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培训教材案例 ——制定学习目标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凡人sypls 2019-12-13
叙述一个完整学习目标必须包含四个核心元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即:谁(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例如这句话:“(三年级)学生在5分钟之内,用竖式正确计算5-10道两位数乘两位数式题。”中,(三年级)学生——行为主体;在5分钟之内——行为标准;用竖式——行为条件;正确计算5-10道两位数乘两位数式题——行为结果。
制定或编制学习目标时常出现的错误

【案例1】: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某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圆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画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我们目前已有意识将“使学生“等字眼省略,但仍没有实质的改变。

【问题分析】:
1
、行为主体错位: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教师。该课时教学目标中使用的“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表述方式偏离了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目标定位。建议该课时目标可以描述为“学生通过……”、“经历……”,这样的表述就使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
2、行为表述不明:行为的表述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且是易于测量的。但该课时教学目标使用的“认识……”、“掌握……”、“初步学会……”、“理解和掌握……”等行为表述方式是比较笼统的、模糊不清的语言。建议如该节课关于学生学习圆各部分名称、特征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目标可以表述为“通过动手画、折、量,能说出圆各部分名称及特征,能说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用什么方法学,学习什么知识,学到什么程度都要定得具体明确。
3、预期结果表述过于空泛:但该课时目标中确定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的目标就过于空泛了,单凭一节课的教学是根本无法达到的。建议如该课时目标中的“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一目标,可以表述为“经历操作、观察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4、表述琐碎:该课时教学目标将关于圆各部分名称、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目标要求分为两项提出就是过于烦琐的具体表现,这两项要求完全可以整合起来表述:“通过动手画、折、量,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能说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
综合上述思考,《圆的认识》的课时教学目标可设计为:通过动手画、折、量,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能说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交流画法等活动,学会用圆规画圆;经历操作、观察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案例2】:《中彩那天》教学目标修订
原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掌握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3、懂得做人讲诚信的道理。
修改以后:
1、会认、会写、会用本课“维、财、属、货、驰、赠……”等10生字,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说明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
反思:这样改就能更加明确生字教学的任务,以及在课文内容了解上的重点。更加明确了本课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本学习目标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并能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说清父亲是怎样讲究诚信的。

反思:这样改课时目标就具体化了,并且也考虑到了,实现的这个学习目标的解决方法。不仅注意眼前当堂课的目标,还重视了本单元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列举生活中讲诚信的例子,懂得做人要讲诚信。

反思:这样改是运用了四要素法。即说明情感方面要达到的目标,用使用了行为动词“列举”,使该条目标具有可测性。

总之,把对教学的预期目标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上来。行为动词是行为主体(学生)发出的,避免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方式。避免采用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培养学生的精神”、“了解”、“掌握”等抽象语言,应当使用更具体、操作性强、可测评的语言进行描述。
【案例3】:《生活中的大数》教学目标设计反思
原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识新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改后)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生活中大数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大数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亲历数小星星、豆子、小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体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通过“摆一摆”“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增强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学习目标设计反思:
1、原目标一中使用的“让学生……”的表达方式是把教师定位在行为主体的角色上,容易造成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师教学过程效果的预期,现改成“学生通过经历……的过程……”这样的表述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

2、原目标中“认识新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叙述太为笼统,缺少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和方式的表述,这种表述操作起来缺乏指导性。如改为“学生亲历数小星星、豆子、小正方体等活动,体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具体明确地点,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之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使课时目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把握,易于评价。
3、学习目标应强调具体性,明确性,不能是大而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标就过于空泛,这样的目标单凭一节课的教学根本无法达到,而改为“体验计数单位间十进制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样的表述更能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经历、体验、感受等课改精神,虽然在目标的设计上只是区区几个字的改变,但两者间的理念却相差窘异。

怎样把教学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

【案例1】:“学生能够理解一篇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

分析:这样的目标是很难观察的。可以进行如下转换:能理解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述主人公时表露自己感情的句子;能指出课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哪些采取了略写的方式,哪些进行了详写,以及它们对表现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思考】:像“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激发、提高、学习”等动词在具体目标设计时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些都是过去大纲、教参中常用的,但是这些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时难以操作。比如“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了解?具体是指能“说出”还是能“辩认、复述、识别、背诵、回忆、选出、举例”?比如“培养”,是指“养成”还是“形成”、“具有”等?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好“了解、理解、运用、掌握”等词语的转换。

比如知道可以转换为:定义、列举、排列、选择、重复、背诵、说出(写出)……的名称,辨认、记住、回忆、描述、陈述、标明、指出、说明、命名……

领会可以转换为: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表明、报告、举例说明、猜测、预测、摘要、改写、讨论……

运用可以转换为:选择、计算、演示、改变、阐述、解释、解答、说明、证明、修改、计划、制定、表现、发现、操作、利用、列举、准备、产生、修饰……

分析可以转换为: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查、调查、编目、指出、评析、评论、猜测、细述理由、分辨好坏、举例说明、计算……

综合可以转换为:编写、创造、设计、提出、排列、组合、计划、修饰、建立、形成、管理、重写、综合、归纳、总结、收集、建议……

评价可以转换为:鉴别、鉴赏、讨论、估计、选择、对比、比较、评定、评价、说出……价值、接近、判断、衡量、预言、检讨、总结、结论、评明、分辨好坏……

制定学习目标应注意事项:

1、学科课程标准,尤其是其中的“课程目标”是设计学习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务必熟悉自己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对相关学科的课标也要有一定了解。
2、教材重、难点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务必深入学习、研究教材,以便抓准重、难点,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资源。
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需求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关键依据。
4、教师的特长与所能掌控的教学资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基础,教师务必扬长避短,创造条件发掘、利用优势教学资源。
5、三维目标可以采用“融合”、 “分块”、 “分条”等方式进行灵活简明的表述,但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实践层面还要强化“三维一体”的意识。
6、合理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关系。

7、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相结合。学习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