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云海心音aryw2v 2019-12-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围生期新生儿窒息,引起脑供血及能量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种全脑性损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病理生理:

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 ATP 严重缺乏,妨碍脑细胞正常功能,使更多的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从而压迫毛细血管,使脑组织进一步缺血缺氧。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后其紧密连接松解, 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蛋白等漏出,导致脑水肿, 使脑的体积和重量增加, 脑室、脑池受压变窄或消失。

乳酸蓄积, 局部组织酸中毒, 破坏脑血流量自动控制功能, 导致脑细胞坏死。由于静脉淤血、缺氧引起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使静脉扩张, 静脉压升高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可使毛细血管或小静脉破裂出血。可归纳为脑水肿、脑坏死及缺氧性颅内出血。
临床诊断要点:

1. 有明确围生期窒息缺氧史。

2.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和原始反射异常等症状;

3. 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将 HIE 分为三期。

  • 1)轻度:表现为过度兴奋、眼神改变,反射稍活跃,无或 1~2 次小抽动,肌张力正常,病程短,症状可在 24 小时以内消失。

  • 2)中度: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前囟张力稍高,病程常持续一周。

  • 3)重度:表现为昏迷、反射消失、持续惊厥、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散大、前囟饱满等,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有后遗症发生。

影像学表现:

CT 表现:
主要为脑实质低密度影、基底节/丘脑对称性密度增高、颅内出血及脑梗死等。

1、脑白质低密度,脑实质 CT 值低于 18 HU 以下为低密度。

CT 分度:根据低密度分布范围可分为 3 级

  • ①轻度:脑实质内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区,主要在额叶、顶叶, 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分布不超过两个脑叶,低密度影与邻近正常脑实质境界基本清楚,脑室、脑沟、脑池正常;

  • ②中度:脑实质散在低密度影分布超过两个脑叶, 但不累及全部脑叶,灰白质界限模糊,邻近脑沟、脑池受压变窄;

  • ③重度:脑实质各叶(不包括小脑)弥漫性低密度影, 灰白质界限消失, 脑室变窄、甚至消失,基底节和小脑密度可正常。

2、颅内出血:主要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相对少见,是中、重度 HIE 的常见并发症。

①原生基质出血(包括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起源处即原生基质, 是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易损伤部位,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造成该区域出血。

早产儿原生基质出血分为四级:

  • Ⅰ级为室管膜下血肿,CT 显示孟氏孔后方或侧脑室体部室管膜下区域局灶性高密度灶, 脑室内无积血;

  • Ⅱ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不伴有脑室扩张,CT 显示侧脑室周围高密度血肿的同时, 见侧脑室内少量积血, 脑室无扩张;

  • Ⅲ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伴有脑室扩张,CT 显示侧脑室周围高密度血肿的同时, 伴随脑室内大量积血和明显的脑室扩张;

  • Ⅳ级为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CT 显示侧脑室周围高密度血肿, 脑室扩张积血, 血肿周围脑白质密度明显减低, 境界模糊。随血肿吸收,CT 显示低密度软化灶。 

②脑实质出血,较少见;

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常见,直窦和纵裂后部为最为好发部位,呈条状、线状或 Y 形高密度影;

④硬膜下出血:多见于足月儿,常发生在天幕周围、中线后部和大脑表面,表现为幕上或后颅窝颅骨下方高密度影,呈新月形或半弧形,可跨颅缝,占位效应依据血肿大小而异。
3、基底节区和丘脑密度增高,提示基底节区和丘脑损伤的存在,这可能是重度 HIE 罕见的症状,多伴有广泛脑水肿或颅内出血。
4、脑梗死:临床上以大脑中动脉梗死最常见,梗死区呈扇形低密度影,新生儿脑梗死与发育不成熟脑白质的低密度鉴别比较困难, 脑白质受累是提示诊断的依据。

5、并发症:中、重度 HIE 晚期常合并脑室扩张、脑积水、脑穿通畸形及脑萎缩等。

(中度 HIE: 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右侧颞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度 HIE:双侧大脑半球散在低密度影,侧脑室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MRI 表现:
分度:

  • ①轻度:患儿病变程度为两侧大脑半球,病变累积脑叶在 2 个以内,病变处信号为 灰质和白质,不清晰,颅内未见出血;

  • ②中度:患儿病变程度为两侧大脑半球,病变累积脑叶为 3-4 个,病变处信号为灰质和白质,不清晰,或有消失倾向,颅内出血明显;

  • ③重度:患儿病变程度为两侧大脑半球,病变累积脑叶在 5 个以上,病变处信号为灰质和白质,对比后消失,颅内出血显著。

足月新生儿 HIE:

1、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矢旁区脑损伤、基底节/丘脑损伤、颅内出血及脑梗死。

2、MRI 主要表现:T1WI 表现皮质、皮质下白质沿脑回走行的点状或迂曲状高信号,内囊后肢高信号影消失,严重者两基底节区及丘脑见斑片状高信号。
  • ①矢旁区脑损伤  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镰旁脑皮质及皮质下脑白质, 双侧对称或不对称。急性期, 病变处发生局灶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水肿, 表现相应部位脑沟、脑池变窄,T2WI 显示局部信号增高, 部分病例在 T1WI 上显示受损脑皮质呈脑回样或线状高位号;后遗症期, 显示矢旁区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呈长 T1 长 T2 信号软化灶, 局部脑皮质萎缩, 病变周围脑沟不规则增宽。 

  • ②基底节/丘脑损伤  通常在后遗症期出现。急性期 T1WI 显示基底节、丘脑呈弥漫性稍高或高信号,此时 T2WI 可显示正常。在正常新生儿,T1WI 显示内囊后肢信号比邻近丘脑和基底节略高, 可以作为判断基底节信号异常的参照。随病程发展,T1WI 显示基底节、丘脑的稍高或高信号逐渐变为等信号, 后遗症期, 因病变的基底节、丘脑出现神经胶质增生和囊性坏死。T2WI 显示为局灶性高信号。

(T1WI 示皮质、皮质下白质沿脑回点状或迂曲高信号,足月新生儿 HIE)
早产新生儿 HIE:

1、主要病理改变包括原生基质出血、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脑梗死。

2、MRI 主要表现: 原生基质出血(室管膜下出血)和 PVL, 室管膜下出血最常位于尾状核头与丘脑交界处 T1WI 呈高信号,T2WI 呈低信号。PVL 早期表现为侧脑室旁多发斑点状短 T1 信号,晚期则表现为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体积缩小, 侧脑室三角区扩张, 脑室外形不规则,T2WI 上侧脑室旁白质见片状高信号。
①原生基质出血:同 CT,分为四级。

  • Ⅰ级为室管膜下血肿;

  • Ⅱ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不伴有脑室扩张;

  • Ⅲ级为血肿破人脑室内伴有脑室扩张;

  • Ⅳ级为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

(T1WI 及 T2WI 序列示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积血,符合早产新生儿 HIE)
②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病变早期, 在 MRI 上显示侧脑室周围有局灶性长 T1 和长 T2 信号, 易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和额角周围的脑白质内, 可伴有弥漫性脑水肿。

MRI 表现还包括:①脑室旁白质在 T1WI 上呈局灶性高信号灶;②脑室旁白质体积减少;③双侧脑室向外侧不规则扩张:④严重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可伴脑皮层萎缩、胼胝体萎缩、丘脑和脑干萎缩。

(侧脑室扩张,FLAIR 序列示双侧侧脑室旁斑片状高信号,PVL)
(末期 PVL: 胼胝体变薄,侧脑室扩张,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
早产儿与足月儿均能表现出的征象:

1、脑肿胀,灰白质境界模糊;

2、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膜下血肿;

(右侧硬膜下血肿)

3、DWI 对发现早期 HIE 有主要价值,缺氧缺血 24 小时内受累区 DWI 呈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此时常规 T1WI、T2WI 均无异常发现;

(常规 T1WIT2WI 序列正常,DWI 序列示小斑片状高信号,ADC 序列呈低信号,早期 HIE)
4、MRS 通过测量不同化学物质的进动频率值区分不同的物质,无创地检测脑代谢物质含量变化。可见乳酸峰升高,重度 HIE 的 NAA 波峰可下降;MRS 在脑损伤早期就可以预测患儿未来 24 个月神经功能的变化情 况,乳酸水平增高可以作为 HIBD 新生儿早期治疗的指标。
5、磁敏感序列有助于发现微小出血灶;
6、后遗症期, 中重度 HIE 可合并脑萎缩、脑软化、穿通畸形、脑室扩张等并发症。
作者 | 邓之亚
编辑 | 小雪球
责任编辑 | 晓倩
题图、插图来源 | 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