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邂逅徐康岩

 mengk4fz0yyf5h 2019-12-13

沿着清幽古朴的下满觉陇一路向西走,在一株挂满红果的柿树前,问渠江南四个字赫然映入眼帘。去年,北京问渠书院的创办者著名书法家徐康岩老师在此开设江南分院,美景西湖又添几缕墨香。前段时间,一名被称为当代赵孟頫的美女书法家杨芸熙在网上走红,专家称其赵体几可乱真,却少有人知道,这名网红书法家正是师从徐康岩,得其古法书法的秘诀。

作为一名以传统为宗、入古尤深的书法家,徐康岩老师研究古法书法已经数十年。“我喜欢与古人‘对话’,喜欢欣赏古人的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是如此。”

徐康岩说,其中又以魏晋书法尤甚,王羲之时期更是将传统书法发展到了鼎盛。”

徐康岩老师对书法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在沈阳读大学时,他只要一有时间,就流连于报刊、书店、古玩市场,如痴如醉地欣赏着每一幅书法,每月几十元的生活费,他可以全部用来买书法作品,然后饿着肚子挨到下个月。

西江月

1969年,徐康岩老师出生于北方的一个小农村,在同龄小伙伴们都喜欢掏鸟摸鱼玩泥巴的年纪,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叔父写字。

“我叔父是穷村子里的文化人,也算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每到春节他都会给村子里的人写对联,这是我童年里最期盼的事情。”

“我对传统书法的着迷就始于,有一次无意中逛进了古玩市场,见到了一幅佚名的书法作品。我当时就觉得,这字写得太好了,比我以前见过的所有字都要写得好。”

徐康岩老师只知道这是古人的墨迹,并不知道出自谁手,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一心钻研传统书法,并且越研磨越入迷,越研磨越得知其中的精妙

“中国的书法是有秘诀的,由于古人密之极甚,所以识得其真谛的不足百人。”一本《历代书法论文选》,徐康岩老师翻阅过不下百次。从1994年开始,他便拒绝了一切社交活动,不出书室,斟字逐句地推敲这本书法论述。整整十年,徐康岩潜心研磨书法“秘籍”,沉浸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他用十年的时间,解得了其中的真谛:书法的秘诀就在于它的笔法蜕山作品屡在各类赛事中获奖,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美术机构收藏,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多位国家元首。

小时候我们学习书法的方法其实都是错误的,书法不是跟着字帖描红就能学会的,而当代人最致命错误就是笔笔中锋。”徐康岩老师坦言,书法其实并不深奥,古人凡是做官,书法是基本功,所以那时候没有所谓的书法家,因为人人都是书法家,锋即刃,只有正与侧,不存在中。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既美观快速实用,而不至于让书法成为一种单纯的“炫技”。

徐康岩老师说:“今人写书法很多刻意追求笔划线条的复杂,甚至故意将笔头弄得破败凌乱,动作繁复,而古人写书法讲得是毫的整体,讲究万毫齐力,棱角分明,用笔如刀。”

一扇木门,几页轩窗,一杆素毫,宣纸几张。案几前,徐康岩老师正提笔落墨,字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文字上升为一种艺术,是从1800年前开始,因为那时候,才有了书法。世界上那么多种文字,只有汉字传承数千年而不绝,正是因为它实用且美观。” 一面说着一面蘸墨,和常人的书法不同,只见他将笔毫细细刮成刀刃的模样,落笔前笔尖微侧,没有多余的抖动和停顿,书成后迅速提笔,布局舒朗,计白当黑,书写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升华体,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传统书法有着其它文字无可比拟的美感,我不愿看到它就此失传。”诚然,徐康岩先生在书法艺术中专注如一的坚守与心无旁骛的严研索,必将艺术精神延绵传承,启心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