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迁移,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GXF360 2019-12-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要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传统的解释分析类课堂显然不符合教学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了构筑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思想。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结合的,通过阅读能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技巧、积累语感,通过写作能让学生科学迁移,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用能力。那怎样构筑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有效迁移呢?

一、言语精妙处,生动表达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学生觉得文章中的词句用得十分巧妙。但是,如果让他们说出为何生动、哪里具体,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同样,学生也没有掌握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抓住文本中言语精妙的地方展开分析,尝试说出它精妙在何处,并在对比探究中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表达变得更为具体。然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迁移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表达,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0月24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引荐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出色民营企业家”名单发布,杨宗祥作为云南唯一当选的民营企业家,与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同时上榜。

如,《黄果树瀑布》一文的语言十分有特色,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瀑布的壮观景象描绘得到生动传神。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抓住比喻等修辞手法展开分析。我首先鼓励学生找出文本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他们找到了“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等句子。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比喻句能将人们不熟悉的事物转化成熟悉的事物,这样就能更形象地展现事物了。”我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子,以自然现象,如雷、电等作为写作目标,展开写作活动。有的学生写道:“雷电仿佛锤子一般,砸在了漆黑的天宇上。天宇顿时如同玻璃一般,碎裂的纹路扩展了开来。”

抓住文章言语的精妙处进行探究,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我根据文本特色设置语用训练,引导学生展开仿写,这样学生就能译破语言表达的密码,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许元生是在2月份的聚餐中注意到如芸的。职能部门的员工们一起去吃海鲜自助,他和她坐在了一桌。女孩子们都矜持地坐着,等着男生们拿饮料,端来沙拉和水果,她们小心翼翼地,唯恐碰坏了手上的美甲。如芸呢,把长头发挽成一个利落的“丸子”,拿着长夹子给大伙烤肉,烤蔬菜、烤海鲜,一盘又一盘地,照顾着整个桌子的人。

二、典型句式处,体会节奏

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只会使用简单的句式,很少主动使用对排比、倒装等特殊的句式。在教学的时候,我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典型句型进行探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些句式在结构、韵律上的特点,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找到自己的作文,修改其中的句子,让文章变得更富有文采。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有这样一句:“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作者通过排比的方法让读者感受到蝴蝶经过的不同地方。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关注这个典型的句式,并展开诵读。在诵读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这样写很有节奏感,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我又进一步追问:“为何作者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写作呢?”学生回答道:“蝴蝶在特定的时间都要赶到山谷,说明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有一定的急迫性。用排比的句式,十分整齐,增强节奏感,让人感受到了蝴蝶的急迫,也体会到了蝴蝶的数量很多。”在学生认识到了该句式的特点之后,我又鼓励学生展开写作活动。学生找出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修改其中的一些句子,使它变成排比句。有个学生写了自己早上起床晚了,匆匆忙忙要出门,就使用了这样的句式:“我穿上衣服,套了裤子,脚踏鞋子,咬口油饼,抓起书包,推门就走了出去。”该句式的使用也体现出了急迫性。

综上所述,对各模块对数据进行精确处理后,小车各部分性能稳定,波动现象不严重。基本实现项目组规定的功能,各项数据与理论上基本相符,误差比较小,但有些数据还需要精确处理。车模选用传统四驱玩具车,体积小,质量轻,便于驱动。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完善的情况下,与技术平台相匹配,要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控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监督成效。

学者歌德说:“内容人人都能看见,含义只有少数人知道,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秘密。”探究文章的典型句式,就是挖掘文本的秘密,并在实践中将秘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写法巧妙处,凸显深度

有的文章会有一些巧妙的安排,如故意设置的留白、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在阅读的时候,学生会发现这些地方让文章变得更有深度、更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这样的地方并加以分析,探究它们表达的妙处。这样,学生的阅读就能更为深入,语用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巧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我鼓励学生先将文章转变成顺序的写法,然后对比一下,看看运用了倒叙后,文章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文章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名南非儿童的死亡,而且他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表扬和肯定。这样,文章一开头就引发悬念:“一个孩子怎么会得艾滋病呢?他又是如何和艾滋病斗争的呢?”我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发现运用了倒叙的方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又鼓励学生思考:“大家在平常的写作中,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倒叙的手法呢?倒叙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认为:“如果要写的事情有一个特殊的结局,那么就可以用倒叙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从而阅读下去。”

在组织学生展开赏析的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写法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就“作者何处写得精彩”“我在写作的时候可借鉴哪些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在互动中,学生的语用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段落结构处,讲究顺序

语文教学不仅要将关注点放在字、词、句上,还要让学生关注段落结构的特点,学习如何才能有序地表达。我鼓励学生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思考作者用何种顺序观察景物、描写事物。这样,学生就会逐步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就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如,教学《月亮湾》一文时,我鼓励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尝试解决问题。我说:“在月亮湾,一定有很多东西要写。作者怎样安排顺序呢?他为何要这样安排呢?”学生首先找出文章中描写景物的顺序,发现文章写了村子前面的风景,按照河上的景物、河水的状态、河岸的状态这个顺序来写作。我追问道:“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说:“这样显得十分有条理。如果东写一点,西写一点,那么就会给人没有条理的感觉。”在学生认识到文章结构顺序的重要性后,我鼓励他们展开思考:“如果让大家写一写我们的校园,大家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呢?”学生展开了思考。有的学生认为:“首先要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都要写一下自己学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认识到了结构的重要性。

我鼓励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段落,并尝试展开各种形式的改写。如,用倒叙的方式来改写原本顺叙写的文章。在改写后,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说说改写前后阅读的不同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和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效迁移,就要从关注文章写什么转变为关注如何写文章,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写作,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