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形式已经出现,而且典籍中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唯祭与戎”的认识,那么,这夏商周三代,他们的战争规模到底如何呢?他们的战争规模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夏商周先民就认识到军事战争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当中的许多影视作品中,古代的军事组织总是惊人的相似,他们的战争规模也总是类似——动辄就是数以万人乃至数十万人,却从未思考过这么大的战争规模需要怎样的后勤以及国力作支撑,那么真正的古代战争其军事编制到底如何呢? 真正的古代战争其军事编制到底如何呢 本篇文章戴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从夏商周的战争规模谈起,说道说道古代战争真实军事编制规模下的那些事儿。 家天下的夏朝:神秘背后的苦楚我们先来看夏朝。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夏朝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这源于夏朝一直没有留下太多的考古线索,以至于直到今天西方某些国家依旧拒绝承认夏王朝的存在。也因此夏王朝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层面纱之后,夏王朝的真正模样被掩藏了。 夏朝的疆域 然而,就算是被神秘面纱所掩藏,夏王朝的苦楚经历还是能从存世的史料和一些遗迹中看见端倪。其实认真论起来,夏朝最出名的应该还是大禹,就是那个治水很厉害的人,他有一个名叫“启”的儿子,这个启正式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由启开创的夏王朝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大禹治水 建立家天下的夏王朝之后,并不就立刻意味着天下太平了。事实上当时的夏王朝占据的核心地带相当狭小,综合实力只能勉强胜过其他部落,更由于之前尧舜禹时代的统治形式属于部落联盟,因此夏朝建立早期还是不能立刻避免部落联盟的影响。 诸多方国环绕,内忧必定外患 在上古尧舜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可以号令其他部落,但就算是德高望重的尧舜担任部落首领的时候,有些时候还会遭遇其他部落的抵制,所以更不用说开创了家天下模式的夏王朝了——地方上的部落首领自主权相当之大。为了安抚和控制这些部落首领,夏王朝统治者册封这些部落首领为方国首领,规定他们的义务和权力。 然而这种控制更多的还是一种自娱自乐——夏王朝规定方国首领要定期纳贡、奉命征伐,但在夏朝统治者的实际统治过程中,出现多次来自地方上和中央内部部落的叛乱事件,这些个叛乱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有方国首领(被称之为“侯”、“伯”)的身影的。 有穷氏的后羿 夏王朝在讨逆过程中的具体战绩已经是无迹可窥,但在夏朝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则证明了夏王朝中央内部的政治体制相当的不稳定:
表面上的疏于朝政 在《左传》的描写里面,读者不难看出,太康失国之事表面上个人是疏于朝政、政事不修,实则是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篡位的后羿就是有穷方国部落的首领,语焉不详的史料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夏朝一度亡国,幸亏少康中兴重新延续了夏朝,再结合今天的考古预测,夏朝的生产力不是很高,二里坡的遗址也表明夏朝的各项技术也不够成熟,考虑到其所处的人类时代,结合二里坡遗迹,我们可以合理的得出一个有关夏朝军事方面的结论: 夏朝的战争就是数百至上千人的战争,规模有限,战术战略与其后世影响更是有限,尤其是后羿率领有穷族取代夏王朝这段记录,更证明了作为部落冲突即可拿下政权的国家,其军事编制规模本就不会高到哪里去。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商朝。商朝水平就要比夏朝高了,首先是商朝的青铜器冶炼水平摆在那儿,这可不是盖的,青铜器的考古研究出土,已经佐证了商代人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这标志着商朝人生产力较之前代已经有了大发展。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这个时期,我们还能发现商朝为了加强政治合法性,给自己喊出来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口号,可见此时的政治也逐渐走向成熟,商朝人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之后,其战争的水平自然也就会得到与之相配的高度,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王权与神权结合 在实现了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夏王朝时代的王权神权结合还不够成熟)的商人统治者的操作下,对外作战开疆辟土显得得心应手,这自然与商朝人的生产力水平有关。 血流浮杵:鲜血都能浮的起木杵 不管是对东夷的征讨还是对西岐的威慑,都可以佐证这一点。事实上,在商代的军事战争中,规模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扩大,不再仅仅是几百上千人之间的狂欢互殴了,而开始走向有组织有建制的数万人之间的战术系统搏杀了,作战目的也非常明确,战略战术都得到了大飞跃。例如——武王伐纣时代著名的“牧野之战”被称作血流浮杵正是这种变化的侧面反应。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随着甲骨文的陆续考古研究,尤其是殷墟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和破译,有关牧野之战的许多军事编制规模谜团就此得到解答,比如《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言之凿凿的说规模是七十万人:
实际上殷墟甲骨文记载商代用兵,至多不过一万余人而已,这是第一手准确资料,与我们之前推测一般无二:
殷墟甲骨文当中还曾有过大战准确军事编制规模的记录:
不难发现,在第一手的资料显示当中,商朝军事编制及其规模最多就是在一万左右,这也符合对商朝的生产力水平推测。 宗周之稷,千乘之国到了周代,情况就变得更加不同了,由于周代初建之时便是与商朝大战,从结果上来反推,取得最终胜利的周军在科技层面上,不会落后商朝多少,众多出土的周代青铜器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周朝的战车 而周军的战胜则证明了此时周王朝的战术层面与战略层面是要优于商王朝的,并且通过周王颁布的伐纣理由中,也注重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周王朝初建时代的军事规模就已经可以比肩商朝鼎盛时代了。 千乘之国 在周王朝分封诸侯之后,更是逐渐有了所谓的“天子六师”“千乘之国”的说法,此时的战争规模保守估计仍在之前的一万左右,但是之后在周昭王时代的南征,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周军规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虽然周昭王南征不归全军覆没,但是周军军事规模大为扩充,这一点任谁不能否认——至少在周穆王时代,还能支持周穆王向西扩张,这足以证明周代中期军队规模已经到达两三万乃至五六万了。 周朝疆域 在周幽王时代,镐京附近犬戎的突然出现,除了有申侯存在的因素,更可能的是由于周幽王之前的周厉王时代不断强行扩张军队规模,遂造成国人怨恨,而大量扩充的军队来源很有可能就是选拔出来的西北戎人。西周在平王东迁之后军事实力一落千丈,春秋战国时代开启。而春秋的各国动辄数万兵马到战国时代的几十万人,其背后反应的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的不断飞跃。 烽火戏诸侯 总结相比较而言,宋元之后的史料在军事编制规模上的记载就可信得多,例如明代有关萨尔浒之战就明明白白的写明了后金方面只能凑足六万军队,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组织程度,这种史料记载的军事编制规模就相当可信。 相对写实的古代战争编制规模 总而言之,古代军事战争编制规模不可能是独立出来的,它必然要与后勤国力息息相关,生产力水平发展越快越好,军事编制规模才能越大,而如果忽视战争规模与生产力要素的相关性,就会出现所谓的“投鞭断江”、“将兵八十万”、“率众七十万”等史学笑料。 当然了,在许多史料中,由于史官的臆造和幻想,造就了不少过于离奇的记录,我们在面对这种离奇记录的时候,必定是要擦亮双眼,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和科技程度进行合理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