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陶瓷也叫东京瓷①(Tonkinese)、中越瓷(Sino-Annamese)或安南瓷(Annamese Wares),据考古资料显示,越南釉陶最早可确认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生产的,随后的越南陶瓷也有可能效仿中国广西、广东地区的技术和风格进行烧造,但是11世纪至14世纪越南陶瓷的发展更加独立。正如Dragons and Lotus Blossoms:Vietnamese Ceramics一书中所叙述的:“越南陶瓷最具创造性和独特性的时期是11世纪至15世纪晚期。脱离中国统治后,越南扩展了自身的国家意识,李朝和陈朝时期在陶瓷的器型、类型、本土的装饰图案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这一时期的陶瓷发展过程是带有孕育性和实用性的,他们并没有像汉代同时期的越南工匠那样直接模仿中国的器型,中国陶工移居越南工作是经济和政治等因素造成的,但是李朝和陈朝的工匠保持了越南陶瓷发展的纯洁性。” 越南陶瓷学者说:“中国陶瓷美在视觉,越南陶瓷美在心。”而对于一直崇尚简约、古朴的日本人看来,越南陶瓷是一种灵魂之美。即使是在现代,由于越南河内郊外的巴茶陶瓷器在日本很受欢迎,因此在越南南部以及台湾地区都有模仿烧制,并输出到日本。 一 李朝和陈朝的窑业发展契机 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即位后,对宋朝的朝贡很密切,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廷“诏许交趾互市廉州及如洪寨”。而北宋也经常赠赐给李朝诸多珍品,不断加封官爵,密切两国的关系。 据《宋史·卷二六八》记载:“岭南平后,交趾岁入贡,通关市,海商遂浮舶贩易外国物。” 另《宋史·卷四八八》记载:“有大贾自交趾回”。 上述可见宋朝商贾前往李朝进行贸易者不乏其人,两国之间的边境“互市”非常频繁。宋代非常重视海外贸易和海上航路的开辟。
公元11—13世纪装饰砖,建筑构件 李朝诸君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就陶瓷业来说,在生产技术和装饰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了给建筑工程提供材料,当时的窑可以烧造出多种砖瓦,其中有白瓷瓦、琉璃瓦和刻着李朝年代的有花纹的大型砖。陶器、粗瓷器和瓷器的品种繁多,这些器皿上大多涂有棕色、白玉色、象牙色的彩釉,并装饰着细腻的镌雕和浮雕图案。 李朝的重要港口 李朝时期将各官路分成宫和站,密切联系中央和地方,同时也保障各个地方间的通商活动。在对外贸易,与中国、暹罗和南洋通商。商船大多停靠在云屯(今属广安),当时的商业中心有升龙、骐骡、云屯以及大河的沿岸。②在陶瓷发现报告中最有趣的部分是靠近海防市的云屯县——李朝的主要港口,有国际性贸易。在这里发现了11世纪至16世纪的陶瓷,甚至是完整的器物。 元成宗时期实行的睦邻政策,有利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元朝与陈朝曾三次交恶,越南陈朝采取封锁政策,阻碍元朝商人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但是,发展对元朝的贸易是陈朝本国经济生活的要求,尽管陈朝当局进行阻难,两国的经济交流仍然继续进行,并未因此中断。③在云屯地区“其俗以商贩为生业,饮食衣服,皆仰北客(指中国商人),故服用习北俗。”《元史》卷《安南传》载:“自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为始,每三年一贡,可选儒士、医人及通阴阳卜筑诸色人匠各三人,及白磁盖等物同至”,越南陶瓷曾作为贡品输入中国。14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元代和安南陈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二 李陈时期的特色陶瓷器型 据三上次男先生在《越南陶瓷和陶瓷贸易》一文中谈及:“李朝统治下的大越国,在公元9至11世纪大量输入越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以及福建、广东诸窑口生产的白瓷、湖南的长沙窑瓷,中国东南部诸窑生产的黑褐釉瓷等。与此同时,越南也开始独立制作李朝陶瓷。” 在李朝和陈朝近400年的历史进程中,越南陶瓷的发展是令人惊叹的,其器型之丰富、装饰之独特是同时期其他东南亚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与同时期著名的泰国陶瓷相比,呈现出了一些特色器型,如槟榔罐(lime-pot)、动物形水注和大量的莲瓣装饰器物等。 佛教用具·莲花底座,现藏于雅加达 亚当·马利克博物馆 1、Lime-pot 罐 这一器型是越南陶瓷的独有器型,在中国、泰国、柬埔寨均未发现有生产此类器型。 在越南,槟榔自古以来得到广泛种植,食槟榔也成为一种传统风俗代代流传,一直延续至今,不仅为越南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也在越南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越南古籍《岭南摭怪》所说的,“南俗聘礼,所重莫如槟榔”,食槟榔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独具越南特色的民俗文化——槟榔文化。12、13世纪的槟榔罐较之14世纪之后的槟榔罐显得更加矮胖,而14世纪以后的槟榔罐更加完整,有把、口、圈足,且胎装饰更加精细。 左图:12、13世纪limepot,伯明翰艺术博物馆. 右图:14、15世纪limepot,望野博物馆藏 2、军持与水注 越南军持的胎质是米黄色或灰色的,质地较好但也有沙砾在其中。由于胎釉结合性的原因。釉面有开片或裂纹。此外底部巧克力色的线条是14世纪军持的共同之处。 在东南亚地区曾发现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早期的越南单色军持。这一时期军持的类型特点是米黄单色釉面,器型矮胖,流装饰着雕刻的线条和模印花瓣图案。而14至16世纪釉上彩绘是当时流行的技法,红色和绿色是最常见的彩绘颜色,它们有时和青花相结合。而越南陶瓷中的水注多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如神兽、龙等。 左图:11至12世纪鹦鹉形水注,底座有莲瓣纹装饰 中图:12-14世纪神兽形水注,底座是莲瓣纹装饰 右图:14至15世纪鱼虾形水注,据推测可能来自占婆或越南中部制造 3、执壶 大口水壶(ewer)是越南特有的器型,可能是效仿其高棉12世纪有底座的花瓶而设计制作的。他们体型巨大且釉面光亮,流、把、唇都有很好的装饰设计。 这类水罐与中国的执壶有所区别。例如,流基本上都是动物的造型,一种是摩羯,另一种是鹰头人身的金翅鸟,都与越南龙相结合。另一种大水罐有长长的摩羯形状的流,水生的腮,盖子像荷叶。也有小型的莲瓣。因为上面有龙纹的图案,他们可能是供给宫廷使用的。 ![]() ![]() ![]() ![]() ![]() 12至13世纪大口水壶,右图为西贡国家博物馆 12至13世纪的大口水壶,器型更加完整,有壶盖,流,把。对于壶盖的形状有平顶式和盖钮式两种。流和把还是会加以胎装饰,流和把的长短形状不一。但是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出现了瓜棱形壶,这种象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李朝和陈朝的大口水壶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十分独特的。 13至14世纪大口水壶 从13世纪到14世纪的大口水壶并无大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圆腹,短流,短把,圈足或平足。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水壶出现了细颈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制作技艺的提高。 4、褐色直壁盖罐 越南李朝和陈朝时期的这种褐彩盖罐是越南陶瓷的特殊器型,整个罐子器身呈直壁,大部分没有圈足,仅仅有小部分有高圈足并带有镂空装饰。这类盖罐盖子的形状和上一类型的莲瓣纹刻花盖罐有明显区别,盖边处卷曲不明显,盖钮也不突出。在部分褐彩直壁盖罐的肩部有莲瓣纹装饰。高度一般较高,不低于23厘米,最高可达到35厘米。这类盖罐主要出土于20世纪20年的清化地区,因此也被叫做“清化罐”,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罐子是在红河河谷地区生产的④。 ![]() ![]() ![]() ![]() 上一:11至12世纪直壁盖罐,越南历史博物馆藏; 上二:11至13世纪直壁盖罐,西贡国家博物馆藏; 下一:11至13世纪直壁盖罐,Innasari Tjandra私人收藏; 下二:12至13世纪直壁盖罐,越南历史博物馆藏。 5、其他有趣的生活用具 13世纪以后的一些生活用具则更加精致,增加了器物的审美情趣。如下面的龟形瓷枕,胎质、釉色洁白,乌龟形状栩栩如生,刻划细致到位,李朝和陈朝时期这样的瓷枕并不多见,十分难得。 13至14世纪龟形瓷枕,Freer艺术馆藏。 又如下图的两个香炉(incense burner),主要形制是盘或碗,中间内里塑造有出动物形象,动物头顶留有插香的小孔,在燃香的过程中,烟有时从动物口中飘散而出,富有趣味性。 ![]() ![]() 14世纪香炉及其底部,伯明翰艺术博物馆藏 14世纪香炉,私人收藏。 三 李朝、陈朝前中期(11至13世纪)佛教色彩之下对陶瓷精美化与独特性的追求越南李陈时期佛教占据着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陶瓷中有大量的莲瓣纹、莲花纹和其他佛教八吉祥或神兽装饰出现。而有一点笔者发现,在李陈时期尽管佛教尊为国教,但是没有陶瓷制的佛像出现,这与中国陶瓷有明显区别,值得今后探究,但也可能和越南陶瓷的胎土质量和制作工艺有关。然而宗教信仰确实对陶瓷制作和装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学术界一种意见认为, 佛教最早是从印度由海路直接传入越南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越南佛教是经中国由陆路传入的, 故越南佛教的派系不同于泰、 缅等东南亚国家, 被称为 “汉传大乘佛教”⑤。李陈时期佛教进入发展的鼎盛期并逐渐形成了民族化的佛教宗派, 形成了禅宗的三大派系。在越南的寺庙中,人们喜欢用莲花、梅花来装饰台基,如果表示尊贵也会用龙的形象装饰。在北宁省始建于陈圣宗朝代的宁福寺内有一石墙,高120厘米,长达几十米,上面刻着莲花和菊花的图案。这是因为越南后梨佛教最为人民欣赏的两种象征就是莲花和菊花,莲花代表清洁纯粹,菊花代表君子男子汉的形象⑥。 越南古代佛教寺院的台基雕刻 而其他与佛教相关的意象用于陶瓷创造中的还有摩羯形象、金翅马形象等,他们都是佛教中的神兽形象,但是在李朝和陈朝陶瓷中没有明确出现,在后世的越南青花瓷和红绿彩瓷中大量用于装饰,出现较多。所以,佛教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影响着陶瓷生产,还对于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习俗都有着深远影响。 1、莲花纹饰为主要元素的器型 莲花是佛教八大吉祥纹饰之一,寓意纯洁,出淤泥而不染。在李朝和陈朝的罐子中,不论形制大小,在他们的肩部和盖子上都刻有莲瓣纹装饰,这在李朝和陈朝时期装饰图案中最为普遍。其他一些越南陶瓷的外部,像供品盘子外部都刻划有莲瓣纹,手法非常独特。 12-14世纪莲花纹直壁盖罐,伯明翰艺术博物馆藏 11-13世纪莲花纹供盘(offering plate), 伯明翰艺术博物馆藏 11至12世纪的莲花杯托同样以莲花为主要元素,或施象牙色釉,或施深褐釉。下图一中的杯托上半部分以盛开的莲花为造型,下半部分则以直径由下而上愈小的莲瓣为底座。下图二、三的莲花杯托高分别为12厘米、11.4厘米,两者造型基本一致,上半部分均采用向上开口的莲花瓣,下半部分以形成四层阶梯状的圆环作底,以一至两圈凸起的圆环连接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直径最大处即底部与上半部分莲花瓣直径最大处即顶部二者基本等宽,大致可形成两个三角结构(如下图四所绘)。 ![]() ![]() ![]() 三角结构示意图(笔者手绘) 莲花,生长在水中或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在南亚和东南亚中佛教纯洁性的表现。莲花被模印、刻划在越南陶瓷的碗、碟、水注上,反映了越南对于从大自然中而来的装饰艺术的热爱,同时这也是受到佛教深深的影响。李朝和陈朝,佛教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对于政治、经济、税收都有极大的影响。越南许多花瓶都装饰莲花或莲瓣纹,这些都将在寺庙或修道院使用,或者使一些富人阶层或权贵使用。 2、褐色内嵌技法陶瓷 李朝时期最早开始流行的,便是褐色内嵌技法(brown inlay decoration)绘制的陶瓷。这种类型陶瓷的制作工艺与以往大有不同,并呈现出与中国个别的窑址的相似之处,过去学者认为李、陈朝时期的褐色嵌入装饰陶瓷可能受到中国北方的磁州窑陶瓷的影响或阐发,认为这种两种颜色装饰创意的灵感很可能来自于中国,但是并未在中国找到内嵌激发陶瓷器型及技艺的实际的例子,因此难以无确切证据佐证之。 从器型上看来,占有褐色内嵌技法装饰陶瓷最大部分的器型便是罐子了,主要流行于12-14世纪,这与相比于此种陶瓷更早时期的象牙釉罐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 ![]() 左图为越南11-13世纪象牙釉六耳罐,右图为12-14世纪内嵌莲花瓣四耳罐 越南具有继承关系的罐 褐色内嵌装饰陶瓷的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在白色或浅灰色的胎土上施以化妆土,以竹尖画出纹饰轮廓,轮廓所形成的地方即纹饰之处填满铁质褐色釉,这样会产生明显的对比效果,釉下纹饰与棕色釉地相呼应。还有的器物还会调换这两种色彩分布,通身为褐釉,纹饰施象牙釉,如下图所示。通常纹饰直接刻划于胎土上,待完成上色后将容器余下的部分施浅绿釉,釉质稀薄、呈透明状;个别器物的还在上釉前涂上薄薄的化妆土。 越南李朝内嵌技法叶纹罐 该类型陶瓷的纹饰多样,但是大多数以植物、蔓藤为主,还有一些简单的花卉,莲花居多。除此之外,还有的陶瓷以枝蔓、树叶、莲花瓣作为辅助纹饰,以士兵、长尾巴鸟(绿孔雀)、鱼、猴子、大象、鹦鹉等作为主题纹饰。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带盖瓮,盖子无釉,其内侧是棕色化妆土写有“盃酒”两汉字更是标新立异。大多数的内嵌装饰器罐大都在器肩或底部堆塑一至两周莲花瓣纹,除了上述受佛教影响之外,还可能与当地所烧造瓦片的纹饰有联系。 越南釉下铁绘陶瓷莲花纹饰线稿(笔者临摹) 越南釉下铁绘陶瓷动物、人物主题纹饰线图 在越南所发现的这些器型首次证明有圆环垫饼窑具的存在。如今可以从罐、盆、瓮的内侧内部见到垫饼所留下来的痕迹,可推断出大的器型作为“匣钵”套烧相对更小的器型,甚至还在一些器型中发现了粘接在一起的小型器物。 内嵌技法陶瓷的垫烧痕迹 四 结 语 就李朝和陈朝时期的陶瓷器型而言,还是比较规制对称,而简介随性的审美主要体现在陶瓷表面的装饰图案上。但对于权贵阶层使用的供品盘子等宗教器具,我们发现其装饰还是较为中规中矩,没有随意之感。 越南陶瓷更加注重轮廓和整个画面的协调,而对于细节刻画则显得随性、自然。约翰·盖伊在《越南陶瓷与文化认同》一文中提到李朝文化复兴的观点,他认为李朝时期的越南通过纹饰之选择、技法之独特,进行文化独特性的表达,以此反映了统治者的政治意涵,强调并阐释了身份认同的理念。比如越南当地的绿孔雀,是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适应于越南陶瓷工艺的表达,这是中文文化没有的元素。 注释: ①19世纪后越南北部区域受法国统治,欧洲人称其为东京(Tongking)。 ②明峥著,《越南史略》,北京三联出版社,1960年版,第71、72页 ③(越)吴士连著,《大越史记全书》,卷五,《陈记二》 ④John Stevenson,John Guy,Vietnamese Ceramics:a separate tradition(《越南陶瓷:一个独立的传统》),Art Media Resources,1997,第112、113页。 ⑤ 赵玉兰,《越南<李—陈诗文>与佛教文化》,《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 ⑥梁氏凉,《中越佛教寺院建筑对比》,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