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八】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且舍唐、虞、夏、殷,近与周家断量功德,实商优劣,周不如汉。何以验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汉则高祖、光武也。文、武受命之降怪,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祐;孝宣、明之瑞,美于周之成、康、宣王。孝宣、孝明符瑞,唐、虞以来,可谓盛矣。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物瑞已极,人应订隆。唐世黎民雍熙,今亦天下修仁,岁遭运气,谷颇不登,迥路无绝道之忧,深幽无屯聚之奸。周家越常献白雉,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周时仅治五千里内,汉氏廓土收荒服之外。牛马珍于白雉,近属不若远物。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商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于周,度土境则周狭于汉,汉何以不如周?独谓周多圣人,治致太平?儒者称圣泰隆,使圣卓而无迹;称治亦泰盛,使太平绝而无续也。 【字词】1、跣跗:(xiǎn fū)露出脚背,赤足 2、舄:(xì)鞋 【拙解】殷代之鉴并不遥远,只在夏代之世。暂且抛却唐尧、虞舜、夏禹、殷商,近时可与周朝比较功德,据实评判优劣,周朝不如汉朝。何以证明?周朝禀受天命者是周文王、周武王,汉朝则是汉高祖、光武皇帝。周文王、周武王禀受天命时天降祥瑞,不及汉高祖、光武皇帝最初起事时的上天护祐;汉宣帝、汉明帝时出现的祥瑞,胜过周朝周成王、周康王、周宣王时的祥瑞。汉宣帝、汉明帝时出现的祥瑞,自唐尧、虞舜以来,可谓最盛。当今皇帝即位,奉成事持满功,四海合一,天下安定,祥瑞之物多现已极,人事瑞应颇多。唐尧时黎民和谐融洽,而今亦是天下广修仁义道德,即便遭遇灾变之气,粮谷多为歉收,但远行之路没有被拦道抢劫之忧,偏僻之地没有奸人聚集。周朝时有越常进献白雉,当今有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周朝时所治地域不过五千里,汉朝则开疆拓土收服荒蛮外地。牛马比白雉珍贵,近处进献之物不如远方贡献之物。古时的戎狄,如今成为中原诸侯国;古时的裸人,如今身着朝服;古时光头之人,如今加冠在首;古人赤足,今着高靴。改造沙石之地成为沃土丰田,治桀骜不驯者成为良民,将坎坷之地夷为平整,教化不臣之民成为顺民,此非天下太平又会是什么?论实际道德教化则周朝不逾汉朝,论祥瑞现出则汉朝盛于周朝,计量国土之境则周朝比汉朝狭小,汉朝怎么会不如周朝?只说周朝多出圣人,治理天下以致太平?儒者称颂圣人过盛,使圣人超卓而无以循迹;称赞天下得治亦过盛,使太平之世继绝无续。 【小议】符瑞之说本就是虚言,功德之说则是愚民高论。上古的所谓祥瑞之应,帝王之德,都是后世基于对石壁上的简易刻画、贝壳上的甲骨晦涩文字的牵强解释,全无实证。儒学,以尊崇周礼为本,故而言必赞文王、武王及周公旦之德,尊其为圣,孔子更是欲以其儒学主张维护周室天下,后人也将其尊为了圣。周朝有圣君,圣君分封的诸侯却皆欲称霸,最终周朝亡于诸侯间的纷争,如此而言,圣君竟也无远虑,圣者并非完美的代名词。史上朝代的更迭,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过程,有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人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至于符瑞、征兆之说,完全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为应而应的洗脑工具。平民百姓对“圣王”的要求不高,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远避祸乱即可。凡为帝王者,只见开创天下之功、治理天下之能,而所谓帝王仁德之说,则是御民的手段而已。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