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肝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报告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2-13

患者男性,53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眼黄尿黄5 d”于2015年1月6日就诊于本院重症肝病科,既往有胆囊结石和下肢静脉血栓史。2个月前因颈部针尖大小皮疹,伴瘙痒、发热(体温不详)、畏寒就诊于当地某中医院,予头孢类抗生素输液治疗未见好转,1个月前皮疹加重扩散至全身,为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伴全身及颜面部浮肿,开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最高体温39.4 ℃,就诊于外地某医院,化验提示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予外用炉甘石、醋酸地塞米松(1~2片/d)、 赛庚啶治疗,发热、皮疹较前减轻,淋巴结肿大消失。2周前患者出院后继续上述治疗方案,自诉皮疹基本消退、无发热。5 d前患者出现眼黄尿黄,未予重视;2 d前患者自行停用醋酸地塞米松,全身再次出现红色皮疹,就诊于本院。

入院完善检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抗体均阴性;自身抗体IgA、IgM、IgG、C3、C4、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均正常;WBC 9.4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7.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8%,Hb 133 g/L,PLT 289×10^9/L,ALT 873.3 U/L,AST 441.4 U/L,TBil 374.1 μmol/L,血清肌酐(SCr) 47.1 μmol/L,PTA 39%,铁蛋白(FERR)>2000 ng/ml。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时神清,急性面容,体温38.7 ℃,全身弥漫性斑丘疹,以躯干、四肢为主,粟粒大小,皮疹为淡红色,压之褪色,部分融合,部分皮疹脱屑,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右侧颈部淋巴结、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心肺查体正常,全身颜面部轻度浮肿,神经系统正常。入院初步诊断“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怀疑药物性肝损伤、重型药疹、胆系感染”。

入院当天予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抗炎治疗。

入院第2天患者出现发热无寒战表现,最高体温38.9 ℃。化验:WBC 14.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3%,ALT 666.4 U/L AST 310.5 U/L,TBil 322.2 μmol/L,SCr 45.5 μmol/L,PTA 40%。胸部平扫:双肺胸腔积液;腹部增强CT:肝脏炎性改变可能性大。抗生素更换为美罗培南,同时考虑患者存在亚急性肝衰竭,予甲强龙80 mg 静点。

入院第3天患者发热皮疹较前好转,甲强龙减量为60 mg,连用2 d后减量为40 mg,连用2 d,复查:WBC 10.0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5%,ALT 185.1 U/L,AST 105.8 U/L,TBil 173.4 μmol/L,SCr 34.2 μmol/L,PTA 95%,肝功能凝血明显改善,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龙 20 mg。

入院第10天复查:WBC 8.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9%,ALT 158.3 U/L,AST 75.3U/L,TBil 90.9 μmol/L,SCr  32.2 μmol/L,PTA 103%。

皮疹请外院皮肤科会诊:考虑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drome,DIHS),建议醋酸泼尼松龙20 mg服用1个月后减量10 mg,维持1个月,再据指标减量停药。患者于入院第14天,皮疹消退,无发热,黄疸明显减轻,停用抗生素。患者出院后10个月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按上述要求服药后停药,目前一般状况佳。

本文节选自:韩东霞, 李娟, 孟庆华. 以肝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报告[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 32(9): 1785-178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