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自伸缩”,出至李亦畲前辈的五字诀“心静”篇,其文如下:“一曰心静:心不静则意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修炼拳架时,如何理解和掌握“勿自伸缩”,这四个字的拳理呢? 我们首先要知晓“勿自伸缩”的基本字义。“勿”有:“不,不要之意”;“自”有:“本人、己身,从,由、当然,放任等字义;“伸”有:“舒展开”之义;“缩”有:“ 向后退、往回收,由大变小、由长变短”等字义。整体的字面意义,就是“不要自己舒展开或自己向后退、往回收”。也就是说要被动的伸缩,就是拳家们常说的要“被动练拳”。 其次要知晓在行拳中不遵守“勿自伸缩”的拳理,会有哪些弊端呢?如果主动“伸”,就会犯僵、硬、顶、抗之病;如果主动“缩”,就会犯丢、扁、泄等毛病。这样就难也形成周身一家的整劲,其拳艺以难也提高。 那么,在行拳中如何才能做到“勿自伸缩”呢?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首先要从用意不用力上去把握。所谓用意,就是用意识指挥我们的形体动作,也就是说每招每式都要意为先,用意去指挥,用意去引领,也就说先要有意识活动,然后才有行动。比如,我们去拿杯子,先要有拿杯子这个意,然后手才会去拿杯子。 所谓不用力,是指不用多余之力。以拿纸杯为例,如果用力过大,纸杯就会变形,过小,可能就拿不起这个纸杯,所用之力刚好能拿起纸杯,又不使纸杯变形,这就是所谓的不用力。演练拳架时“无人似有人”,是用意不用力的最好诠释,是克服主动伸缩的有效方法之一,读者不妨一试。 其次要从梢领、中随、根催上去把握。从人体来讲,头为梢节,从上肢来讲,手为梢节,从下肢来讲,脚为梢节。在行拳中,四肢的伸出,都是在意的指挥下,由梢节引领,节节贯串而出。 就手而言,梢节为手(指、掌、腕)、中节为肘关节、根节为肩关节,手的伸出,是在意的指挥下,由小指引领,逐指旋转,带动指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节节贯串而前行,同时根节(肩关节)又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催动中节(肘关节)、梢节(腕、掌、指),意、气、劲共同到达力点。 手的收缩,我的恩师赵幼斌先生在传授时,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后军变前军”,也就是说,手的收回,是通过松肩、坠肘,节节松沉回来的,而不是主动收回来,或主动屈回来的。 第三,要从腰胯带四肢,节节贯串上去把握。就手而言,手臂的伸缩、旋转划弧都是在腰胯的带动下完成的,手臂的运行轨迹,就是腰胯的运行路线,腰胯有圈,手臂上就有圈;腰胯运行不停,手臂转动就不止,以就是说,手臂的伸缩、旋转划弧,是腰胯运行的表现形式,是腰胯的代言人。 第四,要从以内气催动四肢,节节贯串上去把握。当丹田有气的充裕感后,就要由意识指挥内气,由内气(实际是意识流、反作用力)催动外形,节节贯串到力点。最终达到“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的更高境界。 “勿自伸缩”,不仅是对行拳的要求,也是对推手的要求,也是推手较技中必须遵守的法则。严格按照“勿自伸缩”的拳理行拳和推手,是提高拳艺,实现轻灵的不二法门。 文中为一已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张启林先生,系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人,MBA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先后师随杨绍西的大弟子马威声先生、王建强先生、王建立先生、李柱成先生和赵幼斌先生,对中国象棋和易经八卦,有—定的研究,曾出版图书《周易与人生》,现任四川省太极拳推手研究会成都分会理事,系杨式太极拳第六代弟子、第七传人。 (广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