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纪二十九(3)--最后的匈奴

 zqbxi 2019-12-13

汉朝建立后, 汉高祖这位皇位争夺战中胜利的英雄, 在对匈战争中却失败了, 被迫用和亲的方式来解决北方强敌的威胁。这种以公主换和平的方式一直延续到武帝时。汉武帝发动了十几次战争, 最后在前 119 年使 匈奴远遁, 而幕南无王庭。然汉匈边境仍时有纷争。前 51 年,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 北匈奴的郅支单于被迫西迁, 后来被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所 杀。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帮助下, 重新统一了匈奴。前 33 年, 汉元帝以王昭君妻呼韩邪单于, 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 恢复了旧日的和亲关系。以后约有半个世纪, 北部边境出现了边城宴然, 牛马布野, 三世无犬吠之警, 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这种状况在王莽时发生了变化。本来, 派何人入侍由单于自行决定, 汉王朝从不干涉。然公元2 年, 正在执政的王莽示意单于遣昭君之女须卜居次云入侍, 并强迫匈奴接受以下四条规定: ( 1) 汉人逃入匈奴者; ( 2) 乌桓投降匈奴者; ( 3) 乌孙投降匈奴者; ( 4) 西域各国佩汉朝印绶投降匈奴者, 均不得接受。这就改变了宣、元时期双方均等的约定, 干涉了匈奴的内部事务。公元 9 年, 王莽即帝位后, 派特使携大量金帛至匈奴宣布新代汉, 并授单于以新匈奴单于章, 收回匈奴单于玺。这是王莽刻意压低匈奴单于的政治地位, 把原来汉朝尊重单于为最高首领( 可以用玺) 变成与新室的诸侯同样地位, 即把匈奴降为新室的政治附庸。10 年, 王莽下诏令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 并派立国将军孙建等率十二将统甲卒三十万人分道并出, 以穷追匈奴。11 年, 当各路兵马尚未聚齐时, 王莽欲将匈奴分为15 单于, 又派兵万骑召诱呼韩邪单于诸子, 大加赏赐, 以弱匈奴之势, 引起匈奴单于的公开反对。15 年, 在匈奴内部主和派须卜当的力主下, 单于咸与王莽和亲, 局势又开始缓和, 王莽乃令匈奴改为恭奴, 单于改为善于, 赐印绶。18 年, 王莽以兵将须卜当和云等胁迫至长安, 拜当为须卜单于, 并欲出大兵辅立之。他动员全国人力、财力, 准备大张旗鼓讨伐匈奴, 下令募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 , 称之为猪突豕希勇 , 发往北方准备作战; 又下令全国吏民要以13 资产助军费。21 年, 王莽下令转天下谷币, 诣西河、五原、朔方、渔阳, 每一郡以万数, 欲以击匈奴。不料未及出击, 王莽政权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王莽的这种对匈政策, 一直以来都受到史学家的唾弃, 认为是乱国扰民之举, 王莽政权的快速覆灭也与此密切相关。然王莽的做法也有他一定的原由。

         一、和亲方式昂贵而没有效果。

        汉高祖在解除白登山之围后, 采纳娄敬的建议, 与匈奴和亲, 为汉匈关系树立了样板。第一次和亲协定包 括四条: 汉公主与单于结婚; 汉一年数次向匈奴送礼物, 包括丝绸、酒、稻米和其他食物, 每一样都有固定数量; 汉匈约为兄弟之国, 地位平等, 双方都不在以长城为界 的边境以外采取冒险的行动。按汉的本意, 这种和亲方式是欲使匈奴毋战而渐臣 。可总的看来, 虽说汉地大物博, 且以宽大为怀, 这种方式总带有贿亲耻辱。而且礼物的份量逐次增加, 越往后汉的代价和负担越重, 而两者边境从未得到长时间的安宁。冒顿对汉的态度越来越傲慢, 前192 年, 他甚至要求与吕后结婚, 吕后对这种侮辱的回复是送去美女, 妻以单于继续和亲。前 174 年, 冒顿死, 匈奴要求汉称他为天所立匈奴大单于, 他的继承者老上单于的侦察兵深入到汉的首都长安。此后汉匈关系一直没有脱离和亲与战争相互交替的窠臼。

        前192 年冒顿侮辱吕后, 后以女妻于单于

        前182 年匈奴犯狄道, 攻河阳

        前179 年汉匈和亲

        前177 年匈奴右贤王入河南地, 侵犯上郡, 杀戮 人民

        前158 年匈绝和亲, 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 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前156 年, 汉匈和亲。

        前134 年, 汉武帝采用马邑之谋。二者之间的和 亲与以汉姑息迁就为特点的相互关系经历七十多年之后, 终于结束。

        中国人是实用理论的忠实执行者, 他们充分了解到 军事解决的代价是高昂的, 也许是不可能的, 权宜之计 才是上策。虽然每次和亲, 汉送出去的不仅是一个宗室 女子, 还有大量的酒、丝绸等物质, 他们仍乐此不疲。而 匈奴处在贫瘠之地, 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既然能从中国 皇帝那里得到大量的财物, 不如意时又可重启战端, 是 战是和几乎可以随心所欲, 这对他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事情, 失去的只是他们一贯以来不重视的面子。娄敬以和亲方式来解决二者之间的问题显然是一厢情愿, 已被 证明是昂贵而无效的一种方式。如此相邻的两个民族 在没有解决归属问题的情况下, 是很难避免战争的。

        五单于争立后的前54 年, 呼韩邪单于入汉称臣, 从 这时起, 汉匈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从互通婚姻的平等关 系变为匈奴向汉贡纳的臣属关系。这种贡纳有三层含义: ( 1) 单于或他的代表应到汉朝宫廷朝觐; ( 2) 单于应送一名质子至汉, 最好是太子; ( 3) 单于应以贡品来报答帝国赏给的礼品。匈奴的地位从兄弟之国降到外臣。 匈奴成了臣子, 然而维持贡纳的费用比起较早的婚姻联盟更高得多。

        前51 年 汉赐呼韩邪单于玺绶、冠带、衣裳、刀剑、弓矢、戢、安车、黄金、锦绣、缯絮

        前49 年 赐之如故

        前48 年呼韩邪言民众困乏, 汉诏云中、五原郡转 谷二万斛以给之

        前33 年呼韩邪朝汉, 赐之如故, 加衣服、锦、帛、絮、竽、宓、箜篌

        前25 年, 加赐锦绣、缯帛二万匹, 絮三万斤, 它如 故

        前1 年,加赐单于衣 370 袭、锦绣、缯帛三万匹, 絮三万斤, 它如故。

        匈奴对这种贡纳关系中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并不十 分看重, 他们想要的主要是汉朝送给他们的这些礼品。单于贪莽赂遗, 故外不失汉故事, 然内利寇掠 的记载不在少数。王莽以一种特殊的敏感察觉到用和亲和财物并不能使匈奴真正归顺, 决定用一种更强硬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争。

         二、匈奴内部的混乱使王莽觉得有机可趁。

        前60 年, 匈奴爆发了权利之争, 其根源在于草原联合体的政治结构。匈奴庞大的领土划分为中部及左部、 右部。中部为单于庭, 是匈奴的中央政府, 由单于直辖; 左右两部各派左右贤王统辖。匈奴以左为尊, 左贤王由 太子充任, 并继承单于位。左右贤王以下, 又有各级官 吏, 分别统治其所征服的各民族, 可以说是一种二元体 制。早期时各级职务不一定是世袭的, 也不是终身制, 大部分由皇室成员及其配偶氏族成员所控制, 最高权力 掌握在孪革是氏手中。单于对左右贤王的控制并不是绝 对的, 经常萌发地方主义的苗头。如前85 年, 左贤王和 右谷蠡王便以不得立为单于而离开单于庭, 使匈奴势力 大为削弱。一方面是地方势力膨胀, 另一方面则是掌握 最高权力的单于不断发生领导危机: 仅前 105 年至前 69 年间便出现了两位幼年单于, 这样的统治者是很难领导 强悍的匈奴民族的, 权利之争在所难免。果然在前 57 年发生了五单于争立的事件。到前54 年, 战场上剩下 了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家, 呼韩邪单于因归顺汉朝 得到汉的帮助, 将郅支击败。

        匈奴混乱的根源除权利之争外, 还表现为匈奴统治 集团在对汉关系上亦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王昭君女须 卜居次云及其丈夫须卜当为代表的主和派。须卜当在 13 年乌珠留单于死后主管匈奴大权。他在云的影响下, 常欲与汉和亲, 拥立了与汉素有联系的于栗置支侯咸为单于。咸虽曾受莽封为孝单于, 然在对汉关系上, 他与须卜当是相对的, 另一个我们暂称为唯利派的派别就是以他为首。汉书载:  ( 匈奴) 其俗, 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利则进, 不利则退, 不羞遁走。苟利所在, 不知礼义。 这种描述可能有贬低之意, 然当时匈奴的大致情形 却也不差。这种流传下来的习俗决定了咸对汉的态度, 在王莽杀了他的儿子, 把匈奴改为恭奴, 单于改为善于时, 只因他贪莽金币, 故曲听之, 然入侵如故。

         王莽清楚地看到了匈奴内部的分歧和单于贪利的特性, 采取了分而待之的政策。一方面强行扶立亲汉的须卜当为新单于, 做好了出重兵的打算。当死后, 又把 女儿嫁给当子嘉, 尊宠甚厚, 以扶植匈奴内部一股亲汉的势力; 另一方面, 他用两手来对付单于的好战好利, 在多给金币的同时, 发军屯, 集重兵, 在边境严阵以待, 随 时准备应战。应该说王莽以这种方式防备反复无常的 匈奴是不无道理的, 这种方式如能顺利实施, 是比和亲政策更符合一直以来中央政府的自尊要求的。

          三、从匈奴掠夺中原深层次的原因来看, 王莽改变 以和亲为主的对匈政策也是不无道理的 翻开汉朝以来匈奴侵汉的史籍一看, 我们可以很容 易地看到一种现象, 每当中原王朝衰微, 匈奴就入边抢 掠, 杀伐边地居民官吏, 而且不需要任何借口; 当中原王 朝强大不可欺时, 匈奴便逃得远远的, 或者是不得已而 归顺。匈奴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对外掠夺是游牧经济生活的一种必要补充。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向来过着逐草而居的游 牧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依赖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 方法 简单粗放, 造成的后果是人口一旦增多, 生存空间和生 活必需的牧地就会相对减少。游牧民族的这种特性决 定了他们的经济生活没有保障,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或自 然灾害, 各部族就会为了生存而发动掠夺战争, 这种战 争在他们的生产技术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是极易发生的, 掠夺成了他们补充经济生活的必要手段。

        其次, 不同经济方式联系的必然性成为匈奴入侵中 原农业社会的内在原因。游牧民族主要是食肉衣皮, 但 是为了生计和发展, 茶、盐、粮、布、金属器皿成为他们的 生活必需品, 而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 使 他们尤其要与农业社会进行商品交换。与此相对, 农业 社会是封闭的, 就算有关市, 也仅有少数几处, 对商品的 交换也管制极严, 不可能全部满足游牧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战争、掠夺就成了实现交换的最快捷有效的方 式。

       再次, 北方游牧民族以射猎为能事, 马术和射艺技 术的高低能决定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他们这种特有的强悍性格和军事编制相结合, 使他们一旦强大就实施 抢掠, 受到打击则远远遁去, 这点在前文已涉及到了。 侯应说, 夫夷狄之情, 困则卑顺, 强则骄逆, 天性然也, 不是没有道理。匈奴就像一颗不定时 的炸弹时时威胁着中央朝廷的安全。从这几个原因来看, 汉朝想单方面实施和平要付出 相当大的代价, 几乎是他们不可承受的。王莽对匈奴的 这种本质是否真的意识到了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的做法 符合了这种认识则是毋庸置疑的。

        四、王莽的政治理想不容许他接受邻近有另一个强大帝国的存在。

       王莽的政治理想是以周礼所描绘的社会图景来 设计历史, 打造一个理想国: 君王以儒家学派的观点来 规范自己的行为, 社会依照周礼的描绘来规范秩序实 现大一统; 概而言之, 就是要实现他所信奉的儒家一直以来对内圣外王的追求。王莽在位期间实施的改制 措施出发点都是慕古而为。而在民族关系方面, 儒家的 理想方式是要恩泽流于四方, 达到 四夷宾服的境界。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政治活动家, 王莽对先秦 所有的四夷均服自是十分钦慕, 这成为他的理想, 他也 想建立一个以汉民族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 把周边民族 全部囊括在这个范畴里。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居然比他的新室更为强大, 这是王莽所无法容忍的。当他认为和亲政策不可取, 而匈奴内部又有机可趁时, 便刻意压低匈奴的政治地位, 悍然宣战, 欲重燃北方边 境的战火。

       所谓民族政策就是政治主体为规范国家范围内的 民族事务而采取的策略、准则和措施, 它是协调民族关 系、调控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规定的总和。综上所述, 王莽主要针对匈奴制定的民族政策是通过贿赂与引诱 的怀柔政策、降王为侯的贬黜政策、内部瓦解的外交政 策、武力胁迫与军事打击的强硬政策来完成他对边疆地 区的治理。他制定这种民族政策的出发点是既要得到 匈奴的承认, 又要从政治上、潜意识里削弱匈奴的实力; 既要与匈奴保持和平关系, 又要在匈奴面前保证天朝上 国的地位。王莽对匈奴的政策有他一定的理由, 不能说 他纯粹是胡来。不过, 王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钵 承的是元成哀平以来日益腐朽衰弱的西汉政府, 想要振 兴内政尚需大量努力, 此时根本没有力量去实现他那个 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而且只要是民族战争, 关涉到的 方面极多。并非全靠地广人多或兵甲器械便可决定胜负。王莽显然低估了征服匈奴的困难性。歌德说过: 政治上的愚蠢应该看作是罪行, 因为它招致了千百人的苦难。虽然王莽的主观意愿和出发点都不错, 却终究是导致了内未安而外终不能攘的结果。正是如此, 王莽对匈奴的政策受到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指责。

       [4]初,莽既班四条于匈奴,后护乌桓使者告乌桓民,毋得复与匈奴皮布税。匈奴遣使者责税,收乌桓酋豪,缚,倒悬之。酋豪兄弟怒,共杀匈奴使。单于闻之,发左贤王兵入乌桓,攻击之,颇杀人民,驱妇女弱小旦千人去,置左地,告乌桓曰:“持马畜皮布来赎之!”乌桓持财畜往赎,匈奴受,留不遣。
 
  及五威将王骏等六人至匈奴,重遗单于金帛,谕晓以受命代汉状,因易单于故印。故印文曰“匈奴单于玺”;莽更曰“新匈奴单于章”。将率既至,授单于印绂,诏令上故印绶。单于再拜受诏。译前,欲解取故印绂,单于举掖授之。左姑夕侯苏从旁谓单于曰:“未见新印文,宜且勿与。”单于止,不肯与。请使者坐穹庐,单于欲前为寿。五威将曰:“故印绂当以时上。”单于曰:“诺。”复举掖授译,苏复曰:“未见印文,且勿与。”单于曰:“印文何由变更!”遂解故印绂奉上将帅;受著新绂,不解视印。饮食至夜,乃罢。右帅陈饶谓诸将帅曰:“向者姑夕侯疑印文,几令单于不与人。如令视印,见其变改,必求故印,此非辞说所能距也。既得而复失之,辱命莫大焉!不如椎破故印以绝祸根。”将帅犹与,莫有应者。饶,燕士,果悍,即引斧椎坏之。明日,单于果遣右骨都侯当白将帅曰:“汉单于印言‘玺’不言‘章’,又元‘汉’字;诸王已下乃有‘汉’,言‘章’。今去‘玺’加‘新’,与臣下无别。愿得故印。将帅示以故印,谓曰:“新室顺天制作,故印随将帅所自为破坏。单于宜承天命,奉新室之制!”当还白,单于知已无可奈何,又多得赂遗,即遣弟右贤王舆奉马牛随将帅入谢,因上书求故印。将帅还左犁污王咸所居地,见乌桓民多,以问咸;咸具言状。将帅曰:“前封四条,不得受乌桓降者。亟还之!”咸曰:“请密与单于相闻,得语,归之。”单于使咸报曰:“当从塞内还之邪,从塞外还之邪?”将帅不敢颛决,以闻。诏报:“从塞外还之。”莽悉封五威将为子,帅为男;独陈饶以破玺之功,封威德子。(戏弄匈奴。)
  
  单于始用夏侯藩求地,有拒汉语,后以求税乌桓不得,因寇掠其人民,衅由是生,重以印文改易,故怨恨;乃遣右大且渠蒲呼卢訾等十余人将兵众万骑,以护送乌桓为名,勒兵朔方塞下,朔方太守以闻。莽以广新公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闻之,惮于供给烦费,谋亡入匈奴;都护但钦召置离,斩之。置离兄辅国侯狐兰支将置离众二千余人,亡降匈奴;单于受之,遣兵与狐兰支共入寇,击车师,杀后城长,伤都护司马,及狐兰兵复还入匈奴。
 
  时戊己校尉刁护病,史陈良、终带、司马丞韩玄、右曲候任商相与谋曰:“西域诸国颇背叛,匈奴大侵,要死,可杀校尉,帅人众降匈奴。”遂杀护及其子男、昆弟,尽胁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余人入匈奴。单于号良、带曰乌贲都尉。

  [5]冬,十一月,立国将军孙建奏;“九月,辛巳,陈良、终带自称废汉大将军,亡入匈奴。又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车前,自称‘汉氏刘子舆,成帝下妻子也。刘氏当复,趣空宫(快去把宫殿腾出来。)!’收系男子,即常安姓武字仲。皆逆天违命,大逆无道。汉氏宗庙不当在常安城中,及诸刘当与汉俱废。陛下至仁,久未定,前故安众侯刘崇等更聚众谋反,令狂狡之虏复依托亡汉,至犯夷灭连未止者,此圣恩不蚤绝其萌芽故也。臣请汉氏诸庙在京师者皆罢;诸刘为吏者皆待除于家。”莽曰:“可。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唯国师公以女配莽子,故不赐姓。
 

  [6]定安公太后自刘氏之废,常称疾不朝会。时年未二十,莽敬惮伤哀,欲嫁之,乃更号曰黄皇室主,欲绝之于汉;令孙建世子盛饰,将医往问疾。后大怒,鞭笞其傍侍御,因发病,不肯起。莽遂不复强也。
  

  [7]十二月,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