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散点透视构图形式”也叫“散点透视法”,是我国现代绘画理论家根据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上帝视角”总结出来的一个绘画术语。实际上,这种构图方式在我国绘画中早已存在,只不过没有被归纳出来。 “焦点透视法”就是把视觉焦点放在某一个固定点上,然后把视觉向周围扩散着观察,被障碍物遮挡的景象不会出现在视觉内,描绘出的景象符合眼睛看到的真实景象。 比如,观察公路两边的大树时,越到远端大树就越小,直到公路两边的大树在远端形成一个点,那个点就是焦点,从焦点向周围观察的方法,就叫做“焦点透视法”。 文学艺术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上帝视角”,也叫做“第三人称视角”,跟“凡人视角”相对,是指作者站在一个很广阔的观察高度,不受空间限制,能采取多个角度俯瞰视界之内的所有事物,然后把眼睛所见全部叙述出来。如果以我的角度,或者以你的角度去描述,一旦离开我和你的视野,一些事情由于没有亲身参与,或者没听说过,就无法转换成准确的叙述语言,受到很多限制。 上帝视角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是站在读者一方的视角,世上没有作者看不到的、想不到的、叙述不到的。 比如,一部小说中有张三和李四两个主人公,在下午6点,张三正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吃晚饭,李四正开车出门参加聚会,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路上,作为主人公,张三和李四根本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而作为作者,是能够直到他们在同一时刻做了什么,在叙述时,作者只不过把叙述场景进行切换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 我国传统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实际上跟文学中的“上帝视角”殊途同归,在本质上都一样。不受空间限制,视角可以不断移动,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表现事物的外在特征,这样做可以让表现对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层次更富于立体感。尤其在山水画中,画家对“散点透视法”爱不释手,只因为山水画中常常会出现奇峰兀立,乱石嶙峋,沟沟壑壑纵横交错,流水潺潺的景象,这些景象十分丰富,如果不去移动视角,只能看到山水景观很小的一部分,在画中很难呈现出山水那种延绵不绝的气势,跟山水画追求整体气韵生动的艺术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山水画必须采用散点透视法,才能创作出符合审美理念的作品。 散点透视法实际上是把平远、高远、深远的三种基本的观察方式相互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观察方式和创作方式。范宽《溪山行旅图》 平远就是目光跟观察对象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以平视的角度去观察,目光范围内能容纳更多的景象。在表现远景时,画家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如,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主要采用了平远法。 高远就是采取仰视的角度去观察,主要用来表现高山的巍峨和险峻,在视觉上有一种压迫感,适合表现近景的气势。如,北宋绘画大师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高远法的代表作。 深远是采取俯视的角度来观察,主要用来表现山川的纵深感,以及延绵不绝的气势感,表现中景和远景非常好使,大多数山水画采用深远法来创作。
除过国画外,日本浮世绘同样喜欢使用散点透视法。因为中国画和浮世绘里边没有光影明暗关系,没有“黄金分割法”来制定严格的比例关系,在造型上属于平面构成,缺乏鲜明的立体感,所以,只能采用散点透视法来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 我国古代绘画虽然把“散点透视法”运用得很纯熟,但绘画理论上,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个名词,学术界认为,这个名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 但国画在物象比例大小的认识上,同样有自己的方法,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在他的著作《山水论》中,提出了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和比例大小的方法。 王维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种方法到现在依然被所有国画家所推崇和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