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恬淡闲适 2019-12-14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看过一本书叫《我们怎样学语文》,里面有当代七十多位知名科学家、文化学者、作家等撰写了自己早年语文学习的经历。
从书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50年代以前的学界泰斗们,他们对自己当年的语文学习全都充满温情的回忆;他们的语文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章;他们几乎都遇到过一个或几个学养丰厚的语文教师,从最初的语文学习中获得了完善的语言和思想的滋养;他们都肯定地认为,早年的语文学习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及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七八十年代接受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这些人,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语文教育充满批判。他们认为教材选编质量不高、教学方法陈腐、思想启蒙贫乏。而他们之所以后来“成才”,在于侥幸获得一些课外读物。正是这些课外读物成全了他们。

大家都知道,30多年来,中国中小学教材一直都是实施“一纲多本”的政策。所以全国范围内,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有12个版本,初中有8个版本。版本多,各地区教学差异化明显。但是这么多年来,差异化的教学不仅没有帮助中国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反而在教材选编、学习导向上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阅读、语言教育的重视,中国的语文教育理念明显落后,甚至国家层面一直迟迟没有行动。但是最近,国家队终于出手了!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2017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部编本”正式走进课堂。三年过渡期后,也就是到了今年,“部编本”已经覆盖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年级。全国语文一本书,以前的百花齐放正式成为历史。

很多人会想,全国统一一本书就一本书呗,有什么区别?那你可想错了。这里面大有文章!今天我就带大家仔细剖析一下全国统一教材、修改中高考考纲的背后,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您家有学龄宝宝,很有必要明白国家的政策导向,引导孩子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 。或许,在这种解读中,你也可以看到中国教育不断探索、追求进步的态度,看到这个民族的希望。

1、 从语文教材改革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1) 精读课文减少,但课外阅读量要求明显提高

全国用一个版本教材,最初专家认为,相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教育资源集中,学习起来会比较有优势。但是试点出来的结果发现,即便对于北京、上海的孩子,也是有难度的。其中一个难度就在于阅读量的要求明显增大。

部编本在课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有意识地缩减了入选课文的篇数。由原来每学期6个单元每单元5篇共30篇文章减少为每单元4篇共24篇文章。为什么要缩减精读?因为新教材强调,不能以学校课本作为阅读内容的主要来源,过多的精读容易压抑读书兴趣。学校课本的精读学习重在要求老师教授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语文课延伸到校外阅读,培养速读、泛读的阅读能力。

大家回想一下,从前我们校内的每一堂语文课几乎都是精读课,但是为什么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差异很大呢?关键原因就是在泛读。只有经常泛读的孩子,才能将老师精读课讲的阅读方法消化、迁移、不断验证,从而为己所用。如果没有泛读,仅仅通过精读,所有的阅读方法都只是一个了解和知道的过程。

对于泛读,“部编本”明确要求:义务教育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这是中国第一次对义务教育课外阅读量做明确要求。以前在课外泛读上的要求仅限于:阅读课外读物,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这样的要求不明确、不清晰,自然也就不利于执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0万字。算下来,平均每天阅读量不能少于1200字。根据孩子不同年级的阅读速度,转化到每天的阅读时间。一、二年级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能少于40分钟,三年级以上作业量增多,也要保证平均每天20-30分钟的阅读量。到了初中阶段要求就更高了。一方面学业压力增大,但另一方面阅读速度和阅读量的要求都有明显提升。所以倒推小学阶段,阅读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2)写作要求明显提高

写作要求提高也是此次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个导向。举个例子,教学大纲中关于状物类的文章,比如说我最喜欢的玩具,原来是放在三年级下册开始要求写的。但是在新的语文教材中,二年级上册就涉及了,提早了一年半。

写作要求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写上,还体现在表达的延伸上。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新教材强化了口语表达的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分散在综合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书中很多习题设计了课堂讨论。”在这一点上,中国语文新教材确实在与时俱进。我在前面的文章提到,美国学校会给孩子布置很多阅读任务。他们完成这些阅读,可不是读完就完了,而是要做成主题分享的形式,在班级里向老师和同学们做presentation。

所谓学生时期的写作,就是把你大脑里获得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用文字总结出来。但是人与人沟通,更直接的方式一定是语言交流和表达。这也是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更是对写作这种表达形式的强化。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3)选篇题材:科普实用类文章、古诗词比重明显提升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批评中国的教育说:“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反而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

陶行知的总结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语文教材选篇不够经典,一个是过于精读,忽略泛读,影响了语文教育的质量。关于第二个精读泛读的问题,我们放在下一节讲。这里先说说选篇。

从过往语文教材的文章选择看,确实有很多平庸之作。这些作品从思想性、趣味性到文字的精致性上看,都算不得上品,却进人了中小学教材。在这一次教材改革中,我们发现,很多经典课文又回来了。尤其是代表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比重逐步提高,一些未经时间沉淀的近代时文减少了。

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选取了129篇古诗文,初中古诗文选篇有124篇,与原来的人教版相比都有提高。此外,古诗文的体裁也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课本选篇题材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科普实用类文章的增加。回想我们小时候的语文学习,通常更偏重文学。不论什么文体,语文课都会要求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析人物情感,升华文章主旨等等。但是现在的语文文章题材越来越丰富,科普类、人物传记类、论述类文章都有涉及。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文中就有大量关于自然类的主题课文。到了三年级,就开始逐渐加入一些人物传记类的文章,阅读理解题也会有很多与时政相关的题材。

4)教师授课的难度越来越大,提高对校内教学水平的要求

以前听过一个段子,一个校长批评一位老师的课上得不好,说:“教别的教不好,教语文你还教不好吗?!”这不是玩笑,现实中真的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个中国人,教点小学语文肯定没问题。

但是这次改革却让我觉得想教好语文课,还是有不小的难度。教改对语文老师的知识广度和教学方法的要求都明显提升。

首先,科普类的文章将一个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扩展到了科学的很多领域。比如说新教材二年级下有一个单元提到,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你要如何利用野外的环境去识别方向?书中会引导孩子看北斗七星,看树叶稠稀。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就需要给孩子解释北斗七星到底要怎么看?还有教材中会引发孩子讨论一些科普问题,比如说,星星为什么眨眼睛?

此外,新教材在阅读方法上更强调多样化。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聚焦于分析、精讲、记忆、甚至背诵,太过传统。并没有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今,把名著引入课堂、强化语言表达、思维意识培养等教学方式,都是旨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传授阅读的方法。略读、速读、读不同问题,会有相对应的方法引导。而校外阅读的补充,则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等。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2、 从中高考改革看国家语文教育导向

1)学生综合阅读能力要求全面提升

上文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改革对孩子们的知识面、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我们从近几年中高考的改革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的教育导向。

如果大家有心,可以百度搜索一下近几年的高考全真试题。从整个卷面看,基本上只剩下两类题型,一个是阅读题,一个是表达题,根本看不到我们之前的字词句等基础考核题型。150分的语文试卷,阅读题占70分,其中古诗文和现代文分值基本上各占一半。表达题占80分,其中一个作文就是60分。

最近经常会听到媒体上说,“语文高考就是要让15%的学生做不完题。”我们不去探究这个比例是否可靠,单就从高考试卷的卷面文字量也可以看出难度。

之前有消息称,高考卷面文字量要达到9000字。什么概念?2个半小时的时间,精读9000字,古文占到一半,还要做出答题,还要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所以,这也就不难倒推出语文教材改革为什么要强调阅读量,为什么要强调古诗词,为什么要强调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了。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2)强调古诗词和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仔细看一下高考阅读考题,会发现很多变化。首先,现代文阅读已经从以往侧重文学阅读,体会文章情感、主旨逐渐变成侧重论述文、实用类文本阅读。

随着论述文、实用类文章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育更强调的是孩子的数理思维、论据论点、科普知识的理解能力等等。而这些仅靠课堂教学,最多也就是传授阅读方法。知识量的积累和思维的建立一定是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做支撑的。

关于古诗词阅读这一块 ,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以及名篇名句默写等。关于默写这个板块,现在比重也大大下降了,相反古诗词鉴赏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改革是在导向孩子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3)中考改革:侧重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点记忆

就在上个月底,教育部发布了一个关于中考命题的工作意见。其中有两点尤为值得关注:一个是直接取消了中考的考试大纲,等于是不再限定考题的出题范围了。没有考试大纲,就意味着没有所谓的硬性知识点学习要求。那很明显,考试就会导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因此,不难推导出工作意见中第二个关键点“考试旨在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样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也许,未来的义务教育考试中,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语文考试不再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需要孩子具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3、语文学习越发重要,但切忌“病急乱投医“

1)古诗词越来越重视,但是学习必须有方法,才能得要领

从考试趋势来看,古诗词的学习确实越发重要。因此,我们看到很多老师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给孩子植入古诗词诵读。有些班级语文老师要求小学低阶段就要背完《论语》、《大学》、《笠翁对韵》等等。一些校外的大语文综合辅导班,也是把古诗词放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孩子背诵很多经典名篇。这些,都引发了家长的进一步焦虑。

从小习得诵读古诗固然是好事,但切不可做成填鸭式的教学。在低龄段就占用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学习古文,并不可取。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看到:古诗词的考核更侧重于诗词的赏析能力考核。

事实上没有历史脉络的梳理,只靠老师独立讲题,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效率是不高的。无法举一反三,就更别说诗词鉴赏了。所以,小学低龄段重在培养孩子文言文的背景常识。到了四、五年级以后,通过前期的历史知识积累、阅读理解能力积累,强化孩子的古诗词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

国家队出手了!语文书改了,考纲改了,意欲何为?

2) 重视校外科普文阅读,但必须循序渐进

科普文阅读,目前在校内、校外都属短板项目。

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校内语文老师往往不具备充足的能力讲好科普文章。对于科普类的阅读理解题更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思路来引导孩子解答。就比如说星星为什么眨眼睛?我们到底是该用光的传播、行星与恒星的区别来解答,还是用富有想象力的文学语言“星星在和我们捉迷藏“来解答呢?

在家庭里,科普因为专业性强,往往也成为很多爸爸妈妈教育的短板。

所以,校外阅读一定要加入一些科普类读物,以弥补校内外教育的短板。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往往都是成套出现的。比如说《DK百科》、《汉森数学》,还有《可怕的科学》等等。一整套的书,知识点有深有浅,孩子很难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看完。所以这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帮助孩子把这些科普书目拆分。基于孩子的年龄段、科普知识积累程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阅读。而不是一股脑地把书甩给孩子。不懂得引导孩子由浅入深的阅读,不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阅读畏难情绪。到了高年级再想调整会更难,更加没有时间。

结束寄语

部编本的教材改革,虽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学校继续推进落实,但我还是从改革中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整个教学改革的导向,不仅是想通过语文学习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鉴赏和运用能力,更是希望借此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推动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推动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思辨能力。

希望中国教育真的能够越做越好,因为这里面寄托了整个民族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