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诗词格律】

 与谁同坐6512 2019-12-13
【浅论诗词格律】

      兴盛于两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古体诗对平仄格律的要求不是太严格,大都是以文辞简丽、感情真切、抒发心志为创作价值。其中以“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为代表的这些人,都有极高的诗歌成就。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了近体诗,也就是律诗,大体分五言律和七言律。这种新的诗歌体裁对平仄格律要求相对严格。但是诗人在实际创作中并不拘泥于平仄格律,因为这些基本规范也是要为诗歌作品的格调气韵与主题思想服务的。

      比如位居《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第一首的崔颢的《黄鹤楼》就是著名例证,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并不合格律,但这丝毫无损于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后世对它的推崇。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代高棅在《批点唐诗正声》也说这首诗气格音调,千载独步。甚至到后来出现了大诗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我们在传统诗歌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死于平仄。也就是说,原本立意、格调很好的一首诗,最后因为平仄格律所限变得平庸苍白毫无意义。清代大学者袁枚就最反对这种现象,他主张好的诗歌首先在于真性情,在于格调、气韵与主旨思想。一首诗,如果缺少真情实感、气韵格调与内在思想,即便是平仄格律完美无缺,也不过是一堆文字的堆砌罢了,难以称之为诗。

      况且,我们今天创作传统诗歌,在平仄格律上还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某些韵脚文字而言,古今读音的差别很大,如果严格按照传统平仄格律进行创作,就回遭遇某些障碍。总之一句话:我们遵循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让传统文化在坚持与创新中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风采!其实说到底,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老夫子的那三个字:诗言志。也就是立足现实,立足时代,表达思想观念,抒发心志情怀。在这样的创作主题下,遵循传统,勇于探索和创新,写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好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