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白族诗人王升探华亭,登太华,写下描绘昆明城秀丽风光及民生富庶的《滇池赋》: ...... 碧鸡峭拔而岌嶪,金马逶迤而玲珑。 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 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闫之冲。 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 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 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 作为对昆明风景名胜描写较早的《滇池赋》,王升呈现了一幅当时昆明城人杰地灵、山河秀美的动人画卷。赋中碧鸡、金马、玉案、商山、五华、三市、双塔、一桥八景,并称昆明“元八景”。 元代之前,云南为各地方政权统治。大理国政权覆灭后,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昆明随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行政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 作为南诏国、大理国的副都,元代之前昆明城在风景名胜的开发上多受两国信仰、审美的影响。元代后,昆明风景名胜的开发在前朝历代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南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 千年时光俱往矣,如今的“元八景”,或者依旧留存且愈发灵动,或已湮没在历史长河成为一段过往记忆。 以赋为引,让我们重寻昆明“元八景”的前世今生,感受昆明城积淀千年的历史底蕴,遇见昆明的别样风情。 Part.1 元八景之“碧鸡”——滇中第一佳境 “碧鸡”即为西山,相传曾有凤凰来栖,故而得名“碧鸡”。 地处高原的昆明不乏名山,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挂榜诸山等重山聚叠的西山,自古素有“滇中第一佳境”之美誉,为昆明众景之首。 西山 西山美于山形,从远处眺望西山,其山体恰如睡佛,又似一位仰卧的少女,故而西山也被称为“睡佛山”、“睡美人山”。 西山之美,更美于山水相映。“八百里”滇池合围西山,水映山容,山托水灵。 西山龙门 如今的西山辟为一座大型森林公园,林木丰茂,鲜氧富集,成为昆明人郊游休闲的首选地。 同时,西山又是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风景名胜区,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聂耳墓等人文景观俯仰皆是。 聂耳墓 每年阳春三月,“耍西山”成为昆明人的传统习俗。届时,众多昆明人汇聚于此,唱歌对调,踏青野餐,热闹非凡中,迎接春天到来。 Part.2 元八景之“金马”——东骧神骏,西翥灵仪 西有碧鸡,东有金马。“金马”即金马山,坐落于昆明城东,与西山遥遥相对,有“东骧神骏,西翥灵仪”之美誉。 金马坊 传说,古时的昆明曾荒凉贫瘠,寸草不生。某日,太阳东升时,巨响中从太阳中跃出金马,而月亮升起时,月中飞出玉石雕成的雄鸡。祥瑞吉兆下,昆明坝子金花遍地,金果满山,坝子成碧海,鱼腾虾跃。 碧鸡坊 从现有文献中寻觅金马山的历史,知其山形似骏马,其名或许因此得来。金马山上,曾有昆明近郊最大的寺院——归化寺,建于明清时期,后寺院毁于战火。 沧海桑田间,金马山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金马山一带已成为住宅区,金马山留在了昆明人的无限遐想中。 Part.3 元八景之“玉案”——玉案晴岚,佛教名山 “玉案”即玉案山,位于昆明城西北,曾与碧鸡山、金马山齐名。逶迤十余里的玉案山,翠峰屏列,林壑幽深,其核心景观“玉案晴岚”曾是“滇阳六景”之一。 筇竹寺塑像 名山常出名刹,历史上的玉案山,曾有禅寺十余座,是昆明的佛教胜地。现今的玉案山上,仍存有筇竹寺与海源寺两座古寺。 筇竹寺 建于唐宋的筇竹寺,为禅宗入滇第一寺,因寺庙周围竹茂林密而得名,且暗喻该寺为云南佛寺之代表。寺内塑有“五百罗汉”,塑像姿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海源寺 海源寺则建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古人将大湖称为“海”,“海源”之名缘因此处为滇池之水源。明末时,徐霞客考察海源寺,写下“海源寺侧穴涌出之水,遂为省西之第一流也”之句。 昔日的海源寺香火鼎盛,辉煌一时,山门、佛殿一应俱全。近代以来,周恩来总理、蒋介石等名人曾到访过此地。 Part.4 元八景之“商山”——商山樵唱,龙池跃金 元代昆明八景中的“商山”是指“北走蜿蜒”昆明城中的长虫山余脉。 商山拱卫昆明城北,迂回曲折,环绕着莲花池,绵延至昆明城中,形成五华山、圆通山、祖遍山三山,如今的云南民族大学一带即是商山所在。 一二一大街上的云南民族大学 《滇池赋》中“隐隐而攒穹”的商山,现已难寻其貌。元朝之后的明清,商山又被归为“明清昆明八景”其一,称其景为“商山樵唱”。 莲花池牌坊 商山下的水口汇成莲花池,该池明朝初年成为“滇阳六景”,有“龙池跃金”的美誉。遥想当年的商山桃林密布,古寺隐隐。戴月荷锄归的樵夫黄昏归家,商山的钟磐鼓鸣,莲花池的芙蓉争艳,可谓清冷绝美。 莲花池 如今,“商山樵唱”已成过往,唯依靠商山的莲花池成为闹市一景。元朝时银汁河曾汇入莲花池,使得莲花池莲红叶碧,锦鲤游弋,美不胜收,之后被吴三桂选为宠妃陈圆圆的住地也不足为奇了。 莲花池“四面荷风亭” 后经重建的莲花池,力图再现当年池水荡漾,花红叶碧的盛景,构造出“莲花十景”,在一派江南水乡风韵中,为市民呈现彼时莲花池“龙池跃金”的文化胜景。 Part.5 元八景之“五华”——城中高山,观景胜地 “五华”即五华山,为昆明城中最高峰,海拔1926米,北接螺峰山,东连祖遍山,西与翠湖山水相连。 翠湖 元朝时,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依五华山作为昆明城北的天然屏障。在五华山上建五华大殿,匾曰“悯忠寺”,一说因寺内塑有五尊佛像,故寺又名“五华”。 而后,因战乱失火等原因,五华寺湮灭在历史之中。五华之名却沿用下来,成为昆明五区之一的五华区名字来由。 五华山上的五华区政府大楼 如今的五华山,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原驻地。登上五华山俯视,繁华闹市尽收眼底,新旧建筑鳞次栉比,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抬头远眺,雄峻西山,秀丽滇池,仿若历历在目,实乃揽观昆明全景之胜地。 Part.6 元八景之“三市”——千年繁华,贸易兴盛 “三市”,即为如今的三市街。位于昆明城中心的三市街,旧时因猪市、马市、羊市汇聚在此交易,因此得名。 占据昆明城中心区位的三市街,自古以来便是昆明最为繁华的区域。三市街区域内列市纵横,万千商贾云集,在此贸易往来。 金马碧鸡坊 遥想当年的三市街,市场兴旺,人潮熙攘,一派祥和富庶的生活画面。如今的三市街,众多商场在此汇聚,游人似织,千年之间,依旧繁华。 忠爱坊 三市街区域内,呼应昆明城东西的金马山、碧鸡山而建的金马、碧鸡双坊,以及为纪念赛典赤治滇功德的“忠爱坊”合成“品字三坊”。 众坊皆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成为昆明的象征,也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昆明符号”。行于三市街,一面感受昆明的现代繁华,一面感受昆明积淀千年的文化韵味。 Part.7 元八景之“双塔”——古塔明灯,护守昆明 元八景中的“双塔”即是“东寺塔、西寺塔”两塔总称,皆建于南诏时期,形制与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 大理三塔 南诏时佛教兴盛,两塔皆因寺得名,东寺塔为常乐寺中佛塔,西寺塔为慧光寺中佛塔。如今寺皆毁,唯东、西寺双塔依然屹立。 东寺塔 东、西寺塔形制大致相同,皆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唯东寺塔设有地宫,西寺塔不设。双塔共13层,高约40.5米。塔2-12层四面设凳,凳内置善男信女所捐石佛一尊。 各层出槽以10层平砖叠涩出挑,第二层起作犬牙棱角。塔顶为铜质塔刹,由相轮、伞盖、牟尼珠等组成。全塔形如天弓,极具张力,线条流畅。 塔顶的“迦楼罗” 塔顶四角塔置铜制“迦楼罗”(又名金鸡)4只,每只高达2.03 米,在西南、东北角“迦楼罗”喙内,各放管状口笛一枚,每当西南风起,“迦楼罗”呜呜鸣叫,声闻遐迩。另两只则不安口笛,以示其为雄性。 后因年久积沙,“迦楼罗”鸣声不再。“迦楼罗”俗称金翅鸟,佛经中称金翅鸟有镇水患之效。旧时昆明城水患频发,设此物以镇水祈福之用。 东寺塔 东、西寺塔作为昆明千年文化的象征,从战火、地震中留存至今,像是昆明的守护者,千百年来,一直默默与昆明同在,记载着昆明的历史,守望着昆明的未来。每当夜晚来临,双塔佛龛明灯燃起,灿若星河串落,宛如灯塔,指引着每一个夜归人回家的路。 Part.8 元八景之“一桥”——云津聚艘,交通要道 元八景中的“一桥”,始建于公元1297年,桥建成时,逢元朝改年号“大德”,因此得名“大德桥”。 明朝时,大德桥重修,更名为“云津桥”。那时候,云津桥一带已成为昆明重要的水陆码头,“云津聚艘”,商业兴旺。 到了清代,吴三桂兵败康熙,清兵从云津桥处破城而入取得胜利,云津桥因此又被更名为“得胜桥”。 盘龙江旧照 作为旧时昆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桥周围一带曾商贾云集,市井繁荣,所谓“一桥飞贯日之虹”。因临近如今的金碧路、三市街,得胜桥曾经的辉煌也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上街区的繁荣。 盘龙江 如今,得胜桥当年盛景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地名继续沿用。盘龙江汩汩流过,属于昆明这座城的辉煌却仍在挥写。 千年时光,如白骥过隙。千年之前的昆明,众山拱卫,水泽万民。千年之后,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昆明记忆或者历久弥新,或者已不复存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昆明这座城积淀千年的历史底蕴,随处可寻。 遇见昆明,认识昆明,从昆明城的历史存留中,感受历史的厚重,祝福昆明的今后越发繁荣。 |
|