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老刘tdrhg 2019-12-14

交椅,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行军打仗、打猎时供地位高者使用。

对于交椅,我们的祖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时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在中式家具最为辉煌的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说。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贵象征。正因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艺周刊》将从华堂高坐、凿枘方圆、刚柔自禀三个特点来解读黄花梨交椅,敬请关注。——编者

图文/上海博物馆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1 明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

明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座面长70,宽46.5,高58,通高109厘米,是两件成对的一套交椅中的一件(图组1)。这件交椅原为王世襄先生(图2)旧藏,曾经《明式家具珍堂》、《明式家具研究》、《庄氏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一明清家具集萃》等著作著录,1993年由香港庄氏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现于本馆明清家具馆中长期陈列。这件交椅以珍贵的材质、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著称,它特色鲜明,显著地区别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类坐具,是中国明式家具中的代表性作品。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1 明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2 王世襄先生

交椅因腿足交叉而得名,又称折叠椅,它不仅适于居家使用,也是达官贵人外出携带的常备之器。这种造型的椅子在两宋时期已经出现,它下半部分的形态与交杌(图组3)完全相同,都是由八根直材组成的折叠结构,似可表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交杌是从域外传入的家具,早期实物不存,而“交椅”一词始见於宋代文献,目前虽未发现当时的实物,但在宋人绘画中可见其形象。如《焦阴击球图》 (图4)中画有两小儿在击球戏耍,其后妇人倚靠长桌,身后就是把圆后背交椅;在《清明上河图》(图5)中也出现了直后背交椅的形像,可知这种椅子在宋代十分流行。交椅至宋代流行与技术上的因素没有关系,因为以榫卯为核心的细木工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足以应付像交椅这样相对简单的结构。家具的器形都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坐具尤其如此。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决定了坐姿,坐姿(图6)决定了坐具的造型。在漫长的席地起居时代,受跪坐礼仪的约束,早已传入中原的交机,不会在短时间内演变成交椅并且得到广泛使用。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3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侧视图)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3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3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3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3 北齐《校书图》中的交杌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4:《焦阴击球图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5:《清明上河图》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6 坐姿


交椅分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形式。直后背交椅不是中国的原创,它的使用可追溯到3500年前。1922年发现于埃及的图坦卡蒙王草中出土了一把结构复杂装饰华美的交椅(图组7),它没有扶手,结构、工艺简单,便于制作和移动,但使用的舒适度远不及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是中国人的创新,因为大曲率的圆弧形木制靠背在其它国家的古代交椅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一创新打破了原有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曲线形态的部件,颠覆了直后背交椅直来直去的构造模式。这种设计等于是给一个没有靠背的交机安上了一个椅圈,这个不是很圆满的椅圈,制作起来非常麻烦,所以必有其独特的优点,才能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广为流行。这个优点就是既美观又实用,所谓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在木作技术极为发达的中国,才会发展出这样的家具部件。任何技术都具有完成商业化过程的内在特性,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进入商业化过程。制作曲线造型的木构件的技术,在椅圈出现之前已经存在,直到宋代高型家具普及,交椅制作进入商业化运作,条件成熟了才会应用到位,实现创新。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7 第十八王朝 图坦卡蒙王墓出土的交椅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7 第十八王朝 图坦卡蒙王墓出土的折叠凳

不单交椅如此,所有本土的高足坐具都样,在起居方式彻底改变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需求和市场规模。折叠式的坐具本非中土之物,交椅能在北宋晚期发展到家喻户晓、朝野皆用,其风靡的程度可想而知。比如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几处很普通的住家和店家,都能发现交椅的使用(图8)。文献记载屡称北宋晚期以后,民间侈靡之风极盛,就交椅而言,与明、清更为普遍的使用和精细的制作相比,宋人并不过分,只是开了民间奢摩风气之先而已。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8 《清明上河图》中的交椅

交椅在南宋使用更为广泛,随着商品多样化以及社会风尚的转变,这种随处可用的折叠式坐具不再是豪门贵室中的奢侈品。《梦梁录》在“家生动事”条中列有“卓、凳、凉床、交椅、兀子、绳床、竹椅、裙厨、衣架、綦盘、面桶、脚桶、浴桶、大小提桶”等物品。“家生”在吴方言里泛指在居室内使用的器物,其中包括家具,在某些语境中常常特指“家具”。可见在南宋时期,交椅与其它日用器具一样,已经成了普通商品。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9 凭几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9 凭几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9 凭几

圆后背交椅是个坐具样式的创新,但是创新也不会凭空产生,而应该是渊源有自。回顾低坐时代的弧形凭几(图9),三足落地,供人倚靠,与这把交椅的上半部构造异曲同工,其形式和意匠充满了汉文化的特色。在明代马轼《归去来兮图》(图10)中,车内画着个凭几,造型与椅圈十分接近。图像资料显示,早期交椅的椅圈都很低矮,没有理由否认它是受了凭几的启发。凭几的三足,在交椅上仍然表现为三点式支撑,至今都没有改变。在《十八学士图》(图11)中,有两人坐于榻上桌后,其中一人身后倚靠之物,就是椅圈的形状。这是目前所见用法最接近凭几,而造型又最接近椅圈的例子。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10:明代马轼《归去来兮图》(辽宁博物馆藏)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11 宋人《十八学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有的资料都能说明,交椅的演变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它越来越符合人的尺度,给人带来更为舒适的感受。这把交椅采用的是攒框装板的纵向靠背结构,扶手的支撑位于后腿弯转处,这些做法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春游晚归图》和《蕉阴击球图》上都能见到这些结构。羊群庙的三个元代石雕交椅,结构清晰,连接椅圈和腿足的弯曲构件与这把黄花梨交椅在形态上很接近(图组12)。明刊本《鲁班经》中则除了圆后背交椅的图像,还出现了详细的说明文字,记录了当时交椅制作的具体尺寸(图13)。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12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12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组12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13 《鲁班经》中的交椅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14 万历刊本《三才图会》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15 仇英《桐阴昼静图》

“第一把交椅”海南黄花梨交椅揭秘之一:华堂高坐

图16 唐寅的《桐阴清梦图》

明代交椅使用较前代更趋普遍,屡见于著录图画之中。除《鲁班经》外,万历刊本《三才图会》(图14)中也有交椅的图像。而交椅使用的各种场景则常见于当时的文人画中。仇英《桐阴昼静图》(图15)中描绘文人闭目坐在交椅上假寐,交椅靠背与座面为藤编,靠背倾角较大,上端有荷叶形托首承托颈部,为躺椅式样,可以半仰而坐。椅前画一造型简洁的书桌,桌上备文具书卷,在读书黨景的画面主题下,蕴涵着人物清心寡欲、寄情山林的思想境界。唐寅的《桐阴清梦图》(图16)中,梧桐老树下,一狷介之士坐在躺椅式交椅上小憩,敞胸露怀,一派清狂不羁之态。唐寅自题:“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点明了画中人摈除功名欲念、蕴藉洒脱的身心状态,正是文人逍遥自在幽居生活的传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