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假如他死得早个六、七年十年,那么,可能他的美誉度会更高的。 明代书法家,也就傅山、王铎二位大师超迈时伦,独树一帜。 题主给我们的是王铎晚年的一个临摹作品,《鹿脯帖》和《与李太保帖》。对比一下原贴,基本精神还有颜真卿的风格。 王铎临摹颜真卿《与李太宝书》 这是王铎盛年的临摹,将近五十岁的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了,临摹对他来说,是一次深造,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不必说,是大书法家了,就可以不临帖了,但是,已经成为书法家临帖,一定有自己不同的学习取向。 一个取向是创造性临摹。也叫意临。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一个是继续探讨先贤的笔法精义,继续以“绝似”为目的。 我们看王铎的这两个临摹本,都不是严格的意临,也不是严格的“真临”。是介于二者之间而比较偏向“真临”的作品。 颜真卿《与李太宝书》原帖 大书法家的书法临摹,也是重要作品,因为通过研究书法家的学习观念,可以借鉴很多书法学习的经验。 王铎的这个作品,整体组织章法,也是上乘书法,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王珣《伯远帖》 我只想按照“四法三笔”原理看看,这个临摹的学术深度到底有多深。 千千千里马一直强调,学习书法要以“四法三笔”为依据。 现在我们就以王铎大师的临摹,分析一下,看看临摹究竟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大师也没有发现这些问题。 我们先看这个“寒”字。我们先看宝盖头,有一笔像的吗?没有吧? 尤其是横钩和一点的关系颜真卿的灵动,但是王铎的比较死。 下面两竖,颜真卿的笔法走势是倒梯形,而王铎是正梯形的笔法走势完全相反。 最后两点颜真卿的精妙,而王铎的松散。 我们再看看“审”这个字。 审这个字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颜真卿的写,但是,我觉得比颜真卿的审字要好。唯一挑一点毛病,就是“米”与上面一点太接近。这是王铎没有“接笔”的概念所造成的。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会知道,临摹一定要知道自己临摹哪对哪错。 限于篇幅,我们只分析了王铎的两个字,但是代表性很强,就是你可以临摹不像,但是,以合理为依据。 至于王铎临摹颜真卿书法的每一个笔法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四笔”有没有问题,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因为,这个需要更多篇幅。 同时,临摹书法作品,还要注意“三笔”,即法、意、势。 如果你细心看看我对“寒”的评论,也基本能理解“法、意、势”了 。 关于如何使用“四法三笔”,我的问答很多谈书法的都有解释,不是很难很复杂,但是需要了解。 学习书法,也要吹毛求疵一下的,但是,一定要会求疵,要不然,只有吹毛,那就是吹牛也没用,对你的学习进步不会有任何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