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 五千言,字字珠玑,内容博大,思想精妙。 《道德经》本身不是一部宗教的经书, 它是一部古代智者对社会、人生、事物的洞悉,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书。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时代能占一席重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 在老子的笔下是一个哲学范畴, 它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路,道理,道德,而是指生化万物的本体。 《道德经》五十二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谬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表达了老子对万物起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探索, 拿现在的话来说,“道”是源于自然的, 因为“道”就是自然的自性。 因此可以说,老子对自然规律的重视与不可违背性, 是人类最早对这一科学命题的阐述。 当今人类因违反自然规律,而受到自然的报复后, 才有所觉悟,因之喊出了“回归自然,保护地球!”的口号。 这远在几千年前的老子已是“先知先觉”了。 只可惜老子的论述被人漠视面折戟沉沙。 老子的思想不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且也具有了辩证法。 如他所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就是对对立与统一的最早描述。 因此可以说老子开创丁中国及世界辩证法的气河, 这在遥远的古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老子是古代思想家的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做。 但是在独尊儒术的封建时代, 老子的光辉思想被淹没于罢黢之中, 它的灵光被层层乌云所遮盖。 另一方面是老子的许多哲理,是用文言词语来表述的,因之易发生歧义。 因此阅读和理解都非常困难, 这便造成了“曲高和寡”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老子也有他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如老子的“小固寡民”的思想。 所谓“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偏见,同时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难于令人信服。 其实这种观点是老子根据当时 “以众暴寡,以强凌弱,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所提出的补救之策。但这种理论是荒谬的。 因这药没有对症,也无治疗之功 总之老子把“道”说成是“天下母”——生化万物的本体。 这是人类对万物起源的探索, 是对“天命观”和“天道观”的生化万物的本体否定 ,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老子是智者,他的思想光辉将永照中华民族的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