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窑与南宋官窑(非遺講座)

 濑河之水 2018-08-04

大家晚上好!


要认识中国的古陶瓷,首先得从认识古陶器开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代表着人类脱离了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国最早何时出现陶器目前其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是从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据看,应不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手段检测,其制成年代至少距今11700多年。



在大约10000年-6000年前,世界四大古文明分别发展出自己的成熟陶器。中国并不是最早的,亦不是最好的。但是,高温瓷器却是中国独自发明创造的。在1771年德国的迈森工厂仿制高温瓷器成功之前,全世界使用的瓷器全部依靠从中国进口。


从陶过度到瓷,这个进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殷商的釉陶开始,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直到东汉末年发展为成熟青瓷,延续了一千多年。

P1新石器 半坡类型彩陶鹰纹匜


这是一件鹰纹匜:  匜是一种盥洗用具。中国是礼仪之邦,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同时也规定了一整套礼仪用具,盥洗用具是归类在礼器名下的,因此匜也应归入到礼器类目之中。匜这种用具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甲骨文里面还没有找到这个字,但在金文里出现大量不同写法的“匜”,如:

因此可以确定,至少在西周,匜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金文里这个字又通盘,说明当时或者是成组配套使用的,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匜就带有盘。而说明匜是带有把手的。过去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实物匜是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如现藏在陕西省考古所内的荀侯匜。陶瓷匜出土的并不多,汉代有原始青瓷匜以及绿釉陶匜出现,有一些还带有龙柄。


P2商 青釉玄纹尊 


P3西周 原始青瓷三系瓿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窑口之一,它至今仍保持着数项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中国历史上烧制陶瓷的时间最长:已发现的南北朝丽水吕步坑窑至清代早期有明确康熙五十七年纪年款瓷器,跨度1300余年。其实在清代中晚期直至民国,龙泉窑仍旧在烧制瓷器,只不过规模,类别已经远不如先,其影响力几可忽略不计罢了。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盖盒



地域最广阔,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看,烧制龙泉青瓷或类龙泉青瓷的窑口横跨浙江福建两省九县市。此外还有一批南北方的窑口仿制龙泉青瓷,如江西的临江,陕西的耀州等等。因此其所影响的地域是最广阔的。


烧制瓷器品种最多:历史上几乎所有形制的瓷器,龙泉窑都有烧制过。很多品种还是龙泉窑首创甚至是独创的。


影响面最广:中国国内的南北方、世界上几乎所有中国瓷器进口国。当代考古学家在韩国沉船、印尼沉船、新加坡沉船均发现宋代龙泉窑器的踪影,而在欧洲法国等地,龙泉瓷器因有如此美丽的釉色,被专门命名为“雪拉同”。 

南宋 龙泉瓷釉贴双鱼纹折沿洗(印尼海域出水)

 


2011-2012我在印尼,顺便调查印尼近海三条中国宋元时期的沉船,其中以龙泉窑出水器居多,这类17-23公分的双鱼盘当时万隆,雅加达古玩市场的价格是3000-6000人民币。目前国内好一点的,价格在15000-20000左右。去年苏富比拍卖一件23公分类似盘,成交价为230万港币。


现已发现龙泉地区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址在丽水吕步坑,为南北朝及唐代青瓷窑。北宋时候,因越窑开始逐渐衰落,许多越窑的工匠转往龙泉地区继续烧制瓷器,这是龙泉窑开始大发展的开头。这个时期的龙泉窑器仍带有明显的越窑特征,被称之为“龙泉越窑”。我们看看这两只壶,一只是越窑烧制的,一只是龙泉窑烧制的,仅从外观看,确实不易看出其区别。


北宋越窑青釉刻花盘口壶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盘口壶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两者除了釉色有明显区别之外,形制,工艺,装饰方式方法都几乎一致。

这类北宋龙泉窑青釉器,目前市场价格尚不是很高,2000年左右,大约在8000元左右,2010年达到6-8万元左右,目前好一点的可以达到13-18万,未来价格仍应进一步攀升。


龙泉主窑场在现浙江龙泉县境内,分为东西两个窑群,东窑群在现大白岸水库沿岸地区,包括大白岸、小白岸、安福口、上严儿、山头窑等地;西窑群在大窑、金村、溪口一带,据龙泉博物馆专家介绍,迄今仅在龙泉县境内发现并编号的古窑址就有五百八十多处。

(浙江龙泉金村窑保护区域碑)

 


龙泉窑全盛时期当在南宋及元,特别是南宋中晚期,在大窑、溪口开始烧制供南宋宫廷使用的贡器,而元代则烧制为今人津津乐道的“哥窑”器。龙泉窑最出色的瓷器,除供给南宋宫廷使用的黑胎开片类官窑器物之外,还有梅子青、粉青、蜜蜡黄等。


2002年我组建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曾收集超过2000件龙泉各类窑口的代表性标本,由于时间所限,不能给大家发更多的标本图片,以后大家如有兴趣,可以进入中华博物网中古陶瓷,古陶瓷标本主页查看。


下图这件是南宋 官窑青釉水丞。是一位民国老收藏家所藏,86年88岁去世(香港),2007年遗产被拍卖,在香港一家不知名小拍卖行无底价起拍,目前的价格应该在100-200万之间,视具体的拍卖平台而定。


南宋 官窑青釉水丞



 


两宋特别是南宋龙泉窑青瓷器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其完全反应了宋代中国人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观点,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其完全依靠器形的变化和釉色的变化来表达温润含蓄而极具张力的美,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全球高端收藏爱好者热烈追捧之物。


龙泉窑的主窑场


龙泉窑的主窑场集中在从龙泉县城往西长深高速沿线的查田、黄田、小梅、竹口等镇, 其中,最为主要的中心窑场为大窑、金村、溪口、高际头、枫洞岩等处。


据史书记载,宋代龙泉窑最鼎式时期,大窑村外的作坊和龙窑棚连绵十余华里,即使是夏季大雨滂泼之时,穿行于此亦不用借助雨具。2008年我参加枫洞岩明代官窑窑址考察发掘时与龙泉县博物馆专家讨论,仅龙泉大窑村一处,经他们发现并放置编号的古瓷窑就有568座。这样的生产规模,在世界陶瓷史上亦是绝无仅有的。


龙泉窑的特殊制作工艺:龙泉窑地处浙南山区,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境内最高峰黄茅尖海拔1800余米,是浙南地区最高的山峰。山多田少,深林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农耕并不发达,因此非常适合烧制瓷器。龙泉窑有几个制作工艺特点:专门开发并充分利用开片作为釉面装饰;制胚之后先素胎焙烧固化,再复釉烧制,减少废品率,提高装烧效率;特殊配方:石灰釉,石灰碱釉。


中国陶瓷上的开片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中国在先秦时期即生产出原始青瓷。从出土原始青瓷实物看,其釉水薄,烧成火温底,胎土未完全瓷化。及至汉末,东南窑场突破技术瓶颈,成熟青瓷正式登场。两晋时期,古越窑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所产青瓷器釉面坚致青翠,但普遍偏薄,质感不强。至南北朝,瓷器工匠尝试改变釉料配方,以使釉面加厚增加质感,但随之出现釉层与胎的收缩率不相符,釉面开片并致使釉层剥落,所以,早期的片纹是窑病。


《云仙杂记》有载:“天宝,内库有青瓷酒杯,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以酒注之,温温然有气,相次如沸汤,乃名自暖杯”。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内库就是皇室放置御用具的仓库。这件纹如乱丝的青瓷杯唐玄宗亦喜爱,可见当时好的片纹瓷器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下面这件是南北朝 青釉莲纹盖罐,这件南北朝罐应该也出自江南窑场,2003年市场价1000元,2008年广州市文物总店代征集,价格18000元。


可以参考著录《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版。


小唇口、丰肩、斜削腹、平底。通体施青釉,釉层泛黄肥厚并带有细密纹片。肩部有四系,腹部饰有大片仰莲纹,代表盛开的莲花,花瓣上方承托刻印直线排列之圆形,代表莲子,配原盖,为典型南北朝时期作品,完整传世,小件大器,十分难得。


莲花是中国传统艺术品中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作为主要描绘对象或者是辅助纹饰,莲花是何时开始出现在中国绘画作品和各种工艺品上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莲花或者莲纹作为艺术品中的主体出现,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其所代表的内涵是不同的。可以肯定,早期莲纹的盛行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平行的,是因与果的直接关系,因为莲花是梵天的象征,后又转变为佛陀的象征,传说佛陀一降世就行七步,每踏一步就有一朵莲花涌现。2500多年前,悉达多.乔达摩王子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并奠定了佛教最初的理论基础,到印度孔雀王朝时,佛教开始沿南北两个方向迅速向外传播,而北传佛教又分为两支,即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何时进入中国?这个问题历来争持不下,有许多种说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各地文物古迹的研究,基本可以认定佛教不迟于东汉晚期进入中原。《四十二经章》、《车子理惑论》以及《后汉书》等都有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而遣使求法,使佛教流传汉地的故事,明帝更在东都洛阳营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由中天竺来中国传法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就在这里译出了四十二经章。考证陶瓷器上莲纹盛行的年代,就可以间接地印证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年代。现在可以考证瓷器上的莲纹最早应该出现在三国时期以及晋代,但真正定型并获得广泛应用的却是在南北朝,这一时期东南一带的窑场生产出大量以莲花、莲纹为主要装饰的瓷器,证明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深入到汉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给这个结论添上了有力的注脚。


唐代晚期,对莲花的颂赞和描述更多地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确立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自此以后,艺术品中的莲花就更多地作为高风亮节的象征物而出现,从而淡化了佛教的内涵。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以莲花为主题或者以莲花为喻,借以抒发自我情感。以诗歌为例,如“辛勤行李知身老,幸会依莲到骨香”*1说的是一生辛劳,但是始终不忘保持文人应有的气节;“一诵爱莲说,尘埃百不干”*2,表达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而“虽然亦混鱼虾处,风度自从丘壑来”*3就更有黑色幽默的味道了。


南北朝 青釉莲纹盖罐


但是,因为瓷器表面片纹的特殊形状和色彩千变万化,引人遐思,瓷器工匠们很快就发现,如果人为地加以利用,可以发展出一种特殊的釉面装饰工艺来。至北宋晚期,汝窑开始出现人工控制的瓷器片纹,南宋后这种技术更加成熟,南宋官窑就是片纹瓷器中的佼佼者,进而更影响了整个龙泉窑系,大量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片纹瓷来。


由于纹片的形状和色彩多样,古人还专门为纹片做出评鉴的标准来。明文震亨这样评述:“官、哥、汝窑,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最下。”有趣的是,在这个评价中,纹片的优劣与断纹生成的难易程度相符合。如冰裂纹是釉层之间的开片,因此只有多次上釉的官窑器或“类官窑”器才可能产生。鳝血更神奇,是胎土之中含有微量铜,在合适的窑炉气氛中因窑变而自然生成,无论如何努力也是可遇不可求,在目前见诸于世的古陶瓷著录中还未尝见有收录,故此二者为上是理所应当的。蟹爪是釉面条形开片,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氧化而形成;鱼子纹实际上是厚釉器,釉层中蕴涵丰富的大小不一的气泡,与纹片结合而成。这两种纹片是可以人工控制的。百岌碎,后开片,氧化染色,片纹杂乱无美感,故列为下品。而近世所追捧之金丝铁线,乃纯人工所为,不足道也。


下面的这件青釉菊瓣纹碗通体开纹片,而且纹片形状、颜色多样,同时拥有蟹爪纹、冰裂纹和鱼子纹,特别是近口沿部份的淡红色纹片,为鳝血红,更是十分难得。

南宋 龙泉大窑青釉菊瓣纹碗


这件龙泉大窑黑胎片纹碗1998年在广州古玩市场征集,价格在3位数,2012年有博物馆欲征集,所出价格为7位数。


石灰釉和石灰碱釉的区别在于:前者高温下釉面流动性强,因此釉面较为稀薄,且清亮,透明性好,玻璃质感强;后者高温下釉面流动性弱,因此釉面较为肥厚,失透,脂状质感强。这种外观呈现上的不同,其实却蕴含着极大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内核基本定型于春秋战国与魏晋这两个时期,而其外缘呈现则基本定型于汉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述一直遵从雅文化、俗文化两条平行线递进。雅文化主要见诸上层建筑领域,包括官方及社会上层阶级的所有文书文件、历史记录、哲学、美学、科学表述、文学艺术等等。俗文化则为民间日常生活应用的总成,包括民间文娱艺术、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戏曲、少数民族文化(无文字)传承等等。


最容易理解的代表物就是文字与文书形式:雅文化的载体是繁体字,文言文,俗文化的载体是简体字,口语及民间口口相传的各种说唱词,这在考古发掘中已出土大量的实物证据。例如已出土的秦简,政府文书均为文言文,繁体字,而民间的家书均为口语,内有大量的简体字。作为中华文明支撑点的儒释道三教,儒教与道教均源于本土,而佛教则由西域东来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支柱,而这个核心支柱的发源(佛教除外)、发展与承传,就是搭建在雅文化的支撑点之上。


两宋之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是雅文化,而两宋以后,经元代一百年的转换,俗文化成为主流,元代成为分水岭,因此可以说两宋时期的文化代表了中国雅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两宋时期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深深烙下了雅文化的标记,所有的工艺艺术品都反映出雅文化深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同样反映在中国的古陶瓷之中:两宋瓷器是雅文化杰出的表述,注重内在的张力;明清瓷则是俗文化的代表,注重外表的华丽。


北宋的汝官窑瓷器中是雅文化的代表,它天然去雕饰,表面失透,温润内敛,天青色反映出内心的纯净,历来为世所公认为中国陶瓷的最顶峰。它所采用的即为乳浊釉,表面呈失透感。

(北宋鲁山段店窑青釉折沿盘,这个是清凉寺汝官窑的爷爷,可以看到其使用乳浊釉,表面呈失透)

 

(北宋鲁山段店窑青釉折沿盘,这个是清凉寺汝官窑的爸爸,看以看到表面施乳浊釉,但是釉层已经较上一件为更稀薄,同样呈失透感) 



早期龙泉窑采用的是石灰釉,无论是五代还是北宋。因为这段时期龙泉窑烧制瓷器的主要对象是民间,因此需要外观的靓丽。

龙泉窑石灰釉青瓷碗,注意看起表面,玻璃质感强


但是南宋康王渡江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宋代宫廷的是雅文化的主导者,瓷器的标杆是北宋汝官窑和北宋官窑。但是因为金人的入侵,北地丢失,没有了原料,很可能原来的工匠及配方也失去了,因此,南宋供给宫廷的瓷器采用了多种工艺方式来模仿汝窑的效果。例如多次上釉,以降低釉面的折光率;采用紫金土为胎骨,降低胎骨的白度;采用石灰碱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等等。下图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复原件,杭州老虎洞修内司遗址出土。

南宋 修内司官窑复原件


南宋至元是龙泉窑的最高峰,大量青瓷除了供给国内市场及宫廷之外,还大量出口。出口的对象国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等等地域。具有及其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日本,人们(特别是贵族)对龙泉窑的喜爱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日本著名收藏家龙泉堂堂主家藏有一件南宋龙泉,在遭遇关东大地震时,他什么都不在意,连鞋子都来不及穿,抱着这件南宋龙泉瓷就跑出门外。日本国内收藏有6千余件历史文物,其中定为国宝级的瓷器有八件,4件为建窑建盏,一件是龙泉青瓷。


本世纪初,在龙泉大窑村外约三公里处的枫洞岩发现的明代烧制官窑的窑场,经专家审定确认,定名为大明处州官窑。这个官窑一直烧制明宫廷所用祭祀瓷器,一直到明成化皇帝下旨撤销之后才停止烧制贡器。《大明会典》卷一九四之陶器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需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直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而另一书《明宪宗实录》卷一还有更详细的记载:成华元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这里的饶、处等府,就是指景德镇和龙泉,这两条史书记录明白无误,足可引为例证。


明代初年,战乱刚刚结束,民间相当疾苦,因此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定下奉行节俭的政策,其中规定祭器皆用陶。《明史》有记载:今拟凡祭器皆用瓷,其式皆仿古簋登豆,唯笾以竹。诏从之。既然为祭祀所用,则当然需要大盘大碗。《大明会典》卷二十八中圆丘第一陈设图有注:用瓷碗代簋登豆用磁盘代凡坛庙同。也就是说祭祀之中盛放牺牲用的礼器就是大盘。《大明会典》卷二百一还有记: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圆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 圆丘就是天坛,祭祀圆丘使用青色磁盘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明处州官窑青瓷刻花碗,该碗直颈达37.5公分,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大明处州官窑中最大口径的一件。) (2007年我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老师带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前往枫洞岩大明处州官窑考古发掘现场考察) 


明代晚期的万历年间龙泉县遭受特大洪水,沿河地域的古瓷窑大多被冲毁,龙泉县志记载损失惨重,人员伤亡巨大。龙泉窑因此一蹶不振,进入衰败期。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龙泉窑的瓷土成分,其含铝量偏低,因此,龙泉窑瓷器需要两次入窑烧制,先烧素胎,成型后再过釉烧制。而宋代景德镇已经采用优质高岭土烧制瓷器,特别是进入元代以后采用二元配方,其胎土之中氧化铝含量高达26-28%,一次成型烧制也不会有太大的损耗。因此,龙泉窑退出市场竞争,让位给景德镇。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


以上是龙泉窑的介绍,以下再谈谈龙泉窑与南宋官窑的渊源与关联。


2014年中外古陶瓷研究学者齐聚龙泉县,召开座谈会及新闻发布会,一致认定宋代哥窑在龙泉,南宋时期龙泉地区亦烧制官窑瓷器。这就是溪口、大窑的黑胎青瓷。具体报道大家可以上网查,这里就不多啰嗦。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浙江考古所曾如此定性:“龙泉无官窑”。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90年代及本世纪初我曾多次去浙江考察窑址。(阿拉是浙江人,80年代小舅舅曾担任丽水地区行署专员)在2008年本人著作《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一书中就已提出,南宋龙泉溪口是南宋官窑。下面我摘录书中的原文,供大家参考商榷。


关于溪口窑争论最多的问题是溪口窑的身份,它究竟只是一个民窑,还是受到官府的指派,在烧制民窑器具时也烧制官窑,还是它原本就是专门为烧制官窑器具而单独建立起来的?过去人们认识的南宋官窑,主要是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至于龙泉窑所烧制的黑胎青瓷,只认同它是龙泉仿制官窑器。

随着《中兴礼书》的被解读,人们认识到原来南宋时候有五个窑口烧制官窑器具,分别在平江府、绍兴府、临安府的修内司、郊坛下和处州府。进入21世纪,考古人员已经发现了绍兴府的寺龙口、临安府的修内司,而处州官窑就一定是在龙泉。那么龙泉究竟是哪个窑在烧官窑器?如果按照官窑器的特征作为标准:薄胎厚釉、开纹片、黑胎、使用石灰碱釉、紫口铁足、多次素烧多次上釉、式样只供皇宫,民间禁止使用等等条条框框来进行排比的话,那么龙泉大窑和溪口窑所烧制的黑胎青瓷器应该就是龙泉官窑。

(重点在这里):其中,溪口窑的情况更为特殊,从已揭露出来的种种情况来判断,它更可能就是专门为烧官窑器而建立起来的。(2007年本人在龙泉溪口考察瓦窑垟窑址时与当地村民做调研) 



探索溪口窑与南宋官窑的关系,有四个要点值得重视:


  1. 溪口窑的烧造时间:

    通过窑址考察以及历史文件的阅读,人们发现溪口窑烧制瓷器

的时间恰恰仅在南宋一朝,而且是南宋中期以后至宋末元初短短的数十年,这就值得思考。附近的大窑、金村、稍远一点的安福、上严儿、杨梅岭等窑口,至南宋时都已经有百数十年或者更长久的制瓷历史,无论是技术、经验、工匠、设备等等都应十分齐全方便,那为什么不直接在这些窑口烧制而要另建新窑?


再者,如果是民窑,除非出现重大选址失误如原料来源短缺、运输线路过长、技术人员流失等等,一旦建立起来就应持续下去。龙泉周边所有的民窑都持续烧制下去直到三百年后的明代甚至清早期,而这个才建起来的溪口窑,在没有任何外来自然因素的压迫下,为何仅持续了数十年,至宋末元初就突然消失了?


下图是溪口南宋官窑海棠杯,是本人2007年在龙泉征集,当年价格在5位数,后被香港敏求精舍的朋友们弄走了,目前的价格在6-7位数之间。


南宋 溪口窑 青釉海棠盏



二、溪口窑的地理位置:

中国古代瓷窑都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集中,根据

瓷土来源、水源、燃料收集以及大流量运输节点的设定,就近确定窑址的位置。在中国南方各省,经常可以见到一面山坡上排列着十数条龙窑,或者在山脊的两边密布龙窑的现象。龙泉窑是一个跨二省九县的巨大窑场群,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陶瓷生产工业基地,仅龙泉县境内已经发现并给出编号的龙窑就有超过366条。


龙泉县境内的窑场集中在两个地点,一个是县城东北安仁镇及道太乡境内,紧水滩水库沿岸,另一个是县城西南的小梅镇,这些窑场生产运作已经相当成熟规范,且靠近瓷土和燃料的供应地,运输也十分方便。那么,为什么不在这些窑口的附近建设新窑,而要专门跑到查田镇溪口的瓦窑垟建立一个新的窑?舍近求远,离群索居、一定是有某种特殊的目的,这个目的又是什么呢?

(溪口窑外景,2007年本人在现场拍摄) 


(溪口窑外景,1936年瑞典考古人员拍摄。图片取自瑞典出版的《宋窑器》一书,1936年出版。) 



三、溪口窑瓷器的类型:

窑址考察发现,溪口窑烧制的瓷器与传统龙泉窑瓷器有很大的

不同。传统龙泉窑器是灰白胎、大多无纹片,小到日用器具,大到陈设用瓷都有生产。而溪口窑生产的是黑胎青瓷、包括薄胎厚釉器和厚胎薄釉器,有纹片,紫口铁足,大多是日用餐具和小型装饰用瓷如小花瓶,各式炉特别是鬲式炉、簋式炉等。


很多式样是龙泉境内别的窑厂所没有的,但在南宋官窑瓷器中却有很多类似或者几乎完全相同的器物。还有一点很重要,在南宋及元代,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中龙泉窑器大量出现,而却极少发现同时代的溪口窑黑胎青瓷器。同时,以溪口窑标本与各大博物馆藏已认定为南宋官窑的瓷器相比较,如非中国古陶瓷研究专家,要仅凭目鉴加以区别是困难的。


四、溪口窑与大窑黑胎青瓷烧制方式的比对:

根据《中兴礼书》的记载,可以认定龙泉有官窑存在,烧制黑

胎青瓷器。而目前所发现的龙泉地区生产黑胎青瓷的窑场是地

处小梅镇的大窑和地处查田镇的溪口窑,而这两个窑的情况又有

很大的不同。大窑生产黑胎青瓷,是在一个窑炉之中,与白胎

青瓷混装烧制,黑胎青瓷只占总产量的很小一部分,大约15%

左右。而溪口瓦窑垟窑址出土的瓷片却几乎完全是黑胎青瓷,

有薄胎厚釉和厚胎薄釉,极少见到有白胎青瓷。


如果将龙泉大窑烧制黑胎青瓷的情况视为官搭民烧或者是官府预定窑位烧制官窑器,其烧制模式与北宋汝窑、钧窑的情况相类似的话,那么溪口窑烧制黑胎青瓷的的情况,其模式是否与北宋汝官窑、南宋修内司、郊坛下官窑的情况相类似?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立即确定溪口窑就是官窑,而是把一些思

考的线索提出来,有待于专业的古陶瓷研究学者或者是考古工

作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印证。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在考

虑这个问题并且已经付诸于行动之中,浙江考古研究所资深研

究员,也是龙泉窑瓷器专家朱伯谦先生就在他主编的《龙泉窑

青瓷》一书中这样写到:南宋后期在大窑和溪口瓦窑垟设立

官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思索引领行动,无论是科学行为还是经济行为,这个模式都是被人们所广泛应用的,21世纪汝窑、寺龙口官窑、修内司官窑的发现,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去完成的。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新的发现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一些历史上尘封已久的谜团会被解开,新的结论就此产生,这就是文化的发展进步。

以上原文摘自本人著作《玩物致知——中国古陶瓷谈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0万字,118件器物共计约500余张彩图,256页。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五年,龙泉地区发现更多的专门烧制黑胎青瓷的窑口,例如叶乌地、岙底、小梅窑等等。其外观特征与南宋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非常相似,如果不是明确知道其发掘的出处,仅凭外观是非常容易混淆的。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古陶瓷研究学者倾向于认为南宋中晚期在龙泉地区烧制南宋官窑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就我个人认为,南宋早期,官窑试制阶段,所采用的工匠和技术,极有可能是出自龙泉地区,也就是说龙泉窑的工匠带着龙泉窑的技术参与了南宋官窑的初创。而南宋中期以后,由于地缘关系,原料关系,制度关系,除了少部分重要核心器物仍在杭州烧制(很可能是在何家山窑烧制,但因窑址在一号大院之下,至今未能考古发掘),大部分日用器具及部分祭祀用具是在龙泉地区烧制的。


对于南宋官窑整体发展的脉络,以及南宋官窑与龙泉窑的关系,我本人有一个思路(当然,部分与正统的研究有冲突或者是目前研究的空白),可以借用一张图标来理清:

时间

位置

注释

南宋早期,南宋皇室定都之前:

平江窑,位置在今苏州、无锡、宜兴一带,但是至今未找到窑址。

靖康之变事出突然,宋室倾覆事出突然,因此南渡匆忙。且具史书记载其满载皇室器用的船在渡江时倾覆,礼器尽失,故南宋早期宋室祭祀均用军中器具暂充。后因大臣们提意见,说我们老是被金兵追来追去,与祭祀心不诚有关。这个心不诚就是指没有专用的祭祀用具。故朝廷下旨附近的平江府烧制祭祀用瓷器。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恐怕仅维持了一年,烧制不超过两次。

绍兴十三年确定在临安建立明堂和太庙之前。

越窑,具体窑口有二处:低岭头、寺龙口。

其中,低岭头是试烧阶段,前后时间不超过二年,完全按照汝官窑的式样、外观呈现、种类来烧制。后因低岭头位置、技术差异问题,移至寺龙口。寺龙口南宋官窑的烧制我个人认为直到南宋晚期仍有零星的生产。

绍兴十三年左右

修内司,地点在今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附近,紧贴南宋宫苑西北角院墙,而一墙之隔即是南宋宫廷太庙所在。

修内司的作用有两个:1、按照汝官窑为模板试制;2、正式生产。故修内司官窑从器物上看,有许多前后不一,种类不一,技艺不一的情况。充分说明是试烧与生产同时存在。而这个时候使用的工匠和技术,除部分核心人员或者从江北一并南渡二来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从龙泉地区征调。

南宋早、中期

郊坛下官窑,位置在今杭州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边。

由于修内司官窑紧贴太庙,生产及窑工的生活活动影响了宫廷特别是太庙的清净,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修内司官窑被撤销而移师至郊坛下。

南宋中、晚期

龙泉地区的溪口瓦窑垟、下梅大窑。

郊坛下官窑总计57米长,产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宫廷需求。故南宋中期开始,宋皇廷直接在龙泉地区设置官窑,派出督窑官、发给制样需索的官用器物图纸,甚至从杭州运去烧制黑胎官窑所需要的紫金土。此时的格局是:杭州地区烧制祭祀及玩赏用瓷,龙泉地区烧制生活用瓷。


以上就是南宋官窑与龙泉窑的关联。下面集中分类发布龙泉窑、南宋官窑、龙泉地区烧制的南宋官窑的图片供大家参考。在发布图片的同时,对龙泉窑及南宋官窑的价值走向做一些评点。

首先是北宋龙泉窑,这种五管塔瓶是江南地区特有的,通常,塔瓶和这种长颈盖瓶配对,或者与梅瓶配对。顺便说一下,早期的越窑不出梅瓶,非常奇怪的现象。

这对带有“河滨遗范”款的完整器非常少见,国内著录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安徽省博有一件,在就是这一对。这一对是本人2002年在广州的古玩市场征集的,当时的价格是4位数。目前的价值在六位数。



这些是龙泉大窑区岙底窑出产之黑胎青瓷,应为宫廷定制物。

岙底长颈瓶,式样与宫廷所用器物一致,而民间少有。去年纽约苏富比曾拍卖一件类似的黄釉长颈瓶,成交价格在200余万元。

以下为龙泉大窑区叶乌地窑场所烧黑胎青瓷标本。

如果不知道出处,只看这些标本,即使是专业人员亦难以区分是修内司官窑还是龙泉官窑。


以下是小梅窑,小梅窑目前中国古陶瓷专家定性确认为宋代“哥窑”,窑址已经保护,门口还有一块牌子《哥的传说》。


小梅窑的特征是表面开片呈“哈密瓜”皮,非常好认。小梅窑应是南宋早期试烧官窑器的窑址,面积很小,遗存很少。

两件小梅窑的标本,索价十万元。


这些是溪口窑,可以看到其形制完全是“制样需索”的官式陈设器或者祭祀器。



以下是标准龙泉大窑烧制的青瓷器。

上图的筒炉是标准的梅子青

八角盘是标准的粉青

米黄釉经瓶

束口洗


以下是大窑枫洞岩窑出产的大明处州官窑,窑址区采集的标本,酒壶,窑址区出土的标本。

意看后面这件大碗,底部除正常的垫烧支圈外还多了一道垫烧护圈,呈白色,这是大明处州官窑的标准。


以下是明代龙泉窑,大明处州官窑起始时间为洪武,截止时间为成化元年。

以下是元代龙泉窑。


今天上传的标准器可以做为大家鉴定、淘宝的标准件。


最后,为了让大家日后有机会自己去龙泉淘宝,我把地图发给大家,不过,记得若是淘到宝了,要请群里面的朋友们吃饭哦。




张公巷窑,我个人认定应该就是北宋官窑(不是汝官窑),70%的国内古陶瓷专家认同这个观点。这是我去年考察张公巷窑址的照片,同行的还有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赵自强老师,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30余人,及张公巷窑址发现者,国家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朱文立先生。

这个是张公巷一号内部情况。保密哦,闲人免进的,要不出了盗贼就麻烦了。


北宋官窑实际上有两个,即清凉寺汝官窑和张公巷北宋官窑。两个的共同点是:天青釉,香灰胎,官式用具,素烧坯,有令则过釉烧完整器进贡。两者不同的是:汝官窑采用石灰碱釉,表面呈乳浊状,张公巷采用石灰釉,表面呈高光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