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建起社会开始的那一天,就不停的在变化着。人,在变化着;动物在变化着;生物在变化着;世界在变化;连整个宇宙都在变化着。也正是这些不断的变化,才有力证明了是在前进。 变化,可以使生活更幸福,变化,也改变着一个人、一些人的命运。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有一种人是社会上最吃香的人,若是谁有能耐进到这样的单位,保准媒婆会踢掉门坎,一出门就会迎来众人的赞叹和羡慕。 供销社,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当时一个公社(乡镇)有一个供销社,较大一些的公社(乡镇)会在几个村的中心处建个供销营业点,半旧不新的房屋,一排半人高的砖砌柜台把屋子从中间一分为二,里面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几个嗑着瓜子的小姑娘,外面是排着队,显得拘谨和着急的“上帝”,说是“上帝”,倒不如说是来求上帝的老百姓。 一根针、一袋盐、一壶醋、一盒火柴、一个脸盆、一块花布,凡是日常生活用得着的,都要来这里购买,别的地方不是不卖,是除了这里,没地方可卖。这种一家为“大”的垄断造就了一份令万人眼红的职业——供销社营业员,同时也让他们有了养尊处优的心理毛病,感觉到看谁都不顺眼,当然了,这是个别现象,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营业员”。 营业员,在当时所有的职业中,是最“伟大”和“高尚”的。因此,不是一般人想当就当的,至少是根红苗正,最好再有高人“举荐”,有“能耐”的进供销社,没能耐的去村里当“孩子王”,年轻小伙和漂亮姑娘寻找对象的首要条件是营业员,哪怕身体某个“零件”不好使也可以。毕竟他们手里有“权”,可以决定你是否买到急需的商品,认识营业员,不亚于现今认识乡长,可以不排长长的队,可以买到“紧俏”商品,至少可以不用看呆板的脸色和听不耐烦的斥责。 据说当时几个营业员在聊天,正在兴头之上,一个社员火急火燎前来买盒火柴(洋火),要不然做饭都成问题,可能因为急,说话的声音大了一些,结果把几个聊天的“贵人”给得罪了,隔着高高柜台传出一句话:“没了,卖完了,明天再来。”任外面求告说好话,里面依然笑声不断。 还据说,一个营业员的邻居对外吹嘘,凡想买紧俏东西,找他,保准不用排队,还能拿到最好的。事实也确如他说,别人在“明天再来吧!”的劝告声中无耐离开时,他却喜笑颜开的抱着商品走了出来。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的“尊优”渐渐远去,每个村庄如雨后春笋般开了杂货铺,也叫代销点,现在超市的前辈。人们不再跑远路了,也不再看营业员的脸色,商品也更加丰富了,再后来,没付钱时也可以拿着商品仔细研究,合适了再交钱,这种待遇是以前不曾想过的。以前买东西,一般情况下不要换,营业员拿给你哪个就是哪个,如果要求换几次,就有可能会让你空手而归,甚至三两天都会缺货。 供销社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进还是有很大重要意义的,对当时商品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了近三代人的生活。营业员,也曾占据了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席,虽说个别态度不好,也与当时的垄断有脱不开的关系,不过,大多数营业员对“上帝”还是满腔热忱,厌其烦的服务于农民,为祖国的一线经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这种职业随着社会的变化,终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只要有时间,你可以挑上半天,至到百里挑一,满意而归,还有一周包退换。逛累了,还有软软的座椅可以歇歇,冬天可以蹭点暖气,夏日可以坐下凉爽半天。 目前,乡镇供销社基本无影,县供销社也仅仅保留个名,省级还算可以,毕竟上几代传下来的有不少地产,实在不行卖块地,日子还凑合,国家供销总社不管怎么说,也是个部级单位。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时代可以造就新生事物,总之,供销社当时的地位,确实很高,能够当上营业员,也是当时万千年青人的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