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古诗中的平仄,要先了解古今汉语发音中的四声问题。 一、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 现代汉语中的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shàng shēng】(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 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 古代的四声是怎么发音的呢?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康熙字典》中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而且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四声的关系: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注: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大特色,如今在一些方言中还有所保留,例如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还保留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 二、平仄 平仄【píng zè】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 “平”指的是平声,现代汉语中,包括阴平、阳平。平声字发音平直。 “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仄声字发音高低有变化。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协调,二是对仗工整,三是押同声韵。所谓平仄协调就是上下句中对应的字的平仄是相对的,上句中为平,下句中相应的字为仄。比如:七言诗上句的平仄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方法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来说,律诗和绝句是必须讲究平仄的,古体诗则宽泛一些。 个人认为,如果懂得音韵的相关知识,在吟诗弄赋中讲究平仄当然最好,如果搞不懂古代的音韵,用今韵亦可。也就是现在的声调相对,一、二声对三、四声。真不讲究平仄的对应也没关系,诗词的魅力在于意境的塑造和词语的工炼,平仄只是锦上添花。 格律诗词中的平仄,最简意的地说是为了增强句式的抑扬顿挫感,即音乐的韵律感;最形象地说是像一首曲子的乐谱,即音乐的音符。所以,格律诗词的平仄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一首作品是否失律即跑调的大问题。对此,话可以随便说,诗词可不能随意写(填)。因为说到大处则关系到文脉,言及小处则关系到文德。
一、按谱填词避免失律在于遵循平仄的四声规则 诗词的格律,主要指平仄。平,指平声,中古四声以上平声、下平声为平声;仄,即侧,不平,谓之仄。上去入为仄声。平仄之称,来源于四声,通俗地讲平仄就是区分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长短。问题在于平仄对句子的联系有多大呢?虽然《钦定词谱》《白香词谱》等谱书作了规范,有些字声可平可仄,对文辞无影响,但在音乐性上就影响大了。词谱中的平仄,就是吟诵起来出现
虽然对平仄声调的界定随着朝代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平仄旨在讲究声调,它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而采用不完全
一一一一一一 ① 马同儒著:《三上词话·词论》卷上,中国书店,2016年,第58页。
诗词的平仄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有了音韵学以后,慢慢才开始有的。 汉魏以前,给汉字注音,通常是拿一个常用字给另一个生字注音,人们还不懂得声母和韵母的关系,就连押韵这么简单的事,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就不会有平仄的问题了。 到了东晋后期,淝水之战后,南朝汉人政权渡过了危险期,北朝互相攻伐,北魏好不容易统一了中原,眼看南朝危如累卵,却又发生了六镇起义,北魏分裂,让南朝又能安稳地发展文化了。当时南朝风行骈体文,就是每两句不仅押韵,而且还要对仗。皇帝的圣旨是骈体文,大臣的奏折是骈体文,就连县一级的官府捉拿罪犯的告示都是骈体文。如形容一个罪犯的相貌:一双贼眉眼,两颗大暴牙。整个一片绮丽之风。这时,音韵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白了声母韵母的关系,也知道了平仄对于文章的抑扬顿挫的作用。既然作文都要讲韵,讲对仗,难道作诗还要象过去那样随意吗?所以,就把骈体文中对仗引进了诗歌之中,并增加了平仄的使用,律诗也就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唐代律诗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加强,成了一种成熟的诗歌艺术形式。 唐代的仕人们,经常出入勾栏酒肆,酒热耳酣之际,看到歌女们唱歌,免不了也要参与一把,帮歌女填词作曲,原来的歌词和曲是紧密相联的,但有了广大文人的参与,这个歌词慢慢脱离了歌曲,成了与律诗并列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并在宋代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与唐诗比肩的宋词。 我们如果提‘’诗词‘’,那么这个诗词的诗就一定是格律诗。词这种艺术形式,相对比律诗来说,比较自由,句式有长有短,也俗称长短句。有固定的词牌,只讲平仄,不求对仗(少部分词有个别处要求对仗),因此比律诗更加生动活泼。词为何能流传千年而不衰?重要的原因是朗朗上口,有长有短更便于情感表达。如果你又想要填词,又不想守平仄规矩,那你画出的虎就一定是只猫。 再讲一下格律诗。唐代人把以前不讲平仄对仗的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诗;把产生于唐朝近代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我们不要把近体诗和我们现在近代诗现代诗弄混了。 这就是诗词之所以要讲格律和平仄的基本由来。我们普通爱好者,知道一点这方面知识就可以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当然你的造诣很高了,也可以试写一试。但千万不要认为格律诗词是老古董,爱好者是食古不化。你不喜欢你不玩就是,还有那么多艺术形式任你选择。 古代诗词是要讲究平仄的,这个是为了便于吟唱,让听者有种阴阳顿挫高低起伏的感觉,让人听起来有种乐感的回环美。平仄其实就像我们的现在的作曲家的歌谱一样,先写好歌谱然后再去填词语,诗词的平仄就好像歌谱一样。 古代对字的音调有四种: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就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拼音的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和四声降一样。古代对平声字的读音分成阴平、阳平两种,上、去、入声归为仄声。用现代汉语拼首去对应诗词的平仄情况是: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下面用一首古诗讲解一下平仄和现代汉语的对应:远看山有色(仄仄平仄仄,①三声②四声③一声④三声⑤四声),近听水无声(仄平仄平平,①四声②一声③三声④二声⑤一声)。春去花还在(平仄平平仄,①一声②四声③一声④二声⑤四声),人来鸟不惊(平平仄仄平,①二声②二声③三声④四声⑤一声)。 五言诗的四种正格平仄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诗的平庂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加上平平或仄仄两字而己,它也是只有四种正格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在诗词中超过七个字的一律通通归为七古范围。 这样通俗易懂的解释,各位朋友们应该更能看的明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