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楷书欣赏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他年幼好学,12 岁便能为辞赋,后因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累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性情刚毅正直,其“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 一、柳公权书法成就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遍阅魏、晋以来书法,而受颜真卿、欧阳询影响最大,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柳体书法。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最为著名,传世作品很多,其中《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最为著名,也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二、柳体楷书特色 柳体楷书字字严谨,瘦劲舒展,骨力遒劲,具有一种劲健之美。其用笔和结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方笔见长,兼用圆笔。 柳字端雅、犀利、透骨、露筋,其笔画以瘦硬取胜,多用方笔,即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常用切笔切出棱角而呈方形,以彰显骨力。同时又能以方为主,兼用圆笔,于刚劲中显出丰润,如“田”“为”“司”等字的折处。见下图: 2.中锋行笔,骨力雄强 中锋是柳体楷书用笔的基本方式。柳书用笔精致,其骨力体现于中锋逆势运行,护头藏尾,将劲力贯注于线条之中,如“友”“羞”“鸿”等字。见下图: 3.中宫紧凑,四面开张 柳体楷书结构严谨而又舒敛自如,形成“中宫收紧,四外开张”的辐射型结构。紧缩中宫给人以精神抖擞之感,四体开张又显得神采飞扬。如“奉”“集”“辫”等字。见下图: 4.主笔突出,变化参差 柳书结体既突出主笔,同时又上下收放参差,左右高低错落,字形变化多样,注重同中求变,力避重复,使字更加灵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如“权”“徒”“徒” 等字。见下图: 5.平中寓险,险中求稳 柳体楷书在结体上,还以纵长取势,耸肩收腹,撇轻而低,捺重而高,善于造险破险,故意采用伸长笔画、增大疏密对比、巧用斜笔等方法,使字的重心偏离中线,却又能化险为夷,于变化和险绝中求平稳。如“大”“旦”“去” 等字。见下图: 书法界常把颜真卿和柳公权并提,称为“颜筋柳骨”,是说颜、柳二人的书法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联系下面的例字,说说二人书法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