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尔,1963年6月出生于苏州,幼好诗文书画,尤痴迷于篆刻,近二十年来尝试以甲骨文入印,初具面目。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美术馆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南京印社副社长、苏州市东吴印社社长。
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 林尔》(视频) 林尔的篆刻,如“澄莹沁幽”“步德堂”“行有恒”等印,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了秦玺汉印及明清流派印风的某些信息,可见他早年学习篆刻过程中扎实的基础训练。然而,林尔篆刻给人的最深印象,是他的“甲骨文印”。近十多年来,他对于甲骨文入印,花了很大的工夫,由最初的两三字印到现今的七八字印,由最初的生涩到现今的日趋成熟,可谓渐入佳境。他的“甲骨文印”,首先是建立在对甲骨文的掌握和运用之上的,他的甲骨文书法为其“甲骨文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甲骨文入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甲骨文通行的时代,玺印尚未“流行”,无法提供现成的印式以供借鉴,这就必须解决好如何将甲骨文“印化”的问题。甲骨文入印更大的难点在于,至今释读出来的甲骨文仅有一千五百多字,除去今天已不常用的字外,可供选择的范围就更少了,用甲骨文组成七八字的印章,或者一副对联,甚至一首诗词,不是件容易的事。甲骨文中没有的字,杜撰肯定是行不通的,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通过文字的通假,这需要具备较深的文字学功底,如对初字的认识,如六书中会意、形声和假借的运用,等等;一是对时代同时、相近的商周金文的借鉴,因为商周金文与甲骨文的结字、结体方法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对于商周金文的借鉴,要解决好如何“契化”即甲骨文化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凑。在林尔的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印”中,“契化”和印化的问题处理得都是比较好的。更为难得的是,他对于篆刻艺术孜孜不倦、一如既往地知难行难的追求。 近代的简琴斋、杨仲子,是甲骨文入印的先行者。比较而言,简琴斋在刀、笔的发挥上淋漓洒脱,更具古意。林尔的甲骨文书法和篆刻,站在前人肩膀和历史制高点之上,通过对传统的消化,通过自己对于艺术和学术的修炼,可谓不让前贤,并始终保持着清雅简洁的格调,引得印坛的关注和好评。今夏,林尔问道于盲,拜于门下,我曾对他的篆刻作了较为具体地剖析,他充满求知的欲望,听得仔细,问得仔细,并且能够随即将之付诸实践,在近期的新作中,印证了他的努力和成绩。然而,求索之路,何其漫漫,艺无止境,冀望林尔贤弟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升华! 材质:老挝石 规格:2.6×2.1×5.7cm 创作时间:2016年 出版:《印坛点将·林尔》P224 材质:老挝石 规格:3.1×1.8×6.8cm 创作时间:2015年 出版:《印坛点将·林尔》P46 材质:老挝石 规格:2.5×2.5×10.1cm 创作时间:2016年 出版:《当代印风·林尔》P29 林尔 1918年夏,即将正式出家的李叔同,将他的画送人了,将他的字送人了,只身提着一只藤篮,里面装着他的九十三枚自用印,来到孤山,交给了叶叶舟,此时,他已不再是曾经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音乐家和戏剧家了,他已然是皈依佛门的释演音了,法号弘一。他的转身离去,与俗世的告别,步履安详,似乎也留下了他对孤山、对印社的一缕情丝…… 一百零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瞻仰到了这位印社先贤的遗物。这些印章中,有李叔同自己篆刻的,如“文涛长寿”,但大多数是印友和学生们为他刻的,偶尔也有他与印友合作的,如“息印”,边款云:“苦李篆,叔同刻。”。这些印章,对我们研究弘一法师在俗世时的人生轨迹、艺术道路和从事篆刻以及印学社团活动等等,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课题。 在观摩李叔同印章的时候,有三方“管领湖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或许是当年印社的命题创作吧?其中丁二仲的一方将“管”字刻成了“筦”字,有位观众有些疑惑,其实,“管”“筦”二字在古代是通用的。如在《广韵》中,“筦”字即在“管”字之下,并谓“上同”。《诗·周颂·执竞》:“磬筦将将。”《史记·平淮书》:“桑弘羊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上述两例中的“筦”字,就是“管”字。《说文解字》卷五,竹部,“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从竹,官声。”很显然,管是一种乐器,《说文解字》又谓“管”字亦即“琯”字,“从玉,官声”,“古满切”。再检“筦”字,却十分有意思。亦见《说文解字》卷五,竹部:“筟也。从竹,完声。古满切。”“筦”与“管”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而通用(通假)就不难理解了。然而,“筦”字的“筟也”又中什么意思呢?“筟”字,仍见同卷同部:“筳也。从竹,廷声。”原来,“筦”“筟”“筳”三个字的字义相同,读音却是不一样的。“筦”与“管”都是形声字,可以通假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通假的使用在有些时候还是慎重一些为好,假设我们给姓管的朋友刻姓名印,是否适合用“筦”字来通假呢?在汉印中,有“管况私印”“管申印”“管虎印”,也有“筦胜印”“筦刚印”,问题是,当时的管、筦是否同姓?或者为二姓?在今天,大约姓管的朋友也不太乐意将他的“管”刻成“筦”吧?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当下书法篆刻创作的用字问题,尤其是古文字创作的用字的一些问题。抛开老先生们不讲,我们这一代,乃至比我们更年轻的七○后、八○后、九○后、○○后……从小接触的就是简化字,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目前通行的简化字“回归”到以前的繁体字,你不好好学习,就很容易出错,如历史的“歷”和日历的“曆”,钟情的“鍾”和钟鼎的“鐘”,发展的“發”和头发的“髮”,里程的“里”和里外的“裏”,山谷的“谷”和稻谷的“穀”,台州的“台”和台湾的“臺”,姓范的“范”和模范的“範”,等等,有的是在不同的地方(字义)要使用不同的繁体字,有的字在有些地方(字义)原本就是“简体字”,用所谓繁体字反而出错了,总之,稍有不慎,难免会闹笑话。 在以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为素材的书法篆刻创作中,用字确实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今天创作的书法篆刻,古代的诗词文赋是其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题材,比如说,在古代诗词文赋中,又以唐宋以来的为多,包括书写、篆刻者自己撰写的诗词文赋,其中很多字在甲骨文、金文乃至小篆中都是找不到的,所以,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创作中,很容易出现“错”字,在展览比赛中也很容易因“一字之错”被淘汰掉了。因此,用字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笔者长期从事甲骨文书法篆刻创作,对于用字的问题也非常关注,很有感触,在此不妨谈谈笔者个人的体会: 首先是“查”,我们从事书法篆刻艺术创作的,不必也不可能个个都成为古文字学家,但是,我们要善于使用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注意收集新的古文字的发现和考释,为我们的创作服务。多看资料,多查字典,能够检索到的字,尽量使用,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出错。需要强调得是,我们在查字典的时候,应该注意更新编辑的工具书,因为其中凝聚着古文字学家们的发现研究的心血和成绩。如明代的《六书通》、近代的《古籀汇编》,曾经影响广大,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错误不少,已经不太适合使用了。在查字典时,遇到问题或有疑惑不决的地方,也要弄清楚以后再用。如清初时的周亮工曾经提出过,《说文解字》中也有“漏字”的现象,如汉朝皇室的姓“刘”字,还有他名字中“亮”字(如为他刻印的多用“谅”字来通假),所以他说“余甚不以为然”,结果,“刘”和“亮”字在汉印中都能找到。 其次是“借”,查不到的字,可以用通假字。因为,原本的通假字,大多是指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借代或通用本字的,而现今的“通假字”是广义的,包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如在甲骨文、金文的创作中,“箕”字通常可以写作“其”,“暮”字通常可以写作“莫”,其实“其”和“莫”原本就是“箕”和“暮”的本字,“其”是“箕”的象形,“莫”是“暮”的会意,这也是六书中的假借和“借而不还”的典型例子,也就是所谓的古今字,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通假,只是还原本字而已。“通假字”要弄清楚本字的字义,弄清楚这个字在句子中的含义,然后再使用通假的方法,同样一个字,在有些时候是可以通假的,有些时候却是不能通假的。还有一些特殊的例子,比如“丘”字和“邱”字也是可以通假的,清代避孔子名讳,将“丘”字写成“邱”字,将“丘壑”写成“邱壑”,现在已改回来了,然而当时的“丘”姓的也改成了“邱”姓,大约很多都没有改回来。假设我们为姓邱的朋友刻姓名印,将“邱”字刻成本字,却反而有些不合适了。故而,通假字要慎用,尤其是异体字更要慎重的对待。有些学者还将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通假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不是通假,但也是“借”,即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在商代和西周金文中能够找到的,因时代相同或是比较接近,作为当时的文字应该是相同和相近的,所以笔者认为有许多是不妨一借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甲骨化”一下而已。 再其次是“造”,字典上查不到又难以通假的字,“造”字也不失为一种弥补“无”字缺憾的方法。今人来“造”商代人的字,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其实,所谓的“造”字是将甲骨文中已有的部首“拼凑”起来,在甲骨文中,已经有许多形声字了,大约占27%,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声字本身也可以说一种“拼凑”式的造字方法。笔者的体会是,在“造”字的过程中,确实是需要慎重的,一是必须要符合六书中形声字的方法,一是要避免有容易产生歧义的可能,还有一点,要避免出现得比较晚的汉字,简化字是万万不可以的。有位收藏家要求笔者为他刻一方古玺印式的“我佛”,“佛”字在金文和古玺中是找不到的,若按通假,以“弗”作“佛”,总觉得有些勉强,对佛也有些不敬,无奈之下,于是笔者只得用金文中的“人”和“弗”“造”了一个“佛”字,似乎还是符合六书中形声字的方法的,安排在古玺印式中也比较协调。需要说明得是,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造”字的方法千万慎用。 总之,书法篆刻创作的用字问题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也必须慎之又慎的。 瞻仰先贤的遗物,却联想到了用字的问题,谈了些体会。佛家是讲缘分的,这应该也是一种启发。 材质:老挝石 规格:3×2.9×8.1cm 创作时间:2015年 出版:《当代印风·林尔》P31 材质:老挝石 规格:3.4×3.4×10.2cm 创作时间:2015年 出版:《当代印风·林尔》P19 材质:老挝石朱砂 规格:3.4×3.6×6.9cm 出版:《当代印风·林尔》P34 材质:浙江石 规格:2.9×3.0×5.4cm 创作时间:2017年 出版:《当代印风·林尔》P24 材质:老挝结晶冻 规格:3.0×3.0×5.7cm 创作时间:2017年 出版:《当代印风·林尔》P34 材质:寿山芙蓉石 规格:1.9×2.6×4.5cm 创作时间:2017年 出版:《当代印风·林尔》P31 ![]() 材质:寿山黄杜陵(梵音堂雕钮) 规格:2.3×2.4×6.9cm 出版:《印坛点将·林尔》P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