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施济美的一生,如同夜空中的烟火,绚烂而又充满着哀怨,繁华落幕,只剩下凄美,让人唏嘘不已。 她原本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幸福美貌的家庭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之下,成长为才貌双全的才女,同时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挚爱,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然而,乱世之中,这些幸福在战争面前渺小如同沙砾,不堪一击。随着爱人奔赴战场,一切的幸福只是期待。 一、良好的家世 施济美的家世很好,全家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名为施肇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紧接着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回国后在外交部任职,是深受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器重的得力助手。 祖父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员。母亲也是出身名门,学识丰富的大家闺秀,不仅精通古典诗文,吟诗作对也不在话下。 在家庭的熏陶之下,施济美从小就十分热爱传统文学。她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古诗文,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母亲的才气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学习。 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施家从北京搬迁到南京。祖父退休后便一直待在扬州生活,母亲常常到扬州照顾老人。为了排解老人的孤独,施济美便经常跟随母亲,去看望自己的祖父。 扬州老家书香极为浓郁,这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书籍字画,成为了施济美幼时的小天堂。每次她一去,祖父便带她欣赏字画,传授知识。在耳濡目染的学习之间,她形成了极高的文学造诣。 除了家人从小的培养,施济美也接受了很好的学校教育。由于她十分聪敏好学,又有着很好的基础,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的时候,施济美和自己的同学俞昭明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邂逅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二、甜蜜的爱情 俞昭明的家世也很好,原本在北方生活的她,同样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而搬到南方生活。两人经历相似,性格相投,又都喜爱文学,自然有很多话题可聊,很快便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姐妹。 随着两人感情越来越深厚,为了可以一起生活学习,俞昭明便住到了施济美的家里,朝夕相处,成为了一生的知己。 在俞昭明的介绍下,施济美认识了她的弟弟俞允明,三人常常一起玩耍,结成了关系十分要好的朋友。 青春正好的年纪,青涩懵懂的少年,大多人对爱情充满了纯真的憧憬。长时间的相处中,施济美和俞允明互生好感,发展成为甜蜜的恋人。 三人一起努力考入了东吴大学,共同陪伴彼此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战争爆发,面对国仇家恨,他们和许多青年一样,选择共赴国难。 施济美不愿意与爱人分别,想要跟随着俞允明,可是父亲在国外工作,无法照顾家庭,她放心不下母亲和妹妹,只能忍痛分离。 两人虽然未能成婚,可是早已认定彼此,两边的长辈也早已默许。 弟弟离开了,俞昭明自然得留下照顾家庭。曾经的两姐妹除了学习之外,也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照顾自己的家人。 三、死别的痛苦 在南京被攻陷之前,施济美设法将俞家和施家的人转到了上海。而她一边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一边等待着爱人的归来。俞允明跋山涉水到达武汉,同样一边抗战,一边学习。 他一有时间,便给家人和爱人写信报平安。拿到信的施济美便和俞昭明一起到俞家,将信交给长辈。 俞父早已认定了施济美这个儿媳,每次总是让她来读信,回信自然也是由她来执笔。 一封封的信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也架起了每个在等候的人的希望。然而希望还在继续,信却断了。 武汉失守后,俞允明的信也跟着断了,每个人的心开始揪了起来。经过多方打听,施济美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俞允明在轰炸中不幸身亡。 这一噩耗让施济美痛苦万分,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从此无法再爱任何人。 自此,她承担起照顾爱人家人的重担,为了瞒住俞家二老,她和俞昭明两人便模仿俞允明的字迹和口气,伪造来信。每次写信之时,想起和爱人的点点滴滴,施济美不禁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有时候,泪水打湿信件,写一次信需要更换好几次。 最痛苦的莫过于将信交给老人,还要施济美亲自来读,字字句句无疑像万箭穿心,却还要假装欢喜,假装回信。此举一直持续到俞家老人离开人世,他们一直以为儿子在国外深造。 施济美一生未嫁,一直将自己视为俞家人,照顾爱人的双亲。俞昭明深受感动,决心陪伴朋友,同样一生没有结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