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史前文字疑云,你能解答多少?| 疑难杂字

 d大羊 2019-12-13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之也引发了一场良渚的文字之争,许多网友对“渚”的读音争执不下。除了“渚”字,以下这些关于史前文化遗留下来的文字之争,你是否也曾有过呢?

马家浜bing?良渚chu?石镞cu?玉玦que?还有玉琮zong?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疑难杂字第三期,一起见证一场史前时期的“生僻字大会”吧。

光明正大纠错篇

博物馆里的生僻字见多了也就不觉得生僻了,只是那些看似熟悉却频频被人误读、误解的文字有些委屈。今日,小编做一次搬运工,来和大家说道说道那些展厅里经常被认错的文字。

读音:bāng

沙家浜、马家浜、张华浜

浜,常用作地名,意为小河沟。最初认识浜字,是源自于经典京剧《沙家浜》,在江苏的阳澄湖畔,著名的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里的沙家浜史料馆,记述着沙家浜的民俗风情,也传递着沙家浜的那段革命故事。

马家浜,除了是一个地名之外,也是考古学人耳熟能详的考古学文化。马家浜(bāng),不读bīng,也不读pāng,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马家浜村。

马家浜先民,生活于距今六七千年前。马家浜文化是根据1959年发掘的马家浜遗址命名的,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野猪牙饰件
浙江省博物馆藏

读音:zhǔ

渚(zhǔ),水中小块儿的陆地。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秋杪江亭有作》有诗:“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寒渚,也就是清冷的小岛,清冷小岛上停歇的孤雁,夕阳西下,诗人眼前的万千山峦,将诗人的落寞、迷茫凸显了出来。此刻的渚,是清冷萧瑟的孤岛,而在小编看来,渚,充满着浪漫、闲适的意味,就像孤山,偏留于西湖一隅,孤山夏日的滚烫、秋日的孤傲、冬日的闲适、春日的芬芳,在孤山这一大渚中,闲庭信步、风鸟和鸣,谁说不够浪漫。

孤山秋景

我们再说说著名的良渚(zhǔ)文化,也是考古学界的“老人”了,比马家浜年纪小约两千年,时间距今5300-4300年,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因其出土的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人所熟知。其代表性器物,当属玉礼器“六器”之一的玉琮。浙博馆藏的这件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重达6.5公斤,被誉为“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默默无闻释读篇

关于这些史前文字,你知道多少?

距今六七千年前,人类已经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马家浜文化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读音:zú

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不忘渔猎。考古发掘的鱼类骸骨非常多,鲤鳢(lǐ)、青鱼、鲫鱼等都很常见。渔猎的工具不仅种类多样、还非常精细。骨镞(zú)、石镞、骨鱼镖(biāo)、网坠等一应俱全。

马家浜文化陶网坠
浙江省博物馆藏

骨镞(zú)、石镞:镞,即箭头。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虽还未进入青铜冶炼的时代,但工具制作的原料依然丰富,兽骨、石头都是常见且便捷的制作材料。

《说文解字》有写:“镞,利也。”“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镞的便捷、锋利从中便可体现出来。所以,不要再有骨头、石头做的箭不够锋利的错觉了,用来渔猎是没有问题的。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骨镞

浙江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石镞
浙江省博物馆藏

读音:yuè

说到精致的马家浜先民,不得不提那通体磨光且穿孔的斧——钺(yuè),《说文解字》称:“戉,大斧也。”它不仅是手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精细石器的代表。

马家浜文化石钺
浙江省博馆藏

马家浜文化的石钺属工具或武器,从崧泽文化开始石钺已兼具实用与礼仪的双重功能,而玉钺从其出现就一直扮演着权力标志物的角色。

钺的权力:钺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从砍伐工具演变为武器,钺的军权意义引人注意。《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可见,钺代表的是一种军事统帅权。

马家浜文化石钺

浙江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这件玉钺,被称为“钺王”,是最高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读音:jué

青铜所代表的贵重和权力为人熟知,此外,玉也是一种尊贵与权力的代表。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区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玉器工艺最为精湛与辉煌的区域。而玉玦,应是最早出现的玉器种类之一。

玉玦(jué):玦,《说文》解释到:“玉佩也”,“佩如环而有缺”。玉玦,就是环状而有缺口的佩玉。

马家浜文化玉玦
浙江省博物馆藏

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玉玦,它的功能非常独特。不仅可以用作耳饰,还可以作镯饰。用作耳饰的玦,有的是单件,有的则是两件并列,玦上还有缺口,与金属穿耳的耳饰有所不同。其实,玉玦除了是美丽的装饰品,还可能是身份与地位的某种象征。一方面,玉器数量少,所以珍贵;而另一方面,缺口的存在可能有它独特的象征意义。

读音:cóng

环太湖流域的文明化进程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开始,经历了崧泽文化,大约在距今5300年前进入良渚文化。

良渚的玉,世界闻名,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玉器的传统来源之一。良渚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多,且种类复杂、工艺精细,玉琮、玉璧、玉环、玉钺、三叉形饰以及各种造型的玉器都是良渚美玉中的佼佼者。

玉琮(cóng):内圆外方的柱状体,先秦礼玉“六器”之一,而内圆外方的设计可能也与古人天圆地方的信仰理念有关,《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黄琮礼地。”就是以方琮来祭祀地神。

此外,玉琮是上下贯通的,也有可能是古人希望用玉琮来沟通天地的一种愿望。有的玉琮上会雕刻有神徽,就是被人们神化了的动物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存在,除了装饰,有可能是人们认为祭祀时借助它们的力量会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

浙江省博物馆藏

浙博展厅外的玉琮形象

礼玉“六器”是什么?

玉璧:以苍璧礼天

玉琮:以黄琮礼地

玉圭:以青圭礼东方

玉琥:以白琥礼西方

玉璋:以赤璋礼南方

玉璜:以玄璜礼北方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帝嗜玉成瘾,对良渚玉琮也是情有独钟,他曾给良渚玉琮写过一首诗:“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监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可见良渚玉琮之珍贵。

良渚文化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

结语

远古先民的创造让人叹服,关于史前文字疑云的困惑,是否解答了一些呢?藏在博物馆里看似熟悉的文字,你都读对了吗?本期疑难杂字,解读了部分史前文字,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继续了解,跨湖桥、崧泽文化等就在展厅等你哦。

参考文献

1、葛金根: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东方博物》2006年第3期。

2、王永磊: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时期文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许鹏飞:钺代表的军权意义的起源与发展,《考古》2018年第1期。

4、潘晓芳:良渚玉琮,《文物收藏》2012年。

5、杨晨曦:先秦时期礼玉六器与方色理论初步研究,《学术研究》。

- 疑难杂字前两期回顾 -

查看文章请戳上图

- 文末小考察 -

良渚玉器的器型,你知道还有哪些吗?

友情提示:展厅藏着不少哦~

作者 | 陶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