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未来肝衰竭内科治疗的突破?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2-13

10年前,有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CD34+、CD133+)在发生肝损伤时迁徙到肝脏,并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参与肝损伤的修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含175个氨基酸的人工重组蛋白,也是最强的骨髓干细胞动员因子,G-CSF还能刺激肝脏祖细胞增殖。随机对照研究证实,G-CSF显著增加ACLF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脓毒血症的发生率,接受G-CSF的患者在各时间点CTP、MELD评分(1周到数月)显著低于对照组。G-CSF增加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CD34+细胞数目,还增加了肝组织内CD34+细胞的浸润,但不清楚增加的中性粒细胞和CD34+细胞数目与疗效间的关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ACLF的特点,包括中性粒细胞在内的大量炎细胞浸润肝脏,导致肝实质破坏,过强的免疫应答是ACLF发病机制的假说。ACLF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就在于抑制异常的炎症反应,而G-CSF增强免疫的效应显然与“免疫过强假说”相悖。G-CSF最显著的作用在于降低了感染尤其是脓毒血症的发生,G-CSF对肝脏和全身免疫的调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基础研究。

未来的临床研究除了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还需要探索最佳剂量、给药时间间隔、寻找疗效预测因子。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如果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可以预见G-CSF将会成为未来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文摘自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9期专家论坛文章“肝衰竭诊治的热点问题和应对策略

本文摘自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9期专家论坛文章“肝衰竭诊治的热点问题和应对策略 ”,作者:施光峰, 黄翀。本文如需转载请作者和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