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皇蚂蚁 2010-06-09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他太极拳一样,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缓慢、均匀。既要使肢体关节、肌肉依照一定程序节节地轮换进行运动,又要达到良好的休息与锻炼。在心里内在方面,则要求心理安静、精神集中,以意识引导动作,这样可以消除练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张与疲劳,达到身心同时休息。吴式太极拳的呼吸运动是采取腹式呼吸,要求练者气沉丹田,气宜鼓荡,呼吸与动作要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渐做到深、长、细、匀,达到腹实胸宽的状态,这样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新陈代谢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然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又有自己独秀的芬芳。吴式太极拳结构严谨,理法咸备,坚持意形并重,身心双修,虚实清楚。其在身形、步法和运动中的主要特点是轻松自然、连绵不断、循规蹈矩、独具静态,以柔化为主,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

(一)、轻松自然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练好吴式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是轻松自然。轻是基础,松则是根本。吴式太极拳强调的松是舒展之意,即自然、舒张、展开。每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无丝毫僵硬之感。松也可以理解为柔,但柔绝不是软。所谓轻松自然是指练拳时,首先要做到思想上排除杂念,每一根神经都要放松。从预备式开始,就要达到入静状态。肢体放松,自然相随,每一块肌肉都不使无用或多余的力。放长身肢,曲中求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表里如一,动作随意,意到神随。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松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指全身自然舒松,不是懈怠和疲沓。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精神足而动作灵。不得有僵滞之处,僵滞则气血不通,气血不通则动作不灵。练拳时,周身的关节、肌肉,除维持姿态的部分要适当吻合、紧张之外,其它的关节、肌肉,凡能够舒松的部分必须做到自然松开,达到不加思索地任自然运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吴式太极拳轻松自然的深刻内涵。

(二)、连绵不断是吴式太极拳的显著持点

连绵不断是指在练拳时,要求整体动作一气呵成,节节都要贯穿,绝不能一个动作完成后,稍做停顿,然后再练下一个动作。要式式连接不断,即前一个式子的结束便是下一个式子的开始,绝无亮象之势。这是吴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的明显不同要求。要做到每个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随屈就伸。一招一式既要准确到位,又不可断续。一招起势,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练毕。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接续连绵,无停无止,无息无休。练吴式太极拳要立足一个慢字。慢不是停滞。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均匀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练拳时不慢,则心不能静;心不静,则意不能专;不慢,则气不能沉;气不沉,则周身不能松静。慢是太极拳练“意”、练“体”的关键。但慢中还要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对内要力求集中精神,呼吸匀细;对外则力求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做到运劲如抽丝,表里精致无不到。

(三)、循规蹈矩是吴式太极拳的独有特点

吴式太极拳独成一家,重在其式要求严格,循规蹈矩,不可瑕疵。所谓循规蹈矩,主要是指在练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动作来进行,即身形正,步法准。吴式太极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点是:

1、牮柱式与立柱式:牮柱是指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与其它拳种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到鼻尖与膝尖和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直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此式严谨,玄理深奥。立柱式是指身体的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同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两脚的身形有着明显的区别。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点是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触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一动无有不动。身形正,下盘稳,步法才能轻灵,进退更能自如。

2、收臀: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吴式太极拳时,则要求绝对不能突臀或蹶臀。收臀是吴式太极拳对身形的基本要求。所谓收臀,也叫溜臀,是指身体下蹲时,臀部要自然放松下垂,腹部向内收缩,含*裹裆,含胸拔背,使臀部与背的下部相平,从外面看不出突出的痕迹。收臀姿式做得准确,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松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松,增加身体的稳定,保气不外泄,下盘稳固,转腰灵活。如果臀部突出,势必影响全身的完整和统一,使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而减小了身体的灵活程度,以至失去拳术的大部分作用。

3、川字步:吴式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中引申而来的。正步走四正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正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拳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间距,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最大限度。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之势,始终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最大范围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练好拳的基础,本固而枝荣。如果步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把吴式拳练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

4、转换:转换是指重心的转换,是式子与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吴式太极拳的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是变换于实腿,发劲合于重心腿。转换是逐渐由虚变实,由前到后或由左到右的,绝不能骤然变动。转换时必须先“开”,就是先松,把周身关节舒松之后,才能开始重心转换。无论进步还是退步,转换时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当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实腿送虚腿,这样才能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要求。转换时要特别注意身体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则将会影响步子变大或变小,造成步法不准确。

吴式太极拳转身动作的旋转腿,即轴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旋转时要注意以腰带胯、以胯带重心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旋转后重心再转移时,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节逐节变动,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横移,都必须做到由脚到膝到腰,节节贯穿,不可隔断、跳跃或变动。重心的转换说到底就是虚实的渐进变化。

5、端引:所谓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牵引力,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的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种牵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气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种力,也是一种气,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种内力。(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生物电)。拳论里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力。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觉到的内力,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独门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这种内力,力达四肢尖端,引而不发,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练拳时明显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迈步如猫行,行拳如流水,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不仅外人能看得见,自己也能感觉得到。

(四)、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静态,绝无静止之意,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指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思想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讲的是心静。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专一。思想要沿着拳路往前延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思全部用在拳路上,以意念驱使动作,使动作形成气敛入骨,神舒体静,连绵不断,来往自如的自然运动状态。身体完全放松是身静的表现,它要求练拳者在练拳时要做到呼吸平稳深长,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放长身肢,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其外在表现是不用拙力,不纵不跳,随屈就伸,更不可有明显的发力动作。所有动作都给人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观之似有,抚之则无的虚幻神秘之感。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则是意静的外在表现。意静是静的最高阶段,主要反映在神态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领神随,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在动作上就是要沉稳缓慢,如动作迅速快猛,必然导致目光散乱,心神不定,气血不通,重心不稳。沉稳缓慢可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可令周身松静,气闲心专,用意不用力,达到身静意展,川流不息。

(五)、化而不打是吴式太极拳的武风

吴式太极拳在击技中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这是吴式太极拳历代形成的武风。以强身健体为本,以防身为主,不求主动出击,不以打人为强,故有人称之为“君子拳”。引而不发,静以观变,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劲而是柔劲。这些特点也都在吴式拳中有明显表现。然而,并非吴式太极拳只能化而不能打,而是要打时,则能达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

 

 

                             太极心法笔记

 

*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 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学练太极拳之精要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要真正练好太极拳,学到其精致,绝非易事。太极拳不仅以继承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而闻名遐尔,还以其严谨的科学性、神秘的合理性、以及药物所不能及的治病和抗衰老的特殊功效而著称于世,绝非是一般人伸手可取的。以笔者多年学练的体会,要练好吴式太极拳,有以下之精要,仅供初学者参考。

        1、首先要清楚吴式太极拳是以柔克刚,以化为主。这是对太极理论新的挖掘和解释,是对刚柔相济理论的发展。柔者度量大,柔者心胸豁达,柔者易智聪颖,柔是长寿之本。所以练吴式太极拳的人,必须以柔活为主才能做到轻松自然。柔即是松,活即是领,柔而不松,就难做到轻松,无法实现以柔克刚;活而不领,不能做到自然,也难实现化解来力,打击敌手的目的。吴式太极拳绝无刚劲之力,始则柔筋活节,进则接骨斗榫,练拳者应明此理。

        2、要充分理解吴式太极拳的动静作势俱从圆形中来的实际内含。圆是一切的母体。万物变化之轨迹,万物运转之机枢,无不以圆而运动。太极拳的运动就是圆的运动,其虚实开合,起落旋转,气血运行,皆是小圆与大圆的结合,小弧与大弧的相拌,发于无端,成于无迹,绝无迹象可导,端绪可指。凡初学者均要先明此理,方能精练而速进。

        3、要注意把握吴式太极拳姿势的要点。其总体要求是:立身中正,步法准确、“四平三合”、“三尖对齐”。并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敛臀坐胯,顶头悬。立身中正主要表现在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上;步法准确是指“川字步”中的正步和隅步一定准确规范;"四平三合"讲的是在练拳过程中整个身体始终保持处在顶平、肩平、胯平、脚平的状态,运动起来要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三尖对齐"是指练吴式太极拳时的弓步姿势必须做到鼻尖、膝尖和前脚尖要在一条垂直线上,整个身型要形成牮柱支撑之势。上述这些要点贯穿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式式注意。

        4、练吴式太极拳要特别注意做到以腰为轴,周身相随。“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腰是主宰,所有的动作都应以腰带动四肢和手足,使身体上下相随,左右呼应,使动作在进退起落中自然顺畅,毫无滞涩之象。“命意源头在腰际”,腰既能承传,又可疏导。练拳时要特别注意腰胯要松沉,即人们通常说的塌腰,塌腰就是实腰,要有意识地向下垂,臂部不可外突,塌腰与头顶虚领相结合可使脊柱上下对拉,松直一线。动则腰为先,腰是中枢,初学者不可不知。

        5、明辩转换必有虚实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关键。变招和转势是太极拳套路中上一个式子和下一个式子的过渡动作,称之谓转换。其功能在于使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很迅速的、连续不断的进行虚实变化,使实的部分在某一时刻用意识立刻使它变虚,以便不会为对方拿住或打出。吴式太极拳对虚实的转换讲究的非常严谨,特别强调运动中的重心只能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以保证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自然顺畅,反映迅速。虚实转换的关健是重心的转换,练吴式太极拳重心转换的特点是以实腿送虚腿,重心先不动,腿脚先探出,增加腿的悬吊功力,然后缓慢地将脚落平,再将重心随脚而缓慢移动,*拢重心位移之距离,完成整个身体重心的位移,这是功力增长之要法,学者应详知此法。

       6、完整连贯、缓慢均匀、不纵不跳、一气呵成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重要标志。严格地讲,吴式太极拳的套路一经起势直到结束,没有停的地方。一个式子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式子的开始。式子与式子,动作与动作之间绝无亮象之势。一招起势,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练毕。既不可先快后慢,也不能先慢后快,更不存在快慢相间。一般来讲,练吴式太极拳应以慢为佳,不纵不跳,纯任自然。初学者必须牢记"柔、圆、连、缓、匀"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真经。           

       7、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妄动。太极拳是一门科学,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现今有些初学太极拳的人喜欢多而杂,什么都想学,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样也练不好,动作无法做准确,反而误入油滑的途径。这也是有些人练了几十年的太极拳,却练不出一个准确动作的原因。所以,贪多妄动,误人误己。初学者一定要牢记。精进自易,多妄难成。一般来讲,初学者学一套拳应至少学练半年以上,若肯下功夫,经师傅经常点拔,一年内可基本成型。

吴式太极拳博大精深,笔者难以窥其全貌,故本文中难免会出现很多言不及意,妄发谬言之处,望前辈和同道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太极拳的信息战

 

太极拳原理在推手搏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意;二是用计;三是用劲。这三者当中,尤以用意为最。太极拳的推手搏击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获取、使用、反馈的循环往复的意念转换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控制过程,意是通过察情、协调、控制等方式调整身体来实现的。因此,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对方的行动信息(听劲),是用意不用力的前提和基础。从太极拳的上述三个方面看,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搏击能力的强弱,有赖于太极拳的意的合理运用,而意对身体这种积极的、能动的分配作用,是在协调身体的运动过程中完成的。换言之,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意”的所在是取决于太极拳的“听”,通过听劲可瞬间准确获取对手的重心,劲路,虚实等信息。由于搏击打击目标的选择必须打在对方不当力处,方能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失之毫厘,必谬以千里。因而,打那个部位、何时打、怎样打、打到什么程度等诸多问题,必须以听劲得到的信息为依据,用意念协调身体来实现无过不及的目的。所以有人说“八卦掌是游击战;形意拳是阵地战;太极拳是信息战。”        

  信息战其实并不是外国人的新发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兵法》就有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当时没有提出信息战的名词,但已经把信息战的精髓—获取和利用信息对克敌制胜的重要性表述的清清楚楚。太极拳的推手搏击,就是利用听劲获取对方的信息,功力越深获取的信息就越准确越全面,同时自己信息反获取、反利用的招数也越巧妙。在此《孙子兵法》的虚虚实实得到充分的发挥。或者给对方以虚假的信息,使之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不答使对方摸不清我的情况,难以做出决策,处处被动挨打。同时,使自己的听劲不受对方的虚假信息干扰,保证自己的三十七式能够充分发挥效能。这种攻防兼备的信息战,核心是争夺制信息权。掌握了制信息权,也就掌握了主动权。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是具有了能够准确掌握对方信息的高超的听劲,信息是功力的“倍增器”,有了它就能以最小的能量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具有明显的高效性。

  太极拳法将用感觉察觉对方动作的轻、重、快、慢及劲源动向信息,称为“听劲”。了解到对方的劲力情况,恰当地作出判断,并根据对方的动向和企图,正确的制定出攻防方案,称为“懂劲”。懂劲,首先须知自己之劲的路线、变换、作用及效果。又要摸清对方来劲的方向、大小、快慢等,根据阴阳变化之理,做到阳来阴走,阴走阳粘,不丢不顶,阴阳相济。推手击的纲领全在懂劲,而不听就不能懂(懂其劲的变化)。犹如对话,如果不去听,就不会解人意,所以要懂非听不可。太极拳的听劲也就是对话,有问有答。能听,然后才能懂。,问是发射信息,答是对方的反馈信息。要想懂劲,非先将己身拙力抛弃、放松身心、静心敛气的凝神细听不可。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发。要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准而后方能有的放矢。听劲要做到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才能进退自如。听劲必须具有沾粘劲,如果不明沾粘劲,就不能会听。

  太极推手搏击符合太极阴阳变换,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在推手搏击运动中,双方相生相克,互制互化。如能掌握生、克、制、化,则稳胜券。生,助我为生。助我以力或助我以势,则我有力可借,有势可乘;克,背我者为克。柔极克刚,刚克克柔,遇刚则以柔克之,遇柔则以刚克之;制,约我为制。静能制动,是以出静以待,以逸待劳。正能制邪,中能制偏,是以在势在劲,必须得其中正。圆能制方,是以必须圆活,切忌方滞;化:顺我为化。势大化小,势小化无。合而解之,消于无形。而这又是通过意念作用而协调全身整劲,意、劲和招势的高度融合,形成一体化太极拳搏击能力,成为太极拳搏击体系的基础和支撑,失去了意的作用,身体各部就成了一盘散沙。太极“用意不用力”的意的取向,就是依*听劲听出对方行动信息在他要害要到的地方等他,即以静制动,例如太极枪中的指面一枪,在对方上步时,听到对方前脚面处空虚,用枪向脚面一点(问),然后将枪尖抬起(以静制动),对方脸面就会自己撞到枪尖上(被制),因为对方见枪尖点到脚背,就会抽脚(答),抽脚时必然身体前倾,所以就会自己撞倒枪尖上。这主要是通过问答来掌握对方进攻趋势的信息,以逸待劳,巧妙控制、攻其要点破坏对方整体搏击体系的“信息战”,太极拳的信息控制能力是双方搏击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太极拳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获取信息、传递太极拳劲力的同时,极大扩展了处理对方信息以及思维的功能,只有把握足够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太极拳以静制动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听劲问答对抗就是双方的信息战,它渗透于搏击的全过程。听劲就是对话,有问有答。能听,然后能懂,所以对于对方的问劲,要使对方听劲失效,就是他问我或答他虚假信息或不答。虚假信息可以使对方听劲出现失误,导致意念行动失误,给我可乘之机;而我不答,他无所听就不能听。不能听,就不能懂。对于对方的问,我不答,不答并不是直接给对方造成创伤或使对方失去平衡,而是使对方摸不清我的虚实。让对方的意无所指向,使之像寻花于镜,如觅月于水。捕之无影,听之无声。同时我又能摸清对方的用意所在。所以不答就等于剥夺了对方的主动权;就可以消彼长己。取得优势。在太极推手搏击中功深者拿人,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自主,随其所欲,俗曰入榫。拿又分有形、无形两种:有形拿,拿的圆圈愈小,功夫愈深,圆圈愈大,功夫愈浅;无形拿,在二人皮肤相粘各施引拿时,艺浅者的圆圈常被艺深者遮蔽。这种奥妙功夫全在听劲问答之中。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太极拳制胜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为了获取对方信息的优势和主动,掌握“控制信息权”(信息的获取权、使用权和控制权),为有效发劲提供所需的信息,从而运筹谋划、调整体位蓄势发劲;同时将对方引进落空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故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量敌,而计其胜负之情也。诚哉斯言,胜负之机,在知与不知耳。” 拳兵同源,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计。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取胜之道在得失之间。高者,心气沉静,姿态大雅,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下者,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攻之不可,守之无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耳。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神乎神乎,至于无形,微乎微乎,至于无声,故能制强敌于死命。”达到那种高智能境界,那种神明超妙的形神奥妙,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能实现在对方问劲时不答,则需要长期在练拳时培养和推手散手训练。绝非一日之功。要从正确盘架开始,拳架是意念的载体,我们通过盘架来强化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于拳架动作的感知,长期积累这种感知在技击时就可以形成智能反应。无论对方的信息多么复杂,它必然有自身的规律,人脑受到复杂的信息的反复刺激,就有可能将其中的规律抽象出来,这种抽象工作可以瞬间完成。人脑具备这样神奇的功能,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接受大量的信息,二是明确的目的性,三是有关对错的判断。要提高懂劲的功力应在八门五步上下功夫,于粘粘连随里寻窍门,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太极拳的高手就像《纪渻子养斗鸡》里的“呆若木鸡”。纪渻子当年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后,周宣王问;“鸡养好了吗?” 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正浮夸而有娇气。” 再过十日,周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 还没有。它听到别的鸡鸣叫就应和,看见别的鸡扑来就迎战。”;又过了十日周宣王再问。纪渻子说:“ 还不行。它看见别的鸡还怒目而视,而且气焰很盛。”又过了十日周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虽有鸡打鸣,它也没有什么反映了。” 再看那只斗鸡,已经呆如木鸡了。拿它和别的鸡相斗,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回头就跑了。为什么别的鸡没有敢应战者,看见它回头就跑了呢?不答是关键。彼有所问,我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彼有所问,我无所答,有问无答,则无动静。有动静,可分明虚实。无动静,则不可分明虚实。随其再以意探之,以劲问之,必有过之,虚实自报,我在不答中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必能辨其虚实也。就可引进落空,也就可能四两拨千斤了。而对方则因我不答导致不知所措,形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吴式太极拳名家吴耀宗前辈曾说过:“他打他的,我打我的” 乍一听似乎与太极拳理论不符,其实正是懂得被问不答后的一种有效做法,非听劲被问和不答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理解。不仅可以“他打他的,我打我的”,甚至还可能“呆若木鸡”,例如一个武术家随便一站,随你在他面前蹦蹦跳跳,他神态自然,无动于衷,你就会产生一种无形压力,感觉无懈可击,这就是你问他不答的作用。“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着熟是第一层功夫,懂劲是第二层功夫。着熟不难,懂劲难。懂劲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使对方不懂我劲。被问不答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但不答必须有懂劲和轻灵走化的功底,没有懂劲和轻灵走化的不答是被动的挨打。不答难度较大,非艺高者不要轻易使用,否则反会被人乘虚而入,弄巧成拙。而对于双方功力差距较大的高手,被问不答是服人的最佳方法。经常有人不知是怎样被发出的,多是高手不答的杰作。

太极拳与对方推手搏击时听劲、问答、被问和不答这些信息对抗,作为一种太极拳的制胜手段,是搏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太极拳入门后登堂入室的修为,有其特定的搏击目的、搏击形式和搏击手段。它作为一种“功力倍增器”,在实战中的有很大的功力倍增效应。但要注意既不能认为它能取代一切劲法和基本功训练,也不能认为它无足轻重。而必须将它与其它的搏击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搏击的整合技术。它必须与招法、内劲等共同使用,方能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问答、被问不答在于随机运用,不拘于那一式或一法中,必须有懂劲和轻灵走化之功为前提,要想掌握除自身悟性条件外,还非由艺高明师口授心传不可。

 

 

 

 

 

以上资料由林碧富收集整理保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