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师:王新月 穷人与富人的内心有何不同?
楚啸原、雷雳 身处不同社会阶层个体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差别。一百多年来,社会科学家已经确认,阶层对个体社会生活影响重大。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审美偏好、语言、身体健康、主观幸福感和认知能力等。研究者Kraus 等(2012)对此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可以让我们看到穷人与富人心理行为差异的一些有趣的方面:
一个人的社会阶层为其提供了生活背景,这背景一方面源自于社会生活(财富、教育、工作)的物质实际,另一方面取决于其对自身阶层地位的认识。而这一背景下的个体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社会认知模式,不同阶层个体的认知模式差异显著,这些模式表现在自我概念、社会认知以及人际领域。在自我概念方面,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对威胁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其控制感较低,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通过与关系对象(如家人、密友)、重要社会团体以及社区的联系来建构自我概念。低阶层个体对威胁警惕性更高是因为威胁并非在各个阶层中随机分布,低阶层个体所处环境本身就具有更高的脆弱性和更多的外部威胁,因此身处其中自然对威胁的预期更高,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威胁。某种意义上,低阶层个体对威胁警惕性更高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同时,由于其生活环境中,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个人自由或者说社会机会都要更少一些,外界环境对其生活影响更大,故而其控制感更低。低阶层个体倾向于通过与外界的联系来建构自我概念体现在三个方面:自我表达方面,高阶层个体倾向于依据内在特质表达自己,而低阶层个体倾向于让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个人选择方面,高阶层个体喜欢独特的选择,这样可以与他人区分开来,而低阶层个体喜欢一致的选择,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融入;在环境与基因对行为的影响方面,高阶层个体受基因影响较大,而环境对低阶层的个体来说影响更大。在社会认知方面,低社会阶层个体共情能力更强,倾向于环境归因,对群体类别持社会建构观念。很有研究都发现低社会阶层个体共情准确性更高,并且更容易出现情绪感染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中威胁较多,控制感较低,因此更可能对个人结果和社会事件做环境归因。他们也会更倾向于把群体差异理解为社会建构(社会观念及历史)的结果,而非是因为不同群体具有一些内在、稳定且无法改变的特质差异。在人际领域,低社会阶层的个体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这与他们面对的威胁更多密不可分。面对威胁,除了变得对威胁更加敏感外,还可以通过照顾好关系伴侣以获得社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