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十一 诛杀何进(6)

 秦时汉唐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破晓时分,闵贡终于追上了汉少帝刘辩。

汉少帝又饥又渴,闵贡找来一只羊杀了,进献给皇帝,聊饱饥渴。

闵贡执剑指着张让等人,厉声斥责说:“你们这些祸害,还不快死,看我来杀了你们!”

一边说,一边挥剑砍死数名宦官。

张让等人自知死期已到,又惊又怕,向汉少帝叩头辞别,说:“我们灭绝了,天下必将大乱。请陛下自己保重!”

说完,全都投河自尽。

宦官皆灭,十常侍之乱结束。

经过多年反复争夺,宦官与外戚最后一次火拼,双方同归于尽。

东汉末年,朝廷的三根柱石,外戚、士人官僚各一根,宦官依附皇权而生,与皇帝本为一体,为第三根。

三方各取所需,互相制衡,方能政局稳定。

外戚和宦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皇权,二者时有斗争,也时常妥协共生。

他们不管怎么斗,都是窝里斗,谁也不敢动了皇帝的江山。

不管他们如何折腾,天下都不会乱,因为他们始终代表着中央。

汉灵帝组建西园禁军,让宦官把握宫中军权,与日益势大的外戚何进形成均势。

随着董氏一族灭绝,刘辩继为少帝,外戚和宦官都支持何太后和少帝,双方在政治上并不对立。

何进又诛杀了宦官首领蹇硕,夺其禁军兵权,宦官对他已不具威胁,此时三方本应和谐相处,却乱入了一个士人官僚的代表人物袁绍,极力鼓动外戚何进将宦官一族赶尽杀绝,非要打破这种平衡,意欲何为呢?

也许袁绍的目的,正是要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天下大乱,自己取而代之。

宦官专权乱政固然有其可憎之处,但在皇权体制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无法取代的作用。

他们是皇帝、外戚和外朝官僚之间的联络人,一旦消亡,国家庞大的机器还真难以正常运转。

从历史上来看,古今中外屠杀宦官的,无一不是打着“清君侧”、振兴皇权的大旗,却无一不是谋求造反,意图取而代之,可见其中必有蹊跷。

所以,何太后才会一再阻止诛杀宦官,何进也是犹豫再三。

袁绍的密友曹操无疑是最为看透这一政治图谋的人,早就预言袁绍怂恿何进杀尽宦官,调动外援入京,无异引狼入室,给国家添乱。

汉代以察举制、征辟制选拔、征召人才,导致门生故吏、宗族势力等私人关系充斥官场。

故吏相当于先秦时家臣,东汉官场最大的特色是举主(举荐人)、府主(征召其为下属的人)与门生故吏(被举荐、征召人)之间类似于君臣、父子的关系,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门生故吏不拿皇帝当君主,而是把推举自己的举主当君主,为了举主的利益可以跟皇帝硬扛。

此外,门生故吏还要为举主复仇、守孝、救难,以及帮助举主的儿子或经营其家财,忤逆举主就好似欺师灭祖,为世人所不齿。

一个家族当官的人越多,越久,越大,积累的政治资本也就越雄厚。

再看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势倾天下”。到了袁绍这里,凭借其小孟尝之风范与个人魅力,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使得袁氏声望日隆,如日中天,“士人争相附之”。

史载袁绍的母亲去世时,四方赶来送葬之人,竟三万有余。

当朝太后也不过如此。

袁氏的声望、势力可见一斑。

这就是袁绍的野心,先借何进之手斩断宦官这根柱子,再借董卓进京扰乱时政,浑水摸鱼,最后自己登高一呼,凭借袁氏世代积下的威望和本钱,效仿刘邦、刘秀的成功范例,先大乱而后大治,建立新的王朝。

但是,袁绍千算万算,却算不尽乱世那可怕的人心。

局势的发展,已逐渐脱离了袁绍的掌控。

他算对了开头,却没想对结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