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哪些第一次读到就震撼的句子?

 尤由频道 2019-12-13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列出这一个句子,我看了高赞的回答都是直接列举出来,说实话,想要读懂一个句子哪有那么简单呢?大道至简,就解释这一句,真的读懂了,这几分钟就值了。

首先我就上升一下高度,这个句子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应该是全人类都应该参悟的。但我先不解释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可以先想一下,你在哪里听过或者见过这个句子?不管你是在哪儿听到的,一般人都不知道原文作者是谁,但至于为什么,最后揭晓这个答案。

我们从四个部分来帮忙大家来理解这个句子。

一、出处

想了解一句经典,必须结合原文的背景,语文知识点哈,这句话的原文出自佛家慧能六祖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这四句是从另一个高僧神秀的偈子里引出的,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句话怎么来的,还有个小故事,相传五祖弘忍在传六祖的时候,想看看众人参悟的程度,神秀在墙上写下了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说我们的身体就是智慧,心呢就是明镜,我们要时常擦拭,不能让其沾上一丝尘埃,其实到这个境界已经不错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够抵住外界的优惠,时常告诫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徒,在做了坏事之后,需要惩罚自己而祈求主的原谅,这一点跟神秀所说的常拂拭是一个道理。但是惠能一眼就看出神秀没有悟透人之本性,于是写下了上面所说的偈子。

二、译文

惠能六祖的的偈子所表达的境界就比神秀的要高得多,总的意思就是,大道不会因为菩提树在不在哪儿而改变什么,而心虽如明镜,但其实并不确切存在,哪里又会沾上灰尘呢?惠能认识到其实所谓的智慧也好,心智也好,都是虚无的,都是不存在的,把实的东西看虚,才能看到到本质,而人也是一样,只有看透内心深部的虚的东西,才能摒除外部的实的东西——世俗,其实这句话最终的目的是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如何脱离苦海。

三、现代科学如何解释

惠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本来无一物呢?明明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呀?复制一点TED演讲的内容,现代人都相信科学,那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1. 我是谁?

这是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人是由细胞组成的,这我们生物课都学过,细胞当然也是由分子和原子等构成,原子又是更小的物理单位构成的,如果继续往小了看,我想还能继续分下去,但是如果我们无限放大看这些原子呢?可能有终结吗?不可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只会看到越来越小的单位,根本不可能有尽头,因此有一种说法说这个无限小的单位是由一种叫“能量”的物质构成的,什么意思呢?宇宙在刚出现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守恒的,继而化为有限的原子,最终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宇宙当时产生的能量的一部分,我即能量,人类即能量,万物即能量。

2. 痛苦从哪儿来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自己和其他人都是由能量形成的,但其实很难感受到我们是一体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感受到隐藏于自己内心的能量呢?也就是说感觉到他人的能量,因为大家彼此都是一体的呀,都是由宇宙的能量组成的。原因在于所见即所得,你看到的东西太多了,产生的想法也就太多了,有一个实验,闭上眼睛,花十秒钟,什么都不要想!

你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反正我是做不到,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什么都不想,所以说只要你接收到了我发给你的信号“什么都不好想”,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想,我怎么才能什么都不想,很神奇吧!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你都不能幸免,还得做个噩梦啥的。

人是无法控制脑子里想什么的,因而被迫创造了一些均有可能发生的现实。我们不停地拿这些可能性与现状做对比,也可以说成是七情六欲,这些本性往往占据了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无法观察到我们内在的能量,意识到我们是和世界融为一体的,如果你静下心,去往深山之间,与大自然共相处,暂时脱离现实的浮躁,也能略微感受到那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抛弃那些嫉妒、比较、后悔等情绪,所以痛苦还是源自于比较

3. 如何消除痛苦

其实痛苦的根源上面已经交代了,来自于你的胡思乱想,但这并不怪你,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从进化论的角度,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机制。想得越多,痛苦越多,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虚假的,不是在抱怨。

“姚明在你小学篮球场投了个三分,进球了”

做一个实验,你这会儿想象一下上面的画面,是不是画面感很强,但是姚明真的投了吗?没有吧?如果我说你现在所意识到的一切,都是一种假象,被设定好的假象,甚至宇宙中所投射的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情节,现在我们只是作为主角,在主演一场电影。其实实现这一点也并不是不可能,因为我们的意识都是主观的,就像你在看知乎的这些文字时,其他本质上就是颜色的差别,是反射光的不同,而你在大脑中却主观产生了很多想法,很多画面。所谓“四大皆空”我想也是这个意思吧。

爱因斯坦曾说过:“思想总是被意识的幻觉折磨”,这种幻觉让你觉得你是个独立的人,但实际上你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都在运作的能量。就像海洋是由流动的水组成,我们可以命名海洋的一片为海浪,但这也使我们产生错觉,认为这一片海浪是脱离海洋的个体,但这一片海浪并不在大海之中,这一片海浪就是大海。同样我们或许不是海浪,而是整片海洋,这样我们能直观的理解,我们都是不可分割的能量。

科学实验中,从冥想了数千个小时的出家人的脑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明显的变化,上万亿连在一起的神经元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随着大脑中枢神经量化的、客观的变化,他们形容自己有一种无二无别、无穷无尽、混为一体的感觉,但他们依然是存在的,但不是存在的个体,“我”即是空,只是一种载体,而不带有自我的想法

既然万物都是一体,为何还要比较?帮助他人同时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如此,我们的生活重心就会从自我变为了他人,即使痛苦也是万物一起承受。

四、对我们的意义

  1. 看淡痛苦

苦不是你一个人有的,只要有所思,就有所苦。你会认为自己哪一天功成名就了就没有痛苦了吗?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不会。因为曾国藩还会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辛弃疾还会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有痛苦是正常,痛苦是因为你对生活有着期待,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那我们该不该对生活充满期待呢?没人说不该,但你就要做好漂泊于苦海的准备,但记得苦中作乐。

2. 看淡生命

了解过能量的概念,你还认为这世界没有轮回这一说吗?相传有一对夫妻,那丈夫没其他毛病,对妻子特别好,但是极其不爱卫生,不讲究,不讲究到什么程度,朋友来家吃饭的时候,丈夫有屁就在饭桌上放,从不避讳。妻子实在受不了了,就去寺庙去寻找佛的帮助,佛说:“你的前世是一个木工,他上山去砍柴,看到一颗参天大树,一个人抱不下,这大树的皮非常漂亮,你想都没想就扒了它的皮,可你曾知,你这一扒废了它上千年的修为,而这颗树就是你丈夫的前世,今生你就得忍受它的不足。”,这个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死后,所谓的灵魂肯定是要转移到其它地方的,是人也好,是小猫小狗也好,还是一粒尘土也好,它都会以一定的规律运作着,最近抖音上很好的“有因必有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珍惜所遇到的一切,这一切皆是定数

3. 看淡名利

如果说人是能量的载体的话,那人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能量的暂时的住宿场所,所有你所拥有的一切说到底还是在为了你体内的能量服务,真实的你其实是能量,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能量,身心只是能量所塑造的短暂的幻影,心智即是幻想,那你就不会再在意生前的名利,因为当你死亡时,真实的你带不走这一切,你将寻找下一个载体。

4. 看见平凡

看到这儿,我们终于认识到我们只是芸芸众生的一枚普通人罢了但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其实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件不平凡的事了,可能我们永远都无法参悟到慧能六祖的本性,要做到就更难了,但至少我们知道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或者说要做一个好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其出发点都是好的(邪教除外),那就是让你做一个好人,因为伤害他人其实也是在伤害你自己,所以做不到普渡众生,我们就做好自己。

5. 认真过好每一天

知道了看淡痛苦,看淡生命,看淡名利以及看见平凡之后,我们要怎么做呢?我觉得就是一个老话——“活在当下”,如何做到活在当下?今天早餐该补充点儿维生素,就吃点儿水果,上午上班就把事情认真做好,这节课是英语课,就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节课上好,下班了该好好陪家人,那就多付出点爱(这一块我深有体会,但是不展开讲了,把眼前的事做好,是至高无上的道理)。我们做不到不为自己,我们也做不到停止思考,虽然人们不愿意承认人是自我的,连我这个词都经常用“本人”“鄙人”“在下”“作者”“笔者”等词语带代替,以表示公正,不夹杂私欲,但事实是人们做的这一切还是在围着自己转,我们能做的就是平衡自己,不悲不喜,正常走过这一生。你可能以为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但其实很多有为之人也都是这样过来,大家都认识的明星,像许巍、窦唯、朴树,你觉得他们很平凡吗?我觉得不,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平凡吗?上次朴树有个新闻,挺有意思,录制《乐队的夏天》的时候,到12点还是几点,到了朴树平常该睡觉的点了,然后他就走了。哈哈,你看,大家不也都得到点儿睡觉嘛!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大家都很熟悉惠能六祖的这句偈子,但却不认识惠能六祖,因为作为这样一种无我的境界,惠能这个名字还重要吗?不重要,写这句话的人可以是惠能,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只要让更多人参悟到这样的内涵,去追求这种境界,就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