军士杀进皇城,将盘踞在皇城内的宦官诛杀殆尽,自此天下大乱的大戏逐渐拉开帷幕。
那么在何进已经放弃诛杀宦官的前提下,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们还要决定诱杀何进,他们就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难道他们真的是为了达成灵帝立陈留王为帝的愿望?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解一下东汉时期的政治势力划分,东汉的政治势力主要包括以三公为首的士人,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
士人的出现得益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独尊儒术主要表现在表彰六经,这一官方行为促使大量的世家投入到研究经学,凭借经学进入仕途,也塑造了两汉繁荣的经学。一些世家逐渐垄断了经学,凭借垄断经学的话语权打通了稳定的进入仕途的通道,所以很多世家可以做到四世三公这样显赫的地位,东汉末年的袁家、杨家都是当时累世公卿的代表。因此士人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具有非常庞大的基础,这就是扎根在地方数百年的世家大族。
外戚的出现由来已久,没有人能够去考察清楚,大概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时期。两汉历史上的外戚势力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个皇帝的去世伴随着的便是一个外戚集团的衰弱,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势力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外戚势力的组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在位皇帝的母亲,俗称皇太后,作为皇帝的老妈掌握了世间最为强大的武器,那就是西汉开国以来定下的孝道,因此每位西汉皇帝的谥号都带有孝字,比如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还有一部分是在皇宫外揽权的舅舅们。
史上最牛的外戚非王莽莫属了,王莽所在的王氏一族在汉成帝时期掌握了国家大权,五个舅舅先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职衔,王氏一族也成为汉成帝时期的实际统治者,在汉成帝统治时期晚年,年仅三十八岁王莽作为外戚二代也获封大司马的官职,并在汉哀帝死后快速掌握国家政权,直至成为皇帝开创了新的朝代。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鉴于外戚的强大威胁,在位期间一直压制外戚势力的崛起,但是仅仅三代以后外戚又开始了疯狂的一幕,毒杀皇帝不过是家常便饭,扶持幼帝继位更是常规操作,至于权倾朝野,刺杀大臣不过是日常工作。
宦官势力的崛起可以说是三家政治势力中起步最晚的,但是发展势头也是最为凶猛的。宦官崛起的机遇便是来自外戚势力垄断皇权,当年幼的皇帝长大后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该怎么面对权倾朝野的外戚,一方面就是苟,但是此时的外戚已经有了世袭的趋势,外戚二代为了巩固地位,一般会采取激烈的手段,皇帝苟着苟着就可能吃毒药去世了,另一方面就是硬刚了,通过诛杀元首,剪除党羽来瓦解外戚。皇帝环顾一圈就会发现可以依赖的只有身边的宦官,此时的三公没有权利调动兵马,而自己的外戚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顶替现有的外戚势力。宦官身居皇宫内部,在外戚进宫朝见皇太后的时候,群起而攻,何进是这样死的,当年的梁冀也是如此。
当然啦,宦官们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玩命不是为了忠君,而是在于皇帝爵位与财富的赏赐,汉安帝铲除以阎显为首的外戚势力后封了十九个侯爵,这十九个侯爵都属于千户侯范畴,汉桓帝铲除以梁冀为首的外戚势力后封了五个县侯和七个亭侯,县侯均为万户侯。宦官们正是以外戚作为踏脚石一步步走向崛起,灵帝即位后更是爆发了更为激烈的冲突,外戚窦武等人谋诛宦官,结果为宦官诛杀。
宦官与外戚之间毫无信任的基础,当何进在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的劝说下率军进入皇宫,奏请何皇后诛杀宦官的那时候,宦官们对何进也有了杀意。在何皇后的庇护下,何进诛杀宦官,清理内廷的计划直接破产了,但是这也促使十长侍等人铤而走险,效仿当年诛杀外戚窦武。但是很可惜的是,此时的天下在经历黄巾起义的洗礼后,世家大族已经看透了大汉的虚实,庇护宦官们的皇权已经唬不住士人们了。当何进的头颅被扔出皇宫后,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仅没有丧胆,反而群情激奋的率领手下的兵士攻破城门,将盘踞在皇城内的宦官势力一举拔除,连同一起拔除的还有大汉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