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别急。首先告诉你,致癌≠导致癌症。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看到“致癌”二字,就顺着它的表面意思,把它理解成导致癌症。其实这个理解往往是错的。这个词本身就不严谨。为什么呢? 因为癌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了解。 医学界多年的研究发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各种因素起作用,外在因素有环境、行为方式,内在因素有遗传、内分泌及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等。 总之,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如此复杂,岂能简单归因于一种物质。 严格地说,公布的致癌物质只能说是致癌的外部因素。 而肿瘤是否确定发生,还和致癌物的暴露时间、暴露剂量以及人的遗传背景有关,绝不是单一因素就能起作用的。 所以,当研究者说一种物质“致癌”,只是在讨论它是否可能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或者增加其严重性。 说咸鱼致癌,不等于说人只要吃了咸鱼就得癌。 即便是1级致癌物,它与癌症之间,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直接因果关系。 一种物质要列为1类致癌物,必须充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有流行病学调查;有剂量反应关系;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支持。 要注意,这里强调一个关键词——证据。在目前的认知范围内,证明某一物质致癌的证据越多、越充分,其评级越靠前。 因此,说等级越高,致癌更确定是不恰当的。致癌物的等级只是表达证据的确凿程度,跟致癌的大小风险是无关的。 打个比方,世卫组织的这份清单,就像一个“统计报表”,统计已有的研究结果。但如果一种物质致癌能力很强,可相关研究很少,证据不足,也上不了榜。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生活方式或接触一些环境危险因子,的确与特定癌症的发生概率相关。 因此,这份清单的发布,是为了让大众对待癌症时,能保持一个科学的态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