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花

 绿磊扒凳子 2019-12-13

青花五彩

五彩”是瓷器中“釉上彩”的一种,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明代宣德时期就已经有五彩了,但明代的釉上彩瓷以红、绿、黄为主色调;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把釉上彩和釉下青花多彩相结合,出现了青花五彩

明正统-天顺/斗彩鸳鸯莲池纹碗/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从这两件瓷器残件可以清楚地了解从青花到斗彩的釉下描线、釉上填彩的制作过程。)

《南窑笔记》中说“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就是在上釉后入窑烧制好了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再次入窑经炉火烘烧而成。其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但又与成化斗彩有明显不同,即它并不以青花为主色,只把青花作为组成整个画面的一种色彩而与红、黄、绿等色处于同等地位。

按照时间顺序来论青花五彩主要分为“早期青花五彩”、“青花斗彩”、“后期青花五彩”三个时期。

一、早期的青花五彩

早期青花五彩创始制作于宣德时期,主要归功于景德镇御窑厂低温色釉的高度发展。首先,当时矾红、绿釉、酱色釉、以及黄釉等低温色釉器皆可单独制作、并大量生产。其次,永乐、宣德时期盛行的素三彩制品标志着御窑厂对数种低温彩釉结合烧制的掌握程度。在各项条件齐备的情况下,御窑厂制瓷者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低温彩釉成功结合,使器物整体图案结构以及色彩搭配完美和谐,终于制作出“青花五彩”的雏形-“早期青花五彩”。

明 宣德时期 梵文青花五彩大盘 山东博物馆藏

二、青花“斗彩”

青花斗彩创制于成化时期,之所以称其为“斗彩”,是因为该类彩瓷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再用釉上彩填绘装饰,使两者完美结合,达到争奇斗艳效果。其中的“斗”,即是凑在一起的意思。与“早期青花五彩”相比,“青花斗彩”显得更有规矩,制作也更严谨,以釉下青花线条为轮廓,进行釉上填彩装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成化 斗彩莲池鸳鸯纹盘以及高士图杯

从明朝工艺制品的总体发展看,“青花斗彩”使用釉下青花做为轮廓装饰应该是吸取了当时掐丝珐琅的特点,使用青花代替景泰蓝中的铜丝轮廓,使用低温彩代替各色珐琅釉,制作出与之风格相似的成化斗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值得一说的是 很多人认为“斗彩”是“斗彩”,“五彩”是“五彩”两者是不同的东西,但其实“斗彩”本就是青花五彩的一种。只是在制作工艺上稍有不同。在外观色彩上,斗彩以釉下青花为主色,而青花五彩以釉上五彩为主色。在明朝嘉靖和万历年间,青花五彩逐渐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器形上以制作大器为风气,特别喜欢烧制大龙缸、大花觚、大缸之类。在制作工艺上,万历青花五彩素负盛名。但是,按照《南窑笔记》中的说法,青花五彩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五彩瓷。真正的五彩应该是纯釉上五彩。

明 隆庆 青花五彩凤纹八方罐

三、后期青花五彩

后期青花五彩是明朝嘉万时期盛行的“青花五彩”制品,与前两者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使用釉上黑彩代替“青花斗彩”中的釉下青花绘制部分轮廓线。

明 万历时期 青花五彩松鼠葡萄纹碗 官府博物馆藏

明 天启 青花五彩仙人乘槎图

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五彩瓷非常著名,在明代瓷器中是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和成化斗彩比肩的瓷器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