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匾额上为何插着一支箭?200年来历代皇帝无人敢拔,至今仍在

 青草地书馆 2019-12-13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被称为古建筑的“眼睛”,它既反映了建筑的名称和性质,更是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匾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俗文化精品。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华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它的地位多么高,相信不用笔者多言,那么作为我国古代顶级建筑,故宫的匾额绝对是重中之重,可去过故宫的朋友也许会发现,在故宫的一处匾额上,居然插着一支箭,200多年无人敢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故事要从公元1813年说起,这时候清朝的统治者是嘉庆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5位皇帝,乾隆帝的儿子。话说1813年9月,是嘉庆帝要去木兰围场狩猎的日子,皇帝出行,那自然要带着文武百官,由重兵把守,京城里自然没有多少人把守。

嘉庆帝没有想到,早就有一伙人定准了这个机会,在太监的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几百个农民居然在紫禁城中杀人放火,宫女太监们乱作一团,究竟发生了什么?

林清,出生于1770年,父亲原本是黄村衙门书吏,父亲死后他顶替了这个位置,但1年后就因为他为官不清被革职,后来又跑去开茶馆、做小贩,成了一个市井无赖、江湖骗子,但他不服气,觉得自己能拥有更高的地位。

混迹于市井中的林清头脑特别灵活,于是加入了天理教,很快就在里面有了一席之地。“天理教”是干嘛的呢?其实它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说白了就是搞“反清起义”的民间宗教团体,这些团体为了吸引老百姓们加入,多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比如说某某领导人才是真命天子转世,要带领他们重新做人云云。

成为天理教小头头的林清享受到了从所未有的待遇,再也不用担心没钱花,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因掌教久,积募银米,家业颇丰,遂蓄不逞之志。”于是林清有了自己的计划,他想要夺取皇帝宝座。

林清是一个出手阔绰的人,为了拉拢别人,他许诺:“凡有送给钱文、粮食者,许俟李文成事成之后,给与地亩、官职,每钱百文,许地一顷……”很多人被他的话吸引了,纷纷加入他,其中就包括宫中太监和一些旗人,这就为林清未来攻打紫禁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他们选中了1813年9月15日,为了这次行动,他们提前策划了几个月,最终决定分2队人马入城,分别从东华门、西华门2个方向攻入紫禁城,而且在每个入口都有内应太监提前接他们,这些农民早早乔装打扮混入普通老百姓中,就等15日当天发难!

9月15日当天,他们按计划行事,但东华门的守城士兵发现不对劲,紧急关闭城门,清军与起义军就地打了起来,然而上文提到,嘉庆帝都出去狩猎了,紫禁城根本没有什么人!东华门的清军努力抵抗着,就连皇次子绵宁都带着护军赶来援助,东华门的起义军被包围了。

结果西华门传来坏消息,“贼已聚攻隆宗门”,准备一举拿下皇帝的居所养心殿,众人皆慌,但是皇次子绵宁和成亲王永瑆的愤怒远远超过了慌乱,他们迅速召集清军中最精锐的火器营,绵宁拿着枪亲自击毙爬墙而上的贼寇,稳定军心,双方激战到了晚上,清军获得胜利。后来林清被捕,被凌迟处死。

这时候身在外地的嘉庆帝匆匆忙忙赶回来,他对着大臣们吼道:“我大清以前何等强盛,今乃致有此事,皆朕凉德之咎。”说完他竟然哭了,众人皆落泪。

如今在故宫的“隆宗门”上,就插着当年激战留下的箭镞,嘉庆帝为了铭记这耻辱的一天,命令所有人不准拔掉它,让后人记住教训,这就是“隆宗门”匾额上箭的来历。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仁宗实录》《林清与天理会起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