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从看台上走下来——学校运动会之我见

 杞乡青年 2019-12-13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在以“健康第一”“阳光体育”为主线的前提下,学校运动会,应突出全面、健身、趣味、参与性,将“少数表演,多数看”的局面改变为“人人登台,个个参与,时时锻炼”的良好局面。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弘扬校运会精神,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以此促进自身的体质。

一、人人表演、个个参与

综观以往的学校运动会,几乎是体育特长生的天地,赛场上总是那些老面孔,田径场上他们独占鳌头,球场上独领风骚,其他的学生只有参加啦啦队或者干点服务的活动,有的甚至借开运动会时间干脆请假回家“休养”。这与新课改提出的“快乐体育、阳光体育”、“ 全员参与、健康第一”的目标相脱轨。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也难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更是失去举办运动会的价值。

为此,校运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比赛内容,改革比赛方法,改进比赛方式,创新、设计、引入一些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的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养成自觉锻炼,乐于锻炼,促进体质提升的意识。

二、项目设置、丰富多彩

在以往运动会项目设置上,基本是田赛和径赛抗“大梁”,几乎是纯粹的竞技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参与性,使得部分学生对运动会、体育活动渐渐的失去了兴趣。

所以,运动会项目设置应大胆革新,要淡化“竞技体育”的做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思想。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趣味性的项目,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这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会更高、更积极,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在运动会项目的选择上,可大量增加趣味项目和表演项目、集体项目。如:广播操表演、班级跳大绳、拔河、5-10人同步大板鞋、旱地划船、袋鼠跳、春播秋收、运物接力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但会成为运动会的亮点,也会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家长、共同竞技

“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合是教育活动的保障,让家长、社会成员参与学校运动会,或者是请家长、社会知名人士到校观看孩子参加比赛,为自己的子女加油,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让家长、社会重视自己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不再是单纯追求孩子的分数;再次是加强了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凝聚力。

所以,在运动会上安排一些适合教师、家长参与的比赛项目,让老师、家长、学生一起进行比赛,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参与性,让学生、老师、家长共同享受到体育的快乐,使家长通过参与校运会,加深对体育课的认识,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感染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淡化成绩、重视健身


以往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成绩,不重学生平时的锻炼过程及在运动会中的参与过程,最后的荣誉、奖项等也只是花落在“少数人”手里,使得部分成绩差的班级、学生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应付”的局面。

由此,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举办运动会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名次、成绩,而应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让学生延续校运会的精神,把校运会上积极拼搏、顽强竞争的作风带到课下、课余活动时间,养成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提升自身的体质。

五、融入生活、贴近实际

体育活动“源与生活,用与生活”,自古以来许多活动到今天一直在课堂上源源流长,对课堂教学、体育比赛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如:古代猎人打猎用的器具,发展成了今天的标枪、铁饼等投掷项目;跨越壕沟、障碍的活动演变成了现在的跳跃、障碍跑等),这些古老的体育活动对现在的体育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在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上,可以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玩的一些民间活动,如:滚铁环,打陀螺,套圈,划船,打保龄球,游戏等,通过改进、创新,加入到校运会上中,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通过校运会的推广,学生在课下也会玩的乐此不疲,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以此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

综上述实际情况从2017年起,我们对我校校运会进行了改革。以个人项目,集体项目、趣味体育项目组合的大型学校运动会。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理念和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与作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组织学校综合运动会的实施过程中,具体采用以下改革与创新程序进行: 

1.对现有的竞赛项目进行筛选。保留原有项目中具有观赏性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4x100米、跳高这些田径项目,这类项目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官刺激性强,代表了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人类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 

2.增加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更能体现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如跳长绳,20×50米接力等。 

3.增设趣味项目。引入一些趣味性强,对身体素质要求低的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如:钓鱼接力、袋鼠跳、运物接力、春播秋收、10人大板鞋接力等。

 4.评价与奖励。学校运动会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决出比赛的结果,更是为了学生在运动会的参与过程。因而运动会结束后的评价不能仅以运动成绩的好坏来论英雄,应对运动会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并多设一些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加者得到相应的奖励或鼓励性的评价。在运动会上,可以年级为评比组,不仅仅为每个单项的前八名颁奖,同时,还应设置“优秀运动员”、“精神文明队(员)”、“最佳表现奖”、“最佳进步奖”、“最佳风格奖”等奖项,使大多数运动员获得奖励或表扬,让成功的光环不只笼罩在少数人的头上,同时也让大多数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自制体育器材增添运动会比赛项目

集体项目:滚轮胎接力

自制大板鞋

集体项目:大板鞋接力比赛


大板鞋(3人板)迎面接力

每队21人(男女不限)分成两组面对站立,听到发令后,每队前面3名队员踏套上大板鞋,步伐统一互相配合,采用快速走的形式到对面脱下大板鞋交给同队队友,队友接到大板鞋后,按同样方法依次进行。每个组最后两名队员到达终点以用时较少者来判定名次。起点至终点20米。

比赛规则:

1、比赛过程中如出现队员脚离开板鞋,脚触地或摔倒等现象,须在触地处,重新穿好板鞋方可继续比赛。

2、参赛队到达折返地点后,须先脱下鞋,调转鞋鞋头后换人,再继续比赛。

3、比赛中不许随便换人 

大板鞋接力(10人板)比赛规则

每班20人参赛,(男10人、女10人)将各班参赛队男、女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甲、乙两路纵队,分别站在比赛场地两端的起跑线后。发令后,甲队的10位同学脚踏大板鞋,走到乙队的交换区后,迅速交给乙队的10位同学,乙队10位用同样的方法返回,以通过终点用时最短的班队为获胜队。

运动会前练习

袋鼠跳接力

一.比赛方法:每班由30人组成(男生15人、女生15人)参赛者人数分配均匀站于30米场地两端,每个队员用双腿夹住球(排球),以跳跃方式前进到达终点,然后将球传给下一名队员,依次接力,至最后一名队员完成,以时间计分。

二.注意事项:1.比赛过程中不能用手扶球。2.比赛过程中不得掉球。若中途球掉下来,停在原地将球拾起夹好,继续比赛。3.交接球必须在起点线后,不得抛传球。4.、两队间不得相互干扰。

春播秋收

一.比赛方法:每班参赛队员30人(男、女生各15人)。 

二.比赛规则:参赛队每队30人,分两队每队15人对面站立,中间相隔距离25米,听令声第一个运动员手持装有5个果实(塑料小球)的盘子起跑,依次将小球放进沿途设置的5个框中,跑至对面终点后将盘子交与对面一个运动员,运动员接过盘子依次将果实(塑料小球)捡起并放进框中,跑至对面交给下一个运动员,依次进行,直至最后一人跑完全程比赛结束。计时决定胜负。

三.注意事项:去时必须把果实(塑料小球)种进框中,没有种进框里必须重新捡起来重新种进框才能继续出发,返回时收起果实(塑料小球)不能漏收,如有中途果实(塑料小球)途中掉地,由掉人自行捡起再从掉球处继续。违者为犯规,不记成绩。

自制“皮球鱼”

钓鱼比赛

钓鱼接力

比赛方法:每队20人,(男10、女10)。第一人快速跑到鱼竿处拿起鱼竿钓鱼。钓上后,放到另一个框内,迅速放下鱼竿快速返回。第二人重复前过程,直到每队最后一人钓完最后一条鱼鱼并且跑回到起点,以时间最短队为胜。

比赛规则:1、每人只准钓一条鱼。2、钓上鱼后,必须放到另一个框内才能返回。

旱划船接力赛

旱划船接力

比赛规则每队20人(男10、女10)分成两组面对立,听到发令后,每队前面两名队员左右手各持一根撑杆,坐上滑车利用撑杆触及地面相互配合,将车滑到对面本队交给同队队友,接棒后按同样方法依次进行。每个组最后两名队员到达终点以用时较少者来判定名次。起点至终点20米。

 比赛规则:(1)比赛中,只能用撑杆滑车,不能用手脚触地面(2)必须到达对面线前才能交撑杆(3)每个组最后两名队员必须把“滑车”滑到停靠站。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使学校体育运动会取得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1.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由于赛制的改变,过去的竞赛“看客”变成了比赛的“主角”,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赛场,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此举更加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促使人人为集体争光,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由于参赛人数多,让更多人为了参赛而更加注重平时锻炼。课余时间参加锻炼的人多了,这样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校内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3.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发展。改革后体育比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个体潜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动手和创新创造能力。 

4.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改革,让体育教师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最新的课改动态,一方面教师多动脑筋、想方设法上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让学生喜欢教师上的课,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5.促进更多人关注体育。更多人由原来的竞赛看客变成了体育比赛的亲历者,角色的转换促使他们更加注重比赛经验,充分享受竞赛成果,深刻体验运动乐趣,从而更加关注体育运动,自觉投身体育锻炼。 

6.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竞赛加强了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交流,大家在运动场上相互竞争。切磋技艺,增进友谊。场上场下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之一。

如何通过学生体育运动会的开展,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以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还有许许多多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标的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运动会将越来越显示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