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平仄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有了音韵学以后,慢慢才开始有的。 汉魏以前,给汉字注音,通常是拿一个常用字给另一个生字注音,人们还不懂得声母和韵母的关系,就连押韵这么简单的事,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就不会有平仄的问题了。 到了东晋后期,淝水之战后,南朝汉人政权渡过了危险期,北朝互相攻伐,北魏好不容易统一了中原,眼看南朝危如累卵,却又发生了六镇起义,北魏分裂,让南朝又能安稳地发展文化了。当时南朝风行骈体文,就是每两句不仅押韵,而且还要对仗。皇帝的圣旨是骈体文,大臣的奏折是骈体文,就连县一级的官府捉拿罪犯的告示都是骈体文。如形容一个罪犯的相貌:一双贼眉眼,两颗大暴牙。整个一片绮丽之风。这时,音韵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白了声母韵母的关系,也知道了平仄对于文章的抑扬顿挫的作用。既然作文都要讲韵,讲对仗,然道作诗还要象过去那样随意吗?所以,就把骈体文中对仗引进了诗歌之中,并增加了平仄的使用,律诗也就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唐代律诗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加强,成了一种成熟的诗歌艺术形式。 唐代的仕人们,经常出入勾栏酒肆,酒热耳酣之际,看到歌女们唱歌,免不了也要参与一把,帮歌女填词作曲,原来的歌词和曲是紧密相联的,但有了广大文人的参与,这个歌词慢慢脱离了歌曲,成了与律诗并列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并在宋代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与唐诗比肩的宋词。 我们如果提‘’诗词‘’,那么这个诗词的诗就一定是格律诗。词这种艺术形式,相对比律诗来说,比较自由,句式有长有短,也俗称长短句。有固定的词牌,只讲平仄,不求对仗(少部分词有个别处要求对仗),因此比律诗更加生动活泼。词为何能流传千年而不衰?重要的原因是朗朗上口,有长有短更便于情感表达。如果你又想要填词,又不想守平仄规矩,那你画出的虎就一定是只猫。 再讲一下格律诗。唐代人把以前不讲平仄对仗的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诗;把产生于唐朝近代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我们不要把近体诗和我们现在近代诗现代诗弄混了。 这就是诗词之所以要讲格律和平仄的基本由来。我们普通爱好者,知道一点这方面知识就可以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当然你的造诣很高了,也可以试写一试。但千万不要把格律诗词是老古董,爱好者是食古不化。你不喜欢你不玩就是,还有那么多艺术形式任你选择。 |
|
来自: 阳关残雪 > 《诗词知识及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