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敌赣中:嚼得动煎饼,当得成栋梁

 和善书屋 2019-12-13

金海路23号,是赣榆“最高等学府”,是无数赣榆学生和家长的期盼之地。

赣中的历史往前可以追溯至1923年。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在赣榆做教谕,在赣榆期间,吴霖起不断捐资助学。1923年,在怀仁书院的旧址上,赣榆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学校由此诞生。

此后几次教育机制更迭,在2000年8月,学校初、高中分离,在县城北部易地建新校,才正式成立如今赣榆人熟知的:赣榆高级中学。

从此,赣中的名声响彻连云港市,赣中成为连云港市高级中学中的“扛把子”。

赣中的学子头顶自带光环,走过中考独木桥,考上赣中,旁人羡慕,父母欣慰,从迈进校园的第一步起,赣中学子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走进赣中的校门,从此三年“崇德尚学”的校训贯穿始终。

“六月战后,我又将出发。我带不走她,我也无法留下。我所能做的,只是带着这小小的诗意,在梦里开一朵花,让它慢慢长大。”赣中学子才华横溢,淋漓尽致的情感任意挥洒。

赣中最不缺的就是学霸,有关大神的传说,被一届又一届的老师和学生提起,安亮、安明被前赴后继的学弟学妹膜拜。

到了高三,学生们最想要的无非是安静。学校安排高三学生远离人潮,集体搬到北部回型楼里。

走进楼里,如入一片静寂之地,教室里,针掉落的声音似乎都能听得见。每个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学习上。

层叠的笔记本、习题册,写满知识点的试卷,日积月累,潜心修炼,打怪升级之路布满荆棘不再怕的。

那些年,有关于赣中孩子如何刻苦的野史在家长圈中铺天盖地的传,比如赣中的学生每天嚼煎饼、啃馒头就咸菜;半夜电筒照书、头悬梁锥刺股,凭借艰苦卓绝的学霸精神,创造了赣中居高不下的本科录取率,实现高考全市21连冠。

若干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学渣日渐清醒,回想起考进赣中的同学,发现:人家靠的不是煎饼,而是赢在“智商”。

纵观赣中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最低也在600分以上,也就是说,全市各个区县的初中生,只有2%、3%的学霸少年,才能考入赣榆高级中学。

其次,结合南北饮食文化的发展史,煎饼本身就是赣榆人热爱的食物,小孩子没事嚼嚼煎饼,促进骨骼发育。

当然,早些年赣中学校硬件设施确实比不过市区新海、海州等高中,但既然“嚼得煎饼,考得高分”更符合家长观念里忆苦思甜的氛围,拿来标榜一下也无伤大雅。

校园的东北角,坐落着一座校史馆,赣中老师介绍,这座校史馆是从外国语学校原址复刻放大建成,门窗和楼梯都是从原址搬来,木质楼梯重新刷上朱漆后历久弥新。


一楼史馆内藏着赣中最久远的历史。

一副怀仁书院的简画,画着怀仁书院当年的面貌,残缺一块的校铃依然能敲响历史铛铛前进的脚步。两把雕刻精美的木椅,残存的砖块,脑海里拼凑出怀仁书院的模样,朗朗读书声,风华少年郎。

三块展示的校牌,使赣中的校路越来越清晰,各年代学生的老照片,意气风发的气质一脉相承,记录着赣中和学子的漫漫成长路。

校史馆里还珍藏着各校友捐赠的有重要意义的纪念品,赣中的优秀学子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身在其中不知辛苦,回忆中都是微不足道的点滴小事。

晚上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筒看漫画,上课和同学偷传小纸条聊天,下课冲食堂买洋葱烧鸡,每周四,去校门口买一份大众网络报,晚自习偷偷传阅...

每一件小事的当事人都能讲出另外一个生动的故事。

沙汪河畔的垂柳,惊艳的荷塘,悠长的回廊,树荫下的少女,球场上狂奔的少年,都是记忆里最美的时光。

当满城飘起柳絮的时候,学生们不管离开多久,那段金海路的青春就开始倒流,在大家的内心深处,稳坐“神坛”的赣中人,嚼得了煎饼、当得成栋梁。

·END·

文 Echo  | 图 胖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