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之夜|好大学好工作好收入好生活的逻辑,就是把孩子往死路上逼

 Richard_X 2019-12-13

世人公认的“好大学好工作好收入好生活”的逻辑链条,到底哪里行不通?


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孩子成绩的好坏、输赢和成败,我们希望孩子一心追求卓越和成功,可是万一孩子失败了呢,我们有没有为孩子提供战胜失意的武器?

如果没有,那就是把孩子往死路上逼!
又到了“电影之夜”的时间啦,这次我们为大家推荐一部印度导演涅提·蒂瓦里的作品。提到涅提·蒂瓦里,比起名字,他的作品更让人熟悉,就是那部曾在中国掀起浪潮的:《摔跤吧!爸爸》。
 
一别三年,涅提·蒂瓦里又带来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最初的梦想》,IMDb8.2,豆瓣评分8.1。


《最初的梦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让因高考失败而企图自杀的儿子振作起来,父亲把自己大学时代的好友、曾经的loser们找来,在病床前为儿子重述他们作为失败者的青春往事。

这部励志又充满温情的电影几乎全程笑点,但也数次戳中了教育的痛点,值得在周末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

在“焦虑的父母,疲惫的孩子”几乎成为中国家庭常态时,《最初的梦想》也许能让我们在爆笑声或泪水中,把目光聚焦在当下的生活上,认清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01  
让孩子痛苦的竟然是父母太完美
 
男孩拉加夫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
 
他拥有着几乎所有中产小孩的标配:优秀的父母。帅气的父亲帕塔克,温和的母亲玛雅,两人毕业于印度最好的理工学校,是社会精英。
 
 
以及美好的童年。物质条件丰富,需求都会得到满足,父母牢记他每次生日,用心庆祝。


在富裕又有教养的中产家庭里,拉加夫毫无悬念地地成为了懂事乖巧、成绩也不赖的孩子。
 
然而,高考戳破了这个家庭虚幻的中产梦。
 
公布成绩的那天,拉加夫得知自己没有考上父母期待的那所大学时,对着朋友声泪俱下:

“我放弃了所有的东西,我每天18个小时的学习
结果还是没能考进”
 
 

“妈妈是尖子生 爸爸也是

然而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

我接下来的人生都会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

 
“一切都结束了”,拉加夫从楼上纵身一跃。
 
 
这就是电影《最初的梦想》的开篇。

在这几乎完美的家庭中,拉加夫为什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
 
美国心理治疗师Lori Gottlieb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令她自己都颇为吃惊的现象。
 
与充斥着痛苦的原生家庭相比,近几年,在来找她咨询的人里面,越来越多的人有着“棒极了”的父母,但这些孩子“就是不快活”。
 
他们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令人惊叹”,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
 
这样的案例让Lori Gottlieb意识到:如今的父母,不是为孩子做得太少了,而是做得太多了。
 
完美的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生活条件,帮助孩子扫平成长中所有障碍,为孩子铺好了未来的道路……

作为“回报”,完美的父母当然不会“权威”地要求孩子成为什么,但他们的潜意识里期待着孩子变得“更完美”。
 
电影中的父亲帕塔克也是如此。
 
当拉加夫试着向父亲袒露他的不安时,帕塔克则像“完美父母教科书一般”温和地回答道:

“不用担心,你一定没问题的”

“等你考上那天,我们一起喝酒庆祝”

 
对于“完美父母”的小孩来说,父母就像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在他们面前,似乎并没有“失败”这个选择。
 
 
“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02  
“恶”的双面性
 
幸运的是,拉加夫没有因此丧命,但情况十分危急。

医生对帕塔克说,拉加夫毫无求生的意志。
 
 
这时,帕塔克意识到了自己无形中给孩子的压力,并开始反思。
 
为了唤醒儿子,告诉孩子一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帕塔克在病床前为拉加夫讲了自己大学时期作为“loser”(失败者)的故事。回忆线索就此展开。
 
帕塔克,大学入学第一天就被分进了H4宿舍,据说这里聚集着全校最差劲的学生。

 
在这里,帕塔克结识了其他几位loser。

失败者一号塞克沙,喜欢收集各种“成人杂志”;

 
失败者二号妈咪,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爱哭的妈宝男;


失败者三号酸酸,脾气易爆,满嘴脏话;

 
失败者四号德里克,头领,桀骜不驯;
 
 
失败者五号,酒瓶不离手的酒鬼。

 
这群“失败者联盟”简直就是实打实的“坏孩子”,他们吸烟喝酒、满嘴脏话,恶作剧,挑战规则与权威。
 
然而,失败者们并不想一辈子被当成失败者,他们想要在即将开始的体育联赛上夺冠,彻底撕掉失败者的标签。
 
 
但很显然,他们的实力不够,为了赢,他们只好发挥“失败者的特长”——耍手段。
 
比赛最重要是的气势,中规中矩的啦啦队毫无新意,用“脏话”助威才更有威力,赢不过对方,就用美人计整夜烫电话煲,让厨师“演”教练扰乱敌人的军心……
 


这部分几乎承包了电影的所有笑点,也是电影最精彩的部分。
 
这些“恶”,非但让人恨不起来,还让人感觉里面隐含着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提到“恶”,父母恐怕如临大敌,必定要消灭在萌芽之中。孩子哪怕有一点举止不端,就急着赶来灭火。
 
“恶”其实有着双面性。

《孩子与恶》一书中,作者河合隼雄访谈了日本各界富有创造性的人物,结果发觉他们哪一位都称不上是“好孩子”:拒绝上学的、与家长决裂的、甚至还有偷窃的。
 
河合给出的结论是,“恶”往往与创造性相关。“恶”包含着破坏,而创造就是需要打破旧有。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没有界限的“恶”,若在“破坏”后能进入重建的过程,那么就有可能把“恶”转为创造力。

 

  03  

真正的满足来自于超越自己

 
“失败者联盟”在体育联赛中奋起直追,即将与第一名拉平比分,然而仅靠着“小手段和小心机”,显然无法实现真正的逆袭。

决定胜负的最关键的一天到了,最后几场比赛,大家必须拼尽全力赢得胜利。

 
画面聚焦在第三场比赛上。最后6秒钟,如果帕塔克投中三分球,那么“失败者联盟”将取得联赛的胜利,彻底成功逆袭。
 
 
所有人屏住呼吸,球前后摇摆,最终偏离了球篮。
 
 
是的,“失败者联盟们”还是输了。但此时,他们已经不再是失败者了。
 
“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尝试过了,我们尽力了。”帕塔克对躺在病床上的拉加夫说。
 
 
关于“失败”,比起这句励志意味的金句,更让我触动的是电影中的另一个细节。
 
为了赢得比赛,“失败者们”曾立下誓言:赢下比赛之前,戒掉自己最依赖的东西。
 
酒鬼因酒瘾发作被送进医院时,其他人安慰他坚持不下去也没关系,但酒鬼没有放弃。他说:

“因为你们让我知道
比起输掉失败后被人叫做失败者
败给自己更糟糕。”
 
 
当我们克服了自己的欲望和惰性时,确实就不再是失败者了。而且,这种超越自己的、来自内在的满足,远远大于外界的评判。
 

  04  
生活最重要的是生活本身啊!
 
帕塔克讲完了“失败者们”的故事,他的回忆,最终唤起了儿子的求生欲。
 
拉加夫被推进了手术室。电影也迎来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重读一年后,拉加夫考进了大学,此时哪所大学已经不重要了,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父亲帕塔克也幡然醒悟:
 
“一百万个孩子参加了这次考试
只有一万个孩子入选
剩下九十九万孩子
都手足无措”
 

 

被目标驱动着,像陀螺般靠着惯性旋转,我们似乎让孩子的人生只有了一种选择:好大学、好工作、好收入、好生活,追求卓越和成功。

按照这个逻辑,成功的永远是少数,每一个阶段,都会淘汰掉多数人,剩下的孩子都将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成为竞争中的牺牲品。


“儿子,考这么多分,你就能进这个学校

儿子,考到这个学校,你就会找到那份工作

但万一他失败了呢

我们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意的武器”


帕塔克终于自己看到了“好大学、好工作、好收入、好生活”这个看似牢固不破的链条中,缺失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然而,人生从不是一锤定音,生命是用来敬畏的,而不是控制的。

电影中的男孩拉加夫用鲜血完成了一次对既定命运的抗争,获得了重生。

当笑容再次舒展在拉加夫脸上时,我们也明白了,教育就是成人用所有的努力,去帮助孩子找到自己价值,让他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胜败输赢,我们都忘记了怎么样过好人生,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本身啊!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