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五】问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无瑞,谓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应,前后不同。虽无物瑞,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告安也。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变,治未平,气未和。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无云,太平之应也,治平气应。光武之时,气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气已验,论者犹疑。孝宣皇帝元康二年,凤皇集于太山,后又集于新平。四年,神雀集于长乐宫,或集于上林,九真献麟。神雀二年,凤皇、甘露降集京师。四年,凤皇下杜陵及上林。五凤三年,帝祭南郊,神光并见,或兴子谷,烛耀斋宫,十有余日。明年,祭后土,灵光复至,至如南郊之时;甘露、神雀降集延寿万岁宫。其年三月,鸾凤集长乐宫东门中树上。甘露元年,黄龙至,见于新丰,醴泉滂流。彼凤皇虽五六至,或时一鸟而数来,或时异鸟而各至。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祭后土、天地之时,神光灵耀,可谓繁盛累积矣。孝明时虽无凤皇,亦致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金出鼎见,离木复合。五帝、三王,经传所载瑞应,莫盛孝明。如以瑞应效太平,宣、明之年倍五帝、三王也。夫如是,孝宣、孝明可谓太平矣。 【拙解】问:“汉文帝时出现祥瑞,可称其时天下太平,光武皇帝时无祥瑞出现,称之天下太平,为何如此?”回答:帝王祥瑞之应,前后有所不同。虽然无实物瑞应,但百姓安宁,风雨调顺,亦是祥瑞。何以证明?帝王治理天下太平,即登泰山封禅,将天下太平之事告知上天。秦始皇登泰山封禅,遭遇雷雨变故,是因其治理天下尚未太平,气未调和。光武皇帝登泰山封禅,天空晴朗无云,是为天下太平的应验,治理天下太平则有和气相应。光武皇帝时,阴阳气和人民安定,祥瑞之物出现,人与气皆有效验,仍有论者存疑。汉宣帝元康二年,有凤凰聚集于泰山,后又聚集于新平。元康四年,有神雀聚集于长乐宫,有时也会聚集于上林苑,九真郡进献了献麟。神爵二年,有凤凰、甘露同时出现在京城长安。神爵四年,凤凰飞下杜陵县及上林苑。五凤三年,汉宣帝于南郊祭天,神光齐现,时而出现在山谷,照耀斋宫,有十余日。第二年,汉宣帝祭土神,灵光再现,情形与南郊祭天时一样;甘露、神雀同降延寿宫和万岁宫。是年三月,鸾凤聚集于长乐宫东门中的树上。甘露元年,有黄龙到来,现身于新丰,醴泉涌流不止。那时凤凰虽然出现五六次,或许当时是同一只凤凰飞来数次,或许当时不同的凤凰分别飞至。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先后出现,祭祀土神、天地之时,有神光显灵照耀,可谓祥瑞繁盛累聚。汉明帝时虽无凤凰出现,亦招致了麒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黄金出铜鼎现,长出的树枝复又长回树干。五帝、三王时代,经传中所记载的祥瑞之应,没有能超过汉明帝时期的。如果以祥瑞之应效验天下是否太平,那么汉宣帝、汉明帝时代倍胜五帝、三王时代。如此而言,汉宣帝、汉明帝时代可谓天下太平。 【小议】世人视五帝三王为圣,可知其时民生若何?世人常说上古帝王德优,可知其时不过只是部落之首?善言称之为部落联盟,实则是不断的部落相争,终以强者并吞弱者而成一统,即便是那一统的“天下”,疆域也很是有限。周朝的建立,亦经历了杀伐无数的残酷战争。被世人尊为圣王、大赞德行的周武王,亦有砍掉已经自焚身亡的纣王及其自缢而死的爱妾头颅的近乎疯狂的行为。汉高祖马上得天下很是不易,非天之命,实为君臣同心戮力之功。待至汉武帝,开疆拓土,大汉版图远非上古五帝三王和大周天子所能及。圣者,当是既有德又贤更具才能之人,纵观史上众多被尊为圣者,几无德贤才能兼具之人。世上并无真圣王,只有“被”尊为圣王。世上并无应和圣王之祥瑞,只有“被”称为祥瑞之物。若依经传所言,圣者当无瑕疵,世上有如此之人吗?人们常说的圣王,其实都是颇具治理天下才能的强人,却非毫无理政之过的完美帝王。人们尊崇无比的圣人,是人为将其抬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比如孔子,创立孔儒学说,堪称史上奇才,可是那十余年的周游列国,强求诸侯接受其政治主张却屡屡被拒之国门之外,如此作为,可称其为执着,亦可称其为不智。古时所谓的圣王、圣人,皆是有大作为者,可尊,可敬,却不认为他们是圣;古人所说的祥瑞之应,虚妄传说而已。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