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嵩 赤壁图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横26厘米 【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册页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横2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国粹】 梨园与书画的渊源由来已久,许多书画家雅好音律,而戏曲演员也希望通过书画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民国时期“四大名旦”的书画活动尤其令人关注,高超的表演艺术以及对书画的热爱、画界圣手与曲艺名家的书画互动均推动了民国时期京剧与国画艺术的发展。本期栏目的主题为“四大名旦与书画艺术”,力图呈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艺术原境,还原民国艺坛梨园与书画的一段段佳话。 文章题目: 戏画之间 挑三拣四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段永成 梨园漫画 北京曲剧团职员、竹刻家李清波 散忆戏与画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琪 (文章详细内容可见“北京画院《大匠之门》”微信推送) 程砚秋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惠生合影 1949年 梅兰芳 春消息 纸本设色 纵84厘米 横42厘米梅兰芳旧藏 【承上启下】 本栏目曾连续策划“津门画派”“长安画派”“新安画派”“海上画派”等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流派,本期重点推介两位民国北京画坛艺术家溥心畬与萧谦中。他们的绘画艺术皆源于传统,他们尊重传统,不仅对中国画技法的深研,还在谙熟传统后,通过个人化的理解加之生活的滋养对艺术的感悟,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貌。溥心畬用笔简约、舒逸传神,骨子里有一种高傲与文人情怀。萧谦中汲古润今,雄浑苍茫,气韵生动,山水画自成一格。 文章题目: 松窗采薇——溥心畬艺术散论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 汲古润今 苍茫化境——浅议民国传统派画家萧谦中 北京文史馆馆员荀潇 溥心畬 钟馗图 纸本设色 纵68.3cm厘米 横32.8cm 1946年 首都博物馆藏 萧谦中 秋山策杖 纸本设色 纵133厘米 横65厘米 1923年 【书痕印相】 “南宋四大书家”之一的陆游,不仅所著诗文精妙,同时留给后人手迹颇多,仅其诗稿存后世就有一万余首。本期栏目对现存陆游手札进行分类与解读,陆游手札承前人,不脱北宋诸贤窠臼,形迹上未摆脱苏、黄影响,书札行草结合,斜风细雨,出之自然。用笔上不受中锋限制,章法上不受阻碍,随性而起,情尽而止,建立起自身个性鲜明的风格。 文章题目: 天真烂发 姿态横生——简述陆游的书札书法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秦金根 (宋) 陆游 长夏帖 纸本 纵31厘米 横3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格物致知】 玻璃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玻璃生产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工艺技术与审美文化变迁的见证。本期“格物致知”栏目以古代玻璃为主题,提纲挈领地介绍中国玻璃三千年的发展沿革,并选取了战国蜻蜓眼式玻璃珠、宋代玻璃花瓶、宋代玻璃簪钗、清代宫廷玻璃器具有代表性的玻璃器作为研究对象,让读者可以直观感受不同社会风尚影响下所创造出的玻璃特点。希望能够为中国古代玻璃提供更为完整的面貌,启发更多的人去研究中国古代玻璃文化。 文章题目: 中国玻璃三千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 失落的珍宝---蜻蜓眼式玻璃珠 自由撰稿人李菲 碧琉璃水浸琼枝——论宋代绘画中的玻璃器 自由撰稿人孟晖 清新之风——闲聊发饰演变及宋元琉璃簪钗 上海玻璃博物馆策展人牧之 流光溢彩——浅谈清代玻璃器发展 天津博物馆馆员陈晨 琉璃光华里的东西方文明交流 珠子博物馆创始人行游 (明)汪中得趣在人册 绢本设色 纵30厘米 横27厘米 上海博物馆旧藏 (魏晋) 琉璃碗 陕西省博物馆藏 【展示典藏】 龚贤作为清代著名画家,近年来学界对其生平以及艺术风格的研究也相对成熟,但北京画院藏龚贤《云山林屋图轴》尚未公诸于世。此幅作品在1983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为北京画院所藏的古代书画作品进行鉴定时,标记为真迹,但一直未被纳入龚贤作品的整体研究中。本期撰文将龚贤的艺术师承、交游,成熟期的艺术风格以及特殊的笔墨方法进行梳理,通过比较龚贤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为北京画院藏《云山林屋图轴》正名。 文章题目: 北京画院藏龚贤《云山林屋图轴》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繁玮柴丈画说 龚贤 (清) 龚贤 云山林屋图 纸本墨笔 横54厘米 纵185厘米 北京画院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